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鱸魚自古以來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魚之首,與黃河鯉魚、松花江鮭魚、興凱湖白魚齊名。松江鱸魚味道特別鮮美,加上歷代文人們的著意贊美,因此馳譽遐邇,妙傳海內。
鯨魚的產區在我國北起渤海、黃海沿岸的河口區,南到福建的廈門灣都有分佈。但一般的鱸魚皆為二鰓,唯松江鱸魚為四鰓。四鰓妒魚大頭,巨口,體呈紡錘形,長約五六寸,全身裸露無鱗,腹灰白,背呈灰諸色或帶黃色,有黑紋四五條,肉細白鮮嫩而無腥味,以魚骨熬羹,淡而有真味。
鱸魚風味佳美,在古代史籍中記載很多,如魏武帝曹操就是一個鱸魚愛好者,他在舉辦宴會時,就要想到置辦“松江鱸魚”。《隋大業拾遺記》載:吳人獻松江鱸魚供隋煬帝品嘗,帝贊之曰:“金縢玉膾東南之佳味也。蘇東坡醉飲於青龍江的醉眠亭,以蔬菜鱸魚下酒,留下瞭”京洛歸來真夢裡,秋風無復憶鱸魚“的佳句。明代大畫傢唐伯虎,特地跑到松陵鎮上品嘗鱸魚的美味,賦詩道:”鱸魚味美村醒賤,放著金盤不覺空“,可見其興致極高。
歷代文人留下贊美鱸魚的詩文不下數百篇,現略舉最為著名的如:晉代的張翰,字季鷹、吳人,齊王同辟為大司馬,東曹掾,翰因見秋鳳起,乃思吳中苑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官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歸。俄而同敗,人皆謂之見機。《世說新語箋疏》曾載張翰之《鱸魚歌》曰:“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裡兮傢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宋代陳堯佐有《秋日泊吳江》詩:”平波渺渺煙蒼蒼,菰蒲才熟楊柳黃;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鱸魚鄉。“又宋代張先詩:”春後銀魚霜下鱸,遠人曾到合思吳。欲圖江色不到筆,靜覓鳥聲深在蘆。落日未昏聞市散,青天都靜見山孤。橋南水漲虹垂影,清夜澄光合太湖。“
松江鱸魚雖然四遠馳名,而它的地產,卻歷來爭議紛紜:顧名思義,松江鱸魚應該產在今上海市的松江縣。華亭,古名雲間,即今松江縣境。三國時代的陸遜是華亭人。(因他所造的宅第“池亭華麗”,後因此而作地名)陸遜的孫子陸機是晉代的文學傢,後來被人在殺之後,陸機的朋友葛洪前往吊唁,得食鱸魚,回去後曾撰文贊道:“松江出好鱸魚,味異他處。”以後,清代乾隆帝下江南時,專程到松江品嘗四鰓鱸魚,覺得味道特別鮮美,即下令松江知府,年年要向朝廷進貢。故在習慣上一直沿稱鱸魚是出產於松江縣境內的。如近年《解放日報》上載有《雲間風物無限美》一文中說:“作為歷史文化之區,總有些膾炙人口的鄉土特產與美味佳肴……
松江蓴菜稱‘雉尾蓴’,鱸魚有四鰓,松江‘蓴鱸’,食之滑嫩,鮮美無比,而被冠以‘蓴之首’與‘魚之首’的美稱。“
另一說,認為松江鱸魚產地,應在今江蘇省吳江縣境內,且在古人的詩文中記載特多,如果一一列舉,綽綽有據。而其具體的集散地,即在吳江縣東門外的垂虹橋(此橋尚有殘跡)畔,古代曾在橋南建有鱸鄉亭。至今,吳江縣猶以“鱸鄉”自稱,最近在吳江縣府所在地松陵鎮的市中心,矗立起一座高大的假山,上面赫然刻著“鱸鄉”兩字,便是明證。
筆者對此頗感興趣,曾細加考證,發現四鰓鱸魚出在松江、吳江兩地,都是存在疑問的。
經查考:華亭縣設置於唐代天寶五年(據《吳地記》),五代時,分嘉興、海鹽、華亭別為秀州,隸蘇州者僅吳縣、長洲、昆山、常熟等縣。至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又劃出吳縣的松陵鎮,並割嘉興的一部分地方,設置瞭吳江縣(見《吳郡圖經續記》、《百城煙水》等書)。而松江縣的建置更遲,至元代至元十五年,才改華亭為松江府,民國初年,又改松江縣。(見《辭源》)而值得指出的是松江四鰓鱸魚的名稱,早在東漢末年已經出現於歷史記載……當時並無吳江、松江等行政縣名,而太湖幹流之一的吳淞江(古稱松江)倒是早已存在的。那末我認為松江鱸魚,隻能是泛指吳淞江流域出產的魚。而吳淞江通太湖的水口,就在今吳江縣境內,其流域也經過今松江縣境內。這樣的說法,兩全其美,似乎可以解開這個長期爭論不休的謎底。不過,問題並未徹底解決,對於四鰓鱸魚的具體產地,還存在著明顯的分歧,出現瞭一個頗為有趣的謎中之謎:《太湖備考。物產門》引《吳郡志》:(吳淞)江與太湖相接,故湖中亦有。江魚四鰓,湖魚止三鰓,味輒不及。又引明盧熊《蘇州府志》:出吳江長橋(即垂虹橋)南者四鰓,味美而肉緊;出長橋北者,因人三江近海,止三鰓,味咸而肉慢,與四鰓者不同。按長橋之南,即是太湖,四鰓、三鰓,范(指《吳郡志》作者范成大)盧二說截然相反,不知是誰說得對?
據說,松江縣的鱸魚也有四鰓、兩鰓之分。松江縣原有橋名秀野,此橋之南盛產四鰓鱸魚,該魚肉質肥嫩,味道鮮美;而橋北隻產兩鰓鱸魚,其肉見老,稍遜風味,當地歷來相傳如此。
從上面記述來看,真是眾說紛紜是非難辨,使人如墮五裡霧中。故而筆者認為四鰓鱸魚確為我國古代著名特產之一,但時至今日,產量銳減,已經瀕臨絕跡,實在很少有人品嘗到鱸魚的美味。至於它的真正產地,也根本無法再去實地考察,得出正確的結論瞭。
(孫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