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爭霸(1)

世代的冤仇,使他們水火不容。

一山不容二虎。

征伐之間,他們先後建立瞭霸主之業。

太伯讓賢

吳太伯和他的弟弟仲雍,都是周人歷史上著名的首領太王古公亶父的兒子,周王季歷的哥哥。早些時候,因為季歷非常賢明,更重要的原因是由於他有一個聖德的兒子姬昌,所以,太王就打算立季歷為王,以便將來傳位給姬昌。但是太伯是太王的嗣子,也非常賢明,並且不曾犯有任何的過錯。這就讓太王很為難,不知道如何是好。太伯、仲雍得知父親的這個想法以後,從周人的長遠利益考慮,便逃跑到瞭現在江浙一帶的荊蠻地區,在身上刺上紋身,剪斷瞭頭發,以此表示自己再不可能繼承王位。後來,季歷被立為王,這就是王季,他死後,他的兒子姬昌即位,這就是著名的周文王,他為周人的一統天下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太伯奔逃到荊蠻以後,自稱為句吳;當地人認為他有賢德義行,便逐漸地前來歸附,達到瞭一千多傢。後來,眾人便擁立他為吳太伯,成為瞭荊蠻地區一股重要的勢力。太伯去世以後,因為他沒有兒子,所以,弟弟仲雍便繼承瞭他的王位,此後部落首領的位置便父子相傳。到瞭周章在位時,周武王滅掉瞭商朝,統一瞭天下,他開始尋找太伯、仲雍的後代。武王找到周章以後,把吳地分封給他,任命他為該地的諸侯,又把周章的弟弟虞仲分封在周王室北部夏都城的舊址,成為諸侯。虞仲傳位十二代以後,國傢被晉國滅亡瞭。而吳國到瞭太伯的第十八代孫壽夢在位的時候,開始逐漸強大、興盛,壽夢自稱為吳王。

賢能的季札

吳王壽夢在位的第二年,楚國逃亡在外的大臣申公巫臣輾轉來到瞭吳國,他開始教授吳人用兵打仗和駕駛戰車的技術,而他的兒子則被任命為掌管對外交往的官吏。從此,吳國開始以獨立國傢的身份與中原各國進行交往,並且開始出兵攻打楚國。

壽夢在位二十五年以後去世。他有四個兒子,長子叫諸樊,次子叫餘祭,三子叫餘昧,小兒子叫季札。四個兒子之中,季札最為賢能,壽夢很欣賞他,以為他將來可以成就一番事業,便打算傳位給他。但是季札堅持從禮法出發,認為自己不應當即位,便辭讓瞭父親的美意。壽夢隻好把王位傳給瞭諸樊,讓他代理日常的政務、掌握國傢的權力。吳王諸樊元年,因為國喪的期限已到,諸樊便要讓位給季札。季札辭讓說:“曹宣公去世以後,諸侯和曹國人認為即位的國君是殺害太子而奪取君位的,所以他們準備擁立宣公的另一個兒子公子臧即位。公子臧得知此事以後,便逃離瞭曹國,以此來成全在位的君主。所以君子稱贊公子臧能夠嚴守節操。如今,您是合法的繼承人,沒有誰可以反對您,而我做國君則是不合禮法的;而且做國君並不是我的志願,我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是卻希望效法公子臧,嚴守自己的節操。”但是國人執意要立季札為王,季札沒有辦法,隻好舍去瞭優裕的王室生活,到鄉下種田去瞭。眾人看到他的態度這麼堅決,也就不再勉強他瞭。

十三年以後,吳王諸樊去世,他立下遺言,要傳位給弟弟餘祭,並囑托餘祭要用這種方法依次往下傳,一定要讓季札登上君位,以滿足父王壽夢的心願。他還在國內廣泛地宣傳、贊美季札的節操,希望以此來樹立兄弟依次傳位的規矩,好讓季札的即位順理成章。後來季札被分封在延陵,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延陵季子。

季札觀樂

吳王餘祭在位第四年的時候,季札受命訪問魯國。他知道魯國保存著周王室的禮樂,就請求觀賞。於是,魯國的樂師便為他演奏瞭《周南》、《召南》。季札聽後,贊美道:“太美好瞭!它們為王業奠定瞭牢固的基礎,唱出瞭百姓勤勞王事而沒有怨言的情緒,但是尚未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接著,樂師又演奏瞭《邶風》、《鄘風》、《衛風》。季札再次贊美道:“真是美好啊!這兩首樂調深沉,含有深深的憂患意識,但是並不困惑。我聽說衛康叔、武公的德行就是如此,這大概就是《衛風》的真諦吧。”

《史記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