話說知縣見突然駕到,傳旨備飯,慌得沒做道理處。此時鑾駕已到,就在縣署駐瞭蹕,一疊連聲傳擺飯。瘠地貧區,這幾席禦膳,五六日前,派瞭幹役,到鄰縣去采辦成功的,好容易整治瞭,被太監一陣亂掀騰,鏟瞭個精光。這會子,急就章,哪裡做的出好菜蔬?太後本已餓瞭,原想一到就有得吃的,不意候瞭許久,才送入兩桌菜來。雖不是粗魚大肉,精致的菜卻一味都沒有,簡直不能夠下箸。皺瞭皺眉,叫太監傳旨,問知縣,有可口的菜,取三四樣來,我也不用這許多。太監領旨出來,叫到知縣,狠狠罵瞭一頓,隨道:“老佛爺惱的瞭不得,這種菜蔬,怎麼送進來?別說人吃,咱們宮裡頭連喂狗的,還好的多呢。”知縣唬得作揖央告,甚至磕頭哀求。太監道:“我不知道,你有本領自己向老佛爺說去。我奉瞭旨出來,沒有菜蔬,如何回老佛爺?”知縣道:“委實地方貧瘠,沒處采辦。
懇求婉轉上奏,求太後原諒,將就點子,小臣感激不盡!”太監聽說,頓時板瞭臉道:“好好,多大的知縣,敢叫老佛爺將就?我就這麼復奏,你聽候旨意罷!”說著,大踏步入內,便添瞭一篇話,告訴太後道:“這知縣好大的架子!奴婢傳老佛爺旨意,說老佛爺有瞭年紀的人,這些粗魚大肉,很是嚼不爛,煩你換幾樣精致菜蔬去。”他倒火刺刺的道:‘勸她省事點子罷,別盡挑這樣那樣瞭。問她逃難時光,為什麼不帶著精致菜蔬走路,要吃那綠豆粥兒?現在有瞭肥魚大肉,偏又嫌膩瞭。’還有好些不中聽的話,奴婢不敢奏聞。”太後氣得臉色都變青瞭,喝道:“有這麼的事?快叉出去斫瞭。把這沒王法混帳羔子的傢屬,全都拿下,聽候旨意。”太監應瞭一聲“是”,忙要出去傳旨,德宗攔住道:“且慢。”隨奏太後道:“老祖宗明鑒,諒一個小小知縣,哪裡敢這麼放肆?再者咱們為瞭飲食之微,就斬知縣,傳到外國去,也要叫洋人笑話呢!”央懇瞭好一會,太後的氣,漸漸平過來,才把這知縣革職完結。次日啟蹕,駕幸開封。這年太後萬壽典禮,就在開封舉行。
在開封住上二十多天。十一月初四日,自開封啟鑾,行抵順德府,直隸總督袁公迎駕。十六日啟行,袁公扈蹕,恭親王溥偉等,自京赴正定府接駕。二十四日,兩宮乘火車回京。西人數百,都高登城墻,瞻仰儀衛。文武官僚,軍隊人等,皆肅跪道旁。英奧兩國馬隊,都肅隊出迎。各國公使暨夫人,都出來觀看。太後遙與為禮,西人都脫帽答禮,太後復行一揖,才乘輿回宮。
貝闕依然,珠宮無恙,隻不過儀鸞殿因被聯軍統帥僭居,失瞭火,燒成一堆瓦礫。太後見瞭,不免感嘆一番。進瞭宮,忙入密室,瞧視所藏珍寶。這是西狩臨行時節密藏的,虧得沒有失掉,大喜過望。忽太監進報,退居在別宮的先朝嬪禦,聽得老佛爺回宮,都來叩賀。太後道:“難為她們大遠的誠心,說我知道,不必進來瞭。每人賞給十兩銀子,回宮去罷。”一時歡聲雷動,老嬪禦都領瞭賞去瞭。原來這班老嬪禦,每月分例至薄,不足自給,往往作針黹,令太監鬻於市肆以自給,所以《清宮詞》有道:
分例無多月賜緡,何如乞巧問針神。
楷奴攜向前門賣,刺繡盤龍一色新。
太後回京後第一新政,是賞奕劻親王雙俸,榮祿、王文韶、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有賞雙眼花翎的,有賞官銜的,為他們議和及共保東南疆土的功勞。總理衙門已經改建瞭外務部,又因外交事情繁不過,特地添設左右丞左右參議等缺。又飭定學堂選舉鼓勵章程,凡由學堂畢業考取合格者,給予貢生舉人進土等名稱。這幾樁事情在路上早巳算定,所以一進宮就傳出旨意去。