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子弟(1)

儒學的興盛,離不開他們的傳揚。

文化的傳承,他們肩負著祖先的期望。

一舉一動之間,踐行著君子的信條和理想。

顏回其人

顏回,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子淵,一作顏淵,孔子的得意門人,以德行堅稱,後世也稱作“顏叔”、“顏生”。後人稱為“復聖”。

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的欲望,說話和做事都合乎禮的要求,那麼天下人就都會敬佩你,認為你有仁德瞭。”

孔子說:“顏回有賢德啊!平常的生活,一竹筐糧食和一瓜瓢水就夠瞭,住在簡陋的巷子裡,那種困苦別人無法忍受,顏回卻矢志不渝而樂在其中,顏回聽課時的樣子又傻又呆,就像是沒有知覺瞭一樣。課後的觀察活動,他卻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足以領悟許多晦澀難懂的道理,顏回是個智者,用我就認認真真地做事,不用我就平平淡淡地過我自己的日子,放眼天下,隻有我跟你才能這樣啊!”

顏回二十九歲,卻已滿頭白發,過早地死去。孔子為他傷心痛哭,說:“自從我有瞭顏回,學生都更加親近我瞭。”魯哀公問:“您的學生中哪一個勤奮好學?”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非常好學,從不對人動怒,有錯必改,決不再犯。可惜短命早逝,現在可沒有這樣的人瞭。”

冉求與子路

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歲,做過季氏的傢臣。

季康子問孔子說:“冉求是一個有仁愛有德行的人嗎?”孔子說:“一個擁有千戶人傢和擁有百輛兵車的國傢,冉求可以去那裡管理兵役和賦役,他有這方面的才能。至於他有沒有仁德,那我就不知道瞭。”季康子又問:“子路是有仁德的人嗎?”孔子回答說:“他和冉求一類人。”

冉求問孔子:“有一件事我覺得我應該去做,是不是我就一定要去做呢?”孔子說:“不要猶豫,放開膽子去做。”子路也問:“有一件事我覺得我應該去做,是不是我就一定要去做呢?”孔子說:“你有父兄在身邊,怎麼能一聽到有該做的事就去做呢?你要多考慮一下。”子華(公孫赤的字)感到很奇怪,說:“冒昧地問一下,為什麼問題相同,您給的答案卻不一樣呢?”孔子說:“冉求遇事愛退縮,因此要激勵、鼓舞他,讓他知難而上;仲由(子路的名字)膽量過人,遇事好毛躁,因此得警示、抑制他,防止他好心做錯事。”

子路師從孔子

仲由,字子路,是卞地(今山東省泉林鎮卞橋村)人。比孔子小九歲。

子路生性粗魯,喜歡逞勇鬥力,剛強直率,頭上戴著公雞的羽毛,脖子佩帶公豬的牙齒,曾經侮辱過孔子。孔子就用自己的禮儀修養,慢慢引導子路。子路後來受到感化,於是穿著儒生的服裝,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的門人引見,恭敬的請求孔子收他做學生。

子路向孔子詢問怎樣才能管理好國傢。孔子說:“自己帶頭努力工作,百姓就會效仿你,也能勤奮工作。”子路請求孔子進一步詳細解說。孔子說:“不要害怕困難和辛勞,堅持下去,人民就會理解和愛戴你,以你為榜樣,這樣你就能達到目的瞭。”

子路問:“君子應該崇尚勇敢嗎?”孔子說:“義是最高尚的。如果君子隻知道持強好勇卻沒有高尚的品德,就會到處惹是生非,再嚴重些就會擾亂國傢的安定;如果小人持強好勇卻沒有高尚的品德,就會當強盜幹些不法的勾當。”

子路曾經問:“有一件事我覺得我應該去做,是不是我就一定要去做呢?”孔子說:“你有父兄在身邊,怎麼能一聽到有該做的事就去做呢?你要多考慮一下。”

子路聽到有該做的事,卻不能去做,於是便擔心再聽到有該做的事瞭,人變得謹慎瞭許多。

孔子說:“隻憑片面之辭就會斷案的人,大概隻有仲由吧!仲由勇猛的精神是誰也比不上的,但太過分瞭就不可取瞭。像仲由這樣的人,恐怕會不得好死。穿著破舊棉袍的人和穿裘皮大衣的人並肩而站,卻不會覺得羞恥的,大概也隻有仲由吧!仲由的學問麼,好比剛登上正廳,但還沒有進入內室,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才行。”

《史記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