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子弟(3)

子貢完成學業後,問孔子說:“我是怎麼樣的人呢?”孔子說:“你好比是一個器皿。”子貢說:“什麼器皿呢?”孔子說:“是瑚璉(古代宗廟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來比喻有立朝執政才能的人)”。

陳子禽問子貢說:“你的老師仲尼正在研習什麼呢?”子貢說:“周文王、周武王的思想沒有絕跡,還在人間流傳。賢能的人註重這些思想的精髓,愚蠢的人註重這些思想的末節。周文王、周武王的思想無處不在。所以先生沒有什麼不研習的,可哪裡又有固定的老師!”陳子禽又問:“孔子每到一個國傢,一定會過問它的政治。這是他自己爭取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請他的呢?”子貢說:“先生憑借溫和、善良、恭謹、儉樸、謙讓的態度得來的。先生的這種求取方法,也許不同於別人的求取方法吧。”

子貢問道:“富有瞭卻不驕傲欺負人,貧窮瞭也不去諂媚有錢人,這種人怎麼樣?”孔子說:“好是好,但不如安於貧窮樂善好施,富裕瞭卻不吝嗇,以禮待人。”

子貢使齊

田常想在齊國謀反叛亂,但害怕擺不平高氏、國氏、鮑氏和晏氏的勢力,於是調動他的軍隊,打算攻打魯國,壯大自己的聲威和勢力,也正好試探一下其他大族的反應。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對他門下的學生說:“魯國是祖宗墳墓的所在地,是父母之國。國傢處於如此危難之時,你們幾個人為什麼不挺身而出解救祖國的危難?”子路挺身而出,孔子認為他太沖動容易壞事阻止瞭他。子張和子石請求出行,孔子認為他們的能力不夠,也沒有答應。子貢請求出行,孔子高興地點瞭點頭,答應瞭他。

子貢就出發瞭,到齊國後,勸告田常說:“您攻打魯國可就失策瞭。魯國很難攻打,它的城墻又薄又矮,護城河又窄又淺,國君愚昧不仁,大臣虛偽無能,士兵和老百姓又厭惡戰爭,這樣的國傢是不能與之交戰的。您還不如去攻打吳國。吳國的城墻又厚又高,護城河又寬又深,甲胄又堅又新,戰士精銳,兵源充足,城中兵勇器利,又有賢明的官員鎮守,這樣的國傢容易攻打。”

田常氣得臉色發青心想這人難道瘋瞭嗎,說:“您認為困難的,別人覺得容易;您認為容易的,別人覺得困難。您就這樣指點我嗎?”子貢說:“我聽說,憂慮出自國內的就該攻打強國,憂慮出自國外的就該攻打弱國。如今您的憂慮是出自國內。聽說,您三次封爵而不成,是因為有的大臣反對您。如今您要攻克魯國以擴大齊國領土,戰勝魯國是很容易的,齊國國君見到魯國被征服瞭,會更加驕傲放縱,大臣們便會更加養尊處優,然而您的功勞卻不會有人記得,那麼您和國君的關系就會日益疏遠。您這樣上使國君驕縱,下使群臣放肆,想以此成就大事,難呀。國君驕縱就會無所顧忌,群臣驕縱就會爭權奪利,這樣,您上與國君關系不睦,下和群臣明爭暗鬥,您在齊國就危險瞭。因此說不如攻打吳國。攻打吳國如不能取勝,軍民在國外戰死沙場,大臣們在朝內的勢力也會受到削弱,這樣您在朝沒有強臣對抗,在民間也無人指責,能夠孤立國君、控制齊國的也就隻有您瞭。”

田常說:“好吧。可話雖如此,但是我軍已經開赴魯國瞭,如果撤離魯國而進軍攻打吳國,大臣們對我起疑,該怎麼辦呢?”子貢說:“您按兵不動,不要攻打魯國,我請求出使吳國,使它救魯國攻打齊國,那時您就可以順水推舟瞭趁勢率軍迎擊。”田常同意瞭,派子貢南下拜見吳王。

巧諫吳王

在吳國,子貢勸說吳王夫差道:“我聽說,國王是決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國傢被消滅的,如果想稱霸天下就不能另有強大的敵人,千鈞的重量就算加上一銖一兩,也會移位。如今擁有萬輛兵車的齊國企圖侵占僅有千輛兵車的魯國,與吳國爭雄,我私下認為這是大王您揚名諸侯的最佳時機啊。救援魯國,可以顯示大王您的仁義;攻打齊國,可以獲得許多想不到的好處。借救援魯國安撫泗水以北的諸侯,討伐強暴的齊國順便抑制強大的晉國,利益沒有比這更大的瞭。名義上挽救瞭行將滅亡的魯國,實際上卻使強大的齊國陷入困境,聰明人是不會有絲毫猶豫的。”

《史記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