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表有什麼用途?

去過我國首都北京的人,幾乎都欣賞過天安門前那對高大的華表。這對用漢白玉雕刻而成的華表,挺拔筆直的柱身上雕有蟠龍流雲紋飾,上部橫插一塊石片,石片上有浮雕的祥雲,仿佛高大的柱身直插雲間。柱頂承露盤中,蹲坐著一頭別致的怪獸。古樸精美的華表,與巍巍壯麗、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築群渾然一體,使人既感到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又感到歷史的莊重和威嚴。

華表實際上已經與中華民族,和中國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標志。

除瞭在天安門,在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以及盧溝橋等處我們也可以見到華表。那麼為什麼華表要矗立於宮殿、陵墓、橋梁等處?華表究竟在這些建築物中起著什麼作用?至今尚有不同看法。

一般認為,華表又名恒表、表術,是一種在古代建築物中用於紀念、標識的立柱。華表起源於古代的一種立術,相傳在我國堯舜時代,人們就在交通要道豎立木柱,作為行路時識別方向的標志,這就是華表的雛形。

另一種意見認為,華表起源於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志。現在天安門前的華表上蹲著的一頭怪獸,非獅非狗,頭望宮外,名為“望天犼”,民間傳說這種怪獸性好望,讓它望著宮外,是讓它眺望遠遊的皇帝不要迷山戀水,早作歸計,以理朝綱。這種說法本身包含瞭先人的建造華表時對王權的一種虛幻的期望。而遠古時的人們都將本民族崇拜的圖騰標志雕刻其上,對它視如神明,頂禮膜拜,華表柱頂的雕飾也因各部落圖騰的標志不同而各異。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圖騰的標志漸漸在人們心中印象淡薄,華表上雕飾的動物也變成瞭人們喜愛的吉祥物。如唐朝詩人杜甫有“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的詩句,其意就是說華表的柱頂上雕飾的是白鶴。觀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華表上確實雕飾有白鶴。據傳這是因為一個名叫丁令威的人,學道成仙,化鶴歸來,立於華表上作歌,故人們以後將白鶴雕刻於華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華表上古名“謗木”,相傳堯、舜為瞭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柱,讓人在上面書寫諫言。也就是鼓勵人們提意見。晉代崔豹在《古今註。問答釋義》中說:“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

或謂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崔豹所言華表木的形狀與現存的天安門前的華表大致相同。隻是華表的’謗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諫言,而為象征皇權的雲龍紋所代替,成為皇傢建築的一種特殊標志。也有人認為,華表是由一種古代的樂器演變而來。這種樂器名為“木鐸”,是一種中間細腰,腰上插有手柄的體鳴樂器,先秦時,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見的官員們,奔走於全國各地,敲擊木鐸以引起人們註意。後來,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求意見,而是等人找上門來,將這種大型的木鐸矗立於王宮之前,經過演變,就成瞭華表。

還有人認為,華表原是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觀察天文的儀器為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並以此來測恒星,可觀測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築施工前,還以此法定位取正。

一些大型建築因施工期較長,立表必須長期留存。為瞭堅固起見,常改立木為石柱。一旦工程完成,石柱也就成瞭這些建築物的附屬部分,作為一種型制而保留下來,每每成為宮殿、壇廟寢陵等重要建築物的標志。後世華表多經雕飾美化,表柱有圓形、八角形,雕有蟠龍雲紋,柱頭有雲板,柱頂置承露盤。華表的實用價值逐漸喪失而成為一項藝術性很強的裝飾品。

以上這些各種各樣的說法,觀點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對華表產生的歷史看法卻是比較一致的,華表在我國由來已久,不論它的原型究竟是什麼,但是它發展到今天的形狀,是隨著歷史的變遷,經過瞭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我們今天看到的精致壯觀的華表,是我們祖先一代代心血和才智凝成的結晶。(蔣建平)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