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這本古書共有4.5萬餘字。它以記述各種官職的形式來闡明制度,所以歷來又稱作《周官》。這本書中的官職,用天、地和四時劃分為6個部門。在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6個部門中,各有首長和下屬官吏數十人,構成一個嚴密的官僚體制。據說這本古書在漢代發現時,就缺掉“冬官”這一部分,於是就用一本類似的書《考工記》補上,成為現在這個樣子。那末,這本書究竟成於什麼時代?出於何人之手?歷來說法非常分歧。這裡我們簡略介紹並分析於下:(一)西周周公所作。漢代劉歆宣傳《周禮》是“周公致太平之跡”,後來學者如鄭玄等多信之。《隋書。經籍志》稱:《周禮》是“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但是這種說法可疑的地方很多。洗從文體上來看,春秋以前不會出現如此洋洋灑灑,詳密而有組織的巨制;再從官職名稱來看,郭沫若曾作《周官質疑》,把西周銅器銘文中的官職和《周禮》比較,發現很多矛盾;三從田制來看,《詩經》、《孟子》、《禮記。王制》中都說西周有“公田”,而《周禮》中根本沒有;四從封國面積來看,《周禮》說“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裡”,顯然太大,與周初情況不合;此外,《周禮》中常見“把五帝”、“掌五刑之法”,這都應是戰國中期五行學說興起後的說法。
(二)西漢末劉歆偽造。從漢代出現此書開始,到清代的康有為等,許多學者認為,《周禮》是劉歆在王莽篡位當國師時,為瞭配合王莽的政變而處心積慮地偽造出來的。《漢書。王莽傳》雲:“攝皇帝(指王莽)遂開秘府,……發得《周禮》。”可見這是王莽當政時代的產物。但也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如宋代陳振孫認為:“此書多古文奇字”(《直齋書錄解題》),其他名物度數,也可與周制相參證,應該是先秦古籍。
(三)戰國策士的建國方略,或說是戰國法傢謀求統一、富國強兵之書。《周禮》每一部分的開頭都這樣寫道:“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可見這是一部建國方略。戰國時的遊說之士,一定要有偉大的治國計劃,方能打動諸侯國君,獲取斑位。《周禮》要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封建帝國,國內分佈著許多大小不等的諸侯,實行中央集權。《周禮。天官。大宰》雲:“以八柄詔王馭群臣。”這就是說,國王可以用爵、祿、誅、奪等八種手段來操縱群臣的行動。《周禮》中又詳細講述瞭軍隊的編制、賦稅的征收,特別講到要用刑法來控制人民。《周禮。地官。族師》中說:“五傢為比,十傢為聯,……使之相保相受”;《秋官》中又說:每年正月,“佈刑於邦國都鄙”,“禁庶民之亂暴力正者”。這和商鞅的變法措施甚為接近。
(四)戰國時齊國人所作的記述現實的書。《周禮》和齊國的文獻《管子》有密切的關系。《周禮》雲:“五傢為比,十傢為聯”;《管子。立政》也說:“十傢為什,五傢為伍”;《管子。禁藏》又說:“輔之以什,司之以伍。”《管子》有“相壤定籍”之法,《周禮》也有“鄉遂分上、中、下授田”之制。《周禮。大司寇》說:“禁民訟,入束矢於朝,然後聽之。”
這又是齊國規定的“足甲兵”的法令,見於《國語。齊語》。齊國是在東夷少數民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封建國傢,一直保存著氏族公社組織和奴隸制的殘餘。這些在《周禮》一書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五)戰國時儒傢所編的經典。它是以西周、春秋的制度為基礎,經過整齊劃一,加以系統化和理想化而編成的。《周禮》中記述農民有自己的份地,有比較完備的水利系統,但他們一無耕牛,二無鐵器,生產工具是很原
始的。《周禮》中記述的軍隊編制:“王六軍,大國三軍”,也與《左傳。襄公十四年》所記的西周、春秋時的軍制:“周為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相當。從思想傾向來看,《周禮》中有濃重的儒傢思想。《天官》中明言:“儒以道得民”;《地官》中又講要以“六德”、“六藝”教萬民。當然,法傢思想也有相當多的影響。所以有人認為,它的作者是接近法傢的儒傢,或許是荀卿弟子所編。(六)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西漢末公佈時又經過竄改。因此,其中有不少互相抵牾的地方,彼此缺乏照顧,沒有精密計算。如《遂人》中說“十夫有溝”,“百夫有洫”,是十進位制;而《小司徒》卻說“九夫為井,四井為邑”。這如何能配合起來?書中還有上帝高於五帝的說法,南北郊祀之制,三皇五帝的史統,這些都是西漢時代熱烈討論的問題。
《周禮》成書於什麼時代,作者是誰,它是一部什麼性質的書,約可舉出上述六種說法。究竟哪一種說法為近似,讀者宜細心鑒別,反復思考而慎擇之。(鄭嘉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