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葬在什麼地方?

南宋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是個陰暗的歲末,抗金民族英雄嶽飛,以及嶽雲、張憲等,以“莫須有”的罪名被以秦檜為首的投降派殺害於獄中。國都臨安的老百姓無不涕泣,“市人聞之,淒愴有墮淚者”(《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七),今天遊人來到杭州棲霞嶺的嶽飛墓前,憑吊這位12世紀的愛國將領、也不免悲感交集,向這位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深深鞠躬。但是,這個墓裡是否真有嶽飛的遺骨,卻始終是歷史上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在民間傳說中,杭州眾安橋下十七號被認為是嶽飛葬處。此地是南宋臨安城中比較繁華的地方,緊靠禦街。清朝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杭州府司獄吳廷康,正式確定此地為嶽飛葬地。且籌集大量銀兩,營建嶽飛墓、嶽飛廟,又刊印瞭《嶽忠武王初瘞志》,在當時影響頗大。

一些文字資料則載,嶽飛葬於杭州九曲叢祠旁的北山之漘,即今杭州昭慶寺以北一帶。當時“飛死於獄中,梟其首”(《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七),“獄卒隗順負其屍出,逾城,至九曲叢祠中。故至今九曲王顯廟尚靈。順葬之北山之漘”(《朝野遺紀》)。據說隗順死時“謂其子曰:異時朝廷求而不獲,必懸官賞,汝告言曰,棺上一鉛筩,有棘寺(大理寺)勒字,吾埋殯之符也。後果購其瘞……其子殆上臺,官悉如所言,而屍色如生,尚可更斂禮服也。”其他如明萬歷十年刊本《湯陰精忠廟志》、嘉靖時刻的《西湖遊覽志》、清康熙時編的《錢塘縣志》等,均采用此說。從當時情況看,大理寺在錢塘門內,而“錢塘門沿城而北,舊有九曲城”(《西湖遊覽志》),王顯廟則在錢塘門外九曲城下,宋紹興時建(據《咸淳臨安志》卷七十三)。

獄卒隗順背負嶽飛屍體逾城,就近出錢塘門來王顯廟當屬可能。

至於今天所見的棲霞嶺嶽飛墓,是否是假墳,也難以說清。我們知道,嶽飛遇害後人們一直要求為他平反昭雪,但宋高宗始終置之不理。到瞭宋孝宗即位,為瞭給太上皇保留體面,假稱“仰承”高宗“聖意”,給嶽飛恢復官爵與名譽,此時距嶽飛遇害已21年瞭。《金陀續編》卷十四載有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嶽飛之子嶽霖等《賜謚謝表》,其中講到朝廷昭雪嶽飛冤案,說“葬以孤儀,起枯骨於九泉之下”。中國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南宋紹興十年,朝廷曾特授嶽飛為少保,故嶽霖稱“葬以孤儀”。其上曰“起桔骨於九泉之下”。若記載無誤,當指將嶽飛之遺骨改葬於棲霞嶺(當時稱“西湖覆泰山劍門嶺”)無疑。

(江波)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