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面壁石是塊什麼石頭?

馳名中外的我國佛教勝地河南嵩山少林寺裡,有塊神秘的“達摩面壁石”,它吸引瞭古今中外無數遊客,遊人見此無不崇敬,贊嘆不已。

達摩是佛教禪宗祖師的法號,全稱為菩提達摩,意譯“道法”。據《續高僧傳》卷二十八和《景德傳燈錄》卷三載,達摩原為南天竺僧人,屬婆羅門種姓,一說屬剎帝利種姓。公元520年(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航海至廣州,又往北魏,在洛陽、嵩山等地遊歷並傳禪學。後遇慧可,授《楞伽經》四卷。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達9年,世稱“壁觀”。以至他的精靈入石,在石壁上留下瞭他的整個人影像,成為佛門佳話。

嵩山少林寺有一塊石碑,鐫刻著清道光戊申年間蕭元吉撰寫的碑文“少林一塊石,都道是個人。分別是個人,分明是塊石,何石面壁石,何人面壁佛,王孫面壁九年輕,九年面壁祖佛成,祖佛成,空全身,全身精入石,靈石肖全形,少林萬古統宗門”。

少林寺位於河南登封縣城西北15公裡的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菩提達摩在此倡導禪宗。傳說他面壁九年後,提出“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理入”要求“舍偽”“歸真”,解決認識問題:“行入”教人去掉一切愛憎情欲,按照佛教教義踐行。歷史上稱他為“西天”(天竺)禪宗第二十八祖和“東土”(中國)禪宗初祖,稱少林寺為祖庭。寺中還為紀念他,建立初祖庵。

那麼達摩面壁9年後,他的精靈是不是真的達到瞭“精魂入石形影在”的境界,這塊被視為少林寺的傳世珍寶面壁石究竟是怎樣形成的?這是耐人尋思的。

據《登封縣志》記載:“石長三尺有餘白質墨紋,如淡墨畫,隱隱一僧背座石上”。明代文學傢袁宏道也寫過:“石白地墨紋酷似應真。”清代姚元之所著《竹葉亭雜記》中說:看面壁石上的影像“遠近高低各不同”,“向之後退至五六尺處漸顯人形;至丈餘則儼然一活達摩坐鏡中矣”。

面壁石曾經引起許多文人的猜測,遺憾的是,那塊“照石瞻遺像”的達摩面壁石,卻在1928年被軍閥石友三縱部焚燒少林寺,被大火燒毀,毀石也己遺失。面壁石上的達摩影像究竟是如何模樣,這對於今人來說,就成瞭千古之謎瞭。如今我們在少林寺所見到的“面壁石”,是1980年由人工復制的石壁,這己和原石不是一回事,而是用現代大理石彩繪工藝繪制的“石畫”。

但是也有人認為,嵩山少林寺中的那塊“達摩面壁石”中的影像,不是達摩面壁九年後“精魂入石形影在”的產物,也是人工制作而成的,有人因此推測,這面壁石中的影像是用“螺煙滲石”的工藝制成的“石畫”。千百年來,由於歷代文人稱頌介紹,使“精靈入石”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佛門趣事,也為莊嚴肅穆的嵩山少林寺抹上瞭一圈神聖的光環。

但是也有人懷疑,石塊的改色,大理石的彩繪是近代發展起來的新工藝。1000多年前的人們是否已掌握瞭巖石繪畫工藝,讓彩墨滲入石內而混為一體成為影像的技巧,就很難說瞭。

有人因此查閱瞭大量有關嵩山的地質資料,又到達嵩山少林寺達摩洞實地考察。發現該洞石質屬寒武系石灰巖,白灰色的石灰巖被碳質浸染,形成各種墨色花紋。在這樣的石洞中出現一塊像似人形花紋的天然圖案石塊是有可能的,達摩面壁處出現一大塊影影綽綽的像人形圖案純屬巧合,也是由於後人的撰文稱贊,才變得神秘難測。

按照科學的道理來講,不論是火成巖、變質巖和沉積巖,它們上面的花紋圖案,均是由多種元素、礦物、生物遺體浸染而成。“精靈入石”的佛門佳話,隻可當作傳說,而不能當作信史來看待。

(蔣建平)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