此時留京太監總管崔某率領各執事太監,前來叩見。太後見瞭崔總管,忽地心有所感,隨道:“上年出狩時光,我說珍妃遭亂,不如死瞭幹凈。原不過是一句話,何嘗真要她死?崔某遂把她推入井中。現在我瞧見瞭崔某,心裡還怦怦動呢。”崔總管叩頭求恩,太後道:“我惦著你那樁事,很是寒心,如何還敢叫你伺候?”崔某知道不能挽回,隻得退出宮去聽候旨意。太後下旨追贈珍妃貴妃位號,並以“隨扈不及,殉難宮中”宣告天下,一面命把崔總管攆出宮門。太後自西狩回宮,日與軍機大臣商議要政。舉行的新政,如派王文韶充督辦路礦大臣;瞿鴻璣充會辦大臣,張翼幫同辦理。關內外鐵路,改派袁世凱接收督辦,派張百熙為管學大臣;特準滿漢通姻;命各出使大臣查取訣國通行律例,責成袁世凱、劉坤一、張之洞,慎選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來京,聽候簡派;兩館編纂;將詹事府歸並翰林院並裁撤河東河道總督缺等,不一而足。如今且說管學大臣張百熙,時兩宮西狩長安,召見行在,慷慨陳時事,即力請興學。這會子受瞭管學大臣的恩命,就與門人沈兆祉商議興學事宜。沈兆祉道:“老師的意思要怎麼樣?中國的學務還是咸同季年開始的,彼時曾文正李文忠知道西法必當慕效,奏設瞭制造局,隨設立船政水師學堂。當時的士論,謂西國之長,在兵強器利,故設學僅止於此。就是光緒初年設立的同文館,也不過培植些翻譯人才。從同文館出身的,就是翻譯,也從不曾有過上等人才。中日戰後,士大夫漸漸奮發言自強,康有為上書請變法,遂及興學。梁啟超為侍郎李端棻草奏,請立大學堂於京師,禦史王鵬運也上疏,請立大學堂,奉旨允行。其時恭親王與剛中堂不喜新政,緩著沒有辦。戊戌年,朝廷舉行新政,促擬大學堂章程。樞臣不知所措,遣人叫梁啟超屬草。擬瞭八十多條章程,大致取法日本。那時管學大臣是孫中堂,就以景山下馬神廟四公主府為大學堂,請張元濟做總辦,元濟不肯,改延黃紹箕。紹箕又放瞭試差,於是請念誠格做總辦,朱祖謀、李傢駒做提調,劉可毅、駱成驤等為教員,美國教土丁題良為總教習,實權都在丁韙良手裡。教學課程,管學大臣不能過問。此刻老師被瞭恩命,總要大大整頓一番才是。老師究竟持何宗旨?”張百熙道:“丁韙良原是個教士,辦學究竟不是傳教。我想第一辦法,先辭掉丁教十。”沈兆祉異常欽佩,師徒兩個斟酌瞭一會子,定出個辦法來,把華俄道勝銀行積存的東清鐵路息銀作為大學經費,奏請撥充;借虎坊橋官書局為籌備所,且待校址修好,再行開辦。當下張百熙就把丁韙良辭退,不意美國公使不肯答應,交涉瞭許久,卒被索瞭一大註款子去。張百熙因桐城吳汝綸是當世人望,遂以直隸州奏請加五品卿銜,充大學堂總教習,汝綸堅辭不起。百熙具衣冠詣汝綸,伏拜地下道:“吾為全國求人師,當為全國生徒拜請也。先生不出,如中國何?”汝綸感他誠摯,勉起應詔。於是奏派於式枚為總辦,李傢駒、趙從番為副,汪詒書、蔣式理瑆、三多、榮勛、紹英等,分任提調,張鶴齡為副總教習。又設編譯書局,以李希聖為編局總篡,王式通、孫寶瑄、羅惇曧、韓樸存、桂填等為副。嚴復為譯局總辦,林紓、嚴璩、曾宗鞏、魏易等為副。
