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窯,又稱永和窯,坐落於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西側,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綜合性瓷窯。產品有青釉、乳白、黑釉、彩繪、綠釉和黃釉等釉瓷。器型已發現120餘種。從造型、紋樣、釉色到燒造工藝,兼具江西景德鎮、福建建窯、浙江龍泉、河北磁州和定窯等窯系風格。彩繪筆法嫻熟,生動活潑,富於民間生活氣息。黑釉瓷運用復雜的窯變技巧,紋飾絢麗多彩,清新雅致,剪紙貼花更別開生面,在中國陶瓷史上誠可謂獨樹一幟。產品極負盛譽,行銷國內外。據文獻資料記載,吉州窯始燒於晚唐五代,興盛於宋元之際,元末終燒。瓷業的興旺帶來瞭市鎮的繁榮,商客絡繹不絕,當年曾出現瞭“辟坊巷六街三市”的繁榮景色。“百尺層樓萬餘傢”,“金鳳橋地傑人稠,鴛鴦街弦歌宴舞”,便是當時永和鎮的真實寫照。
吉州窯到後來停燒衰敗。《景德鎮陶錄》雲:“永和昔有五窯。”後來這五個有名望的瓷窯全都倒塌,餘留下瞭24處堆積物,當地人稱之為“窯嶺”。對“窯嶺”,後人有過真切的記述:“吾鄉永和,有宋之名鎮也。地脈自娑山扶輿磅礴而來,至此為一大停蓄,宋時曾置陶場於此,所出陶器皆極古雅,今雖久廢,人亦時有掘得者,而廢窯則累累然羅列其地,如山,如阜,如岡,如陵,不知者多誤為邱阜焉。”(見永和窯嶺《曾氏族譜》)六街三市(即蓮池街、錫器街、瓷器街、茅草街、米市街、鴛鴦街,上市、中市、下市),72條花街,現在僅僅還有兩條街殘存。至於吉州窯為什麼會衰敗停燒,這個問題至今沒有誰講得清,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一、民間傳說。在永和,凡35歲以上的人,有口皆碑,流傳著神話般的傳說故事。民謠:“先有永和鎮,後有景德鎮。”傳說:南宋時,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母親,身懷文天祥時,臨到分娩前一天,還堅持到永和窯上點火為炊,引起瞭窯工的不悅。一天早晨,她大腹挺挺,姍姍而來,正跨入窯門準備點火,一個窯工立刻奔過來,帶有挖苦似的說道:“你就天天上我們窯上點火!”文天祥的母親是個精明的女人,聽到窯工話中帶刺,感到人格受到侮辱,激起心中的怒火燃燒,連忙將手縮回,以牙還牙地回答道:“好!你們燒龍燒鳳,我也不再來點火瞭!”說完立即離去。話音剛落,隻見山搖地動,窯中龍飛鳳舞,“轟”的一聲巨響,頃刻間,永和所有的瓷窯全都倒塌,金鳳嶺由永和這一邊,傾倒到贛江東岸去瞭,窯工們驚恐萬狀,紛紛拔腿北逃。文天樣的母親回到文傢莊——永和砂窟村,一跨進大門,就生下瞭文天祥。人們紛紛議論著,說文天祥出世是“仙人”下凡。這當然是神話傳說。
從此,永和瓷窯再也燒不成瞭。
二、百姓推斷。當地老百姓根據自己的觀察,認為吉州窯停燒,一則是窯場敖近沒有瓷土可取;二則是尹傢、窯門村旁那口老的畫水塘水質變壞,畫不上釉彩。
三、歷史推理。從中國歷史角度來分析,吉州窯停燒期間,正值金兵南下進犯,金軍渡江南侵,沿途掠奪燒殺,幾次經過吉州。永和在吉州上遊贛江之畔,亦未能幸免,百姓不能安居樂業,窯工要躲避拉丁抓夫之害,有的隻好棄窯北逃。“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是此情的寫照。
四、文天祥帶兵抗金,窯工投戎從軍。
五、資料查閱。除瞭明代手抄本《東昌志》外,那就要算《景德鎮陶錄》(簡稱《陶錄》)。《陶錄》記雲:“相傳陶工作器,入窯後變成玉,工懼事聞於上,封穴逃之饒,今景德鎮窯工,故多永和人。”用科學的尺度來衡量,這個記載可靠性也不一定準確。瓷土人窯後能否燒制成為玉?未必。即使燒成瞭玉,為何要害怕,甚至害怕到封窯逃走的地步呢?何況,這事也還屬於傳說。以上幾點,僅僅隻能作一個方面的參考旁證。因此,吉州窯停燒衰敗,究竟是什麼原因?尚有待查考。
(曾廣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