這時光,張百熙大權在握,揮霍指示,無不如意。雖然費盡精神,卻籌畫得十分整齊,一般守舊人物,見瞭他這麼行為,未免妒羨交加,遂致蜚語紛起。榮祿、鹿傳霖、瞿鴻璣,都竭力地阻止。百熙方在豐臺地方,購地一千三百畝,備建七科大學。經這阻力,不得不因陋就簡,葺瞭馬神廟大學,僅立師范、仕學兩館。又因總教習吳汝綸為學務體大,先到日本去考察。偏偏榮祿不放心,派瞭榮勛、紹英與他作伴;偏偏榮勛與汝綸,又齟齬起來。到瞭日本,留日學生,偏又傾仰汝綸。駐日公使蔡鈞,未免懷妒意瞭。偏偏吳敬恒、孫揆均等為送學生入成城學校事,與蔡鈞大起沖突,相率罷學。汝綸偏偏喜事,竭力地調停。蔡鈞就把過失,盡諉在汝綸身上。榮祿大惱,慶親王當眾宣言,說吳汝綸該明正典刑。虧得肅親王耆善力持反對,才得沒事。然而張百熙卻很沒有面子,異常鬱鬱。這日,沈兆祉來謁,談及人才,不勝撫膺嘆息。兆祉道:
“好叫老師得知,昨天有一友人來拜,談及中俄交涉,痛心疾首,喟然而嘆道:‘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未聞下喬木而入幽谷。現在咱們的外交,適成瞭個下喬入幽景象,如何還會勝利?’門生問他緣故,友人道:‘不記得道、咸年間,京師設有撫夷局,泰西各國,咱們概把他當夷人看待,居高臨下,這不是遷於喬木麼?等到圓明園被焚,撫夷局消滅瞭,設瞭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雖然不敢夷視各國,猶有居中馭外的雄心。拳匪亂後,總理衙門變瞭外務部,於是,從前居高臨下居中馭外的餘威,掃地盡瞭,不是下喬木麼?現在索性喧賓奪主,真是入幽谷瞭,可嘆不可嘆?’門生告訴他,從前的撫夷局、總理衙門,乃是自大之過。現在的外務部,主賓數體,才是正當辦法,他還不信呢。老師,這一個友人,還在軍機處當差,卻這麼的見識。人才如此,國事怎麼會有起色?”百熙正欲答話,忽門房遞進一個名帖,報說白雲觀高道士來拜。百熙皺眉道:“這高道士竟然找到我這裡來瞭,誰有暇跟他麻煩?”隨向門房道:“回過他我不在傢,以後他來,不必報我知道,回掉瞭就是。”沈兆祉道:“這高道士是誰?”
張百熙道:“這高道士就是白雲觀的老道,也算神仙中人,也算政治中人。白雲觀供的是長春真人,正月十九日,真人誕辰,都中達官貴人,命婦閨嬡,都趕去拈香。禮拜真人的,必然參拜高道士。講究應酬的人,遂以是日為高道士生辰。拜時或答或不答,答拜的交情總不過如此。或是名位不甚顯著的,如果直受他拜,不答一禮,頂禮的人,倒引為榮耀。”沈兆祉道:
“一個老道,如何有這麼的勢力?”張百熙道:“聽說他與太監李蓮英,拜過把子的。前天有一個人,在白雲觀裡頭跟高道士談天,恰巧有一個道士的熟人,來探消息,道士向他道:‘昨有某君囑托我,叫我替他設法,謀一個海關道。我向他說,且慢,現在上頭方征捐於官,海關缺太肥,監司秩太貴,囑望過奢,恐怕所得不足以應上求,很犯不著呢。’那人道:‘敝友客君,以知縣分發山東,聽得師爺跟中丞有舊,意欲懇求一封八行書栽培可以麼?’道士欣然道:‘這事很便當,中丞新有書來,懶未及復。復的時候,附上幾句就是瞭。’又有人在南城酒肆,遇見道士,談次,道士語一人道:‘某侍郎的女公子,明兒出閣,我幾乎忘記瞭。恰巧前兒侍郎夫人來談及,匆匆不及備奩物,隻好把篋中所藏李總管給的緞子二端,是大內品物,李總管也是上頭賜給他的,還有兩件珍物,也是禦賜給李總管,李總管轉送我的送給她瞭。’你想罷,一個老道,為瞭交通內監,士大夫就這麼夤緣奔競,走他的門路,可恥不可恥?”沈兆祉道:“門生想起來瞭,楊梅竹斜街萬福居酒肆,善治雞丁一品。烹割之術,聽得說是一個什麼高道士所秘授,出名叫做高雞丁,想來就是這個老道瞭。怪不得華俄道勝銀行的理事璞科第,常跟這老道在萬福居喝酒,想來是利用他瞭。”正在談話,忽仆人入報:“卸任駐法欽使裕庚的兩位小姐,奉旨入宮朝見太後瞭。”百熙笑道:“裕庚的兩位小姐,久旅外邦,必然周知世界大勢。此番入宮,或者於新政,不毋稍補。”
原來,裕庚,字朗西,滿州鑲白旗人。由軍功得封公爵。
出使日本,又使法國。生有子女五人,三小姐閨名叫德菱,五小姐閨名叫龍菱,都生得玲瓏透徹,俊秀非凡。在法國任上,一行公事,幾位公子小姐,很幫著忙呢。當下裕欽差由法京巴黎乘坐安南船回國,先在上海耽擱瞭幾天,換船到天津,改乘火車抵京,訂好公館,裕欽差因途中勞瘁,請瞭四個月的假。這日,慶親王振貝子爺兒兩個來拜,口傳太後旨意,明兒六點鐘召見裕太太並兩位小姐,著在頤和園陛見。領瞭意旨,裕太太就向慶親王道:“在外國住久瞭,穿慣瞭西裝,沒有配身的旗服,可怎麼樣呢?”慶王道:“這一節已經奏明,太後也很願太太小姐西服巍見,不必拘定旗裝,因為要瞧瞧咱們旗人著西裝,到底怎麼樣。”
慶王父子去後,裕太太娘兒三個,滿志躊躇,斟酌著穿什麼衣服,戴什麼帽子。裕太太道:“你們姊妹同樣打扮慣瞭的,此番覲見,總也要穿同色的衣服。”龍菱道:“咱們就穿瞭那淺藍鵝絨外褂罷。這顏色我倒很相稱,姊姊總也相稱的。姊姊,你看如何?”德菱道:“咱們先別亂定主見,開瞭箱子挑,什麼顏色相稱,就穿什麼。”裕太太道:“還是三丫頭的主見是。
”於是娘兒三個,開箱子挑選,偏偏德菱挑中瞭一件紅色鵝絨外褂,龍菱不願意穿,裕太太也說紅衣服不很好看。德菱笑道:“妹妹年輕,不知道也還罷瞭,怎麼媽也這麼說起來?我又不是圖自己好看。因念太後有年紀的人,必是喜歡吉利顏色,穿著紅色衣服,無非討她歡喜是瞭。”裕太太聽瞭,很為稱贊,說德菱想的周到。於是選定兩位小姐是紅鵝絨外褂,紅帽子,翠羽為飾,紅鞋紅襪,看去宛似兩尊紅觀音。裕太太是海青色長衣,緣以紫色鵝絨,黑絨帽子,白羽為飾。挑定瞭衣服,裕太太道:“咱們早點子歇息罷。從這裡到頤和園,路有三十六裡,坐轎子去,要三個鐘頭才到,早晨六點鐘召見,半夜三點鐘就要動身瞭。”當下天沒有黑,就歇息瞭。不意睡得早瞭,姊妹兩人,再也睡不去。想到太後的尊嚴,不免心存驚惶;想到宮廷景象,見所未見,得以一擴眼界,不覺又歡喜起來。半夜兩點鐘,合傢子忙著起身,洗臉梳妝。吃過點心,傢人稟稱轎子早已預備瞭。於是娘兒三個上瞭轎,四人抬著,左右兩人,各扶著轎杠。因為路遠,用瞭兩班轎夫。三肩轎子,共有二十四名轎夫,每肩轎子前,有頂馬一騎,領班一名,轎後跟馬兩匹,再有騾車三輛,專供轎夫休息的。一行四十五人,九匹馬,三輛車,取徑出城,直向頤和園進發。霎時,行抵城門,隻見城門洞開,城門官稟稱:“奉王爺諭,開著門,專伺候太太小姐出城。”出瞭城,天還沒有亮。
德菱在轎子裡,思潮起伏,心想:太後不知是何等樣人?對於咱們,待情不知怎麼樣?聽得人說,像我們的地位,可以有留居宮中之望。果然能夠如此,或者盡我們的力,可以勸太後改革政治,裨益中國倒很不淺呢。想到這裡,愉快異常。忽睹一縷紅光,遠見天際,知道今日天氣,必然大佳。天既漸明,百物可辨,漸見紅色宮墻,冰隱目前,隨山上下,墻嶺屋頂,都覆著青黃瓦,映著陽光,絢爛宛如畫圖。正在賞覽,已抵一村,傢人稟稱:“這裡是海淀,離宮門隻有四裡瞭,太太小姐,可要歇歇更衣?”裕太太便命歇歇再走。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