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991年第10期《百科知識》介紹:現在,我國每天的卷煙消費已達到2.2億盒,把這些煙三盒一疊排成直線,長約6266.6公裡,比我國東西之間的國土寬度還要長1200多公裡。可見,我國已成瞭世界上的卷煙消費大國。同年11月,我國新華社發表消息,再次重申:敬煙是落後的社交行為。
消息說,在煙民占60%以上的我國農村地區,如何引導富起來的農民不再去“騰雲吐霧”,衛生部長陳敏章指出,現階段要對舊習俗進行幹預,樹立起“互不敬煙”、紅白事不備煙酒的新風尚。如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人的吸煙,年代很長,是古已有之的。那末,具體的時間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最早始於何地?
煙草屬於茄科,原產美洲,由早期到達美洲的歐洲人傳回歐洲,以後又傳到東方。傳入中國的時間,據各種史籍記載,約在16世紀下半葉至17世紀初。傳入中國的路線,據吳晗先生考證,共有三條:一條是從菲律賓傳至福建、廣東地區,然後向北傳播;另一條是從日本傳到朝鮮,再從朝鮮傳到我國東北地區;再一條是由南洋群島傳入廣東沿海。
有的學者認為,最早從國外傳入煙草的是明朝萬歷初年的福建水手。他們從菲律賓帶回煙草的種子,再南傳至廣東,北傳至江、浙一帶。明末名醫張介賓在1624年寫成的醫學著作《景嶽全書》中,最先記載瞭煙草傳入的情況:“煙草自古未聞也,近自我明萬歷時始出於閩、廣之間,自後吳、楚皆種植之矣。”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新航路的發現,對於世界經濟生活發生瞭巨大影響,首先是引起“商業上的革命”,表現為世界市場的擴大,流通商品種類的增多,商路及貿易中心的轉移和商業經營方式的改變。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煙草、可可、甘薯等等,成瞭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商品,而這些東西最先到達菲律賓,再由此傳入我國。其中煙草從菲律賓傳到福建,成為主要的渠道,影響很大,提及的人也較多。如清代張向安《亥白集。竹枝詞》中說道:“淡芭菰(煙草)好解愁能,幽怨傳來呂宋(菲律賓)曾。”再如清代董含的《三岡識略》也強調福建是最先流行吸煙的地方,而“他處百無一二也”。因此,國內不少專傢認為中國人最早的吸煙時間當在16世紀下半葉至17世紀初期,其地在福建一帶。
有的學者雖然同意福建是我國最早的吸煙地方,但對具體的吸煙時間提出瞭異議。因為成書於萬歷六年(1578年)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中國藥學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盡避它收載瞭1892種藥用植物,卻未收錄煙草,由此可見,煙草的傳播或者說中國人最早的吸煙時間應當在明萬歷六年以後。如果說得再具體一點,就是在萬歷末年的幾年間。(1)對煙草的來歷和流傳經過介紹得較為詳細的是明清之際的思想傢、科學傢方以智,他在《物理小識》一書中,稱煙草為“淡把姑”,認為是萬歷末年傳入福建漳州和泉州的,並逐漸向北一直傳到長城地區。人們口銜長管點上火來吸,有的竟被煙嗆暈瞭過去。史書記載:到崇禎年間時,民間種植煙草和吸煙的已很普遍,據說已到瞭“三尺童子莫不吃煙”,“男女老少,無不手一管、腰一囊”的地步;甚至在首都北京,也是“鬻者盈衢”。以致於崇禎皇帝要嚴禁眾人吸煙,卻無奈有名無實,收效甚微。(2)和方以智同時的姚旅,在其《露書》中稱煙草為“淡芭菰”,並且明確說是出產於菲律賓。淡把姑或淡芭菰是外文名稱的譯音。這個詞,原是美洲阿拉瓦克族印第安人用以稱呼他們通過鼻孔來吸的那種卷煙的,以後為各種歐洲語言所借用。從煙名來看,明萬歷末年中國人的確吸起煙來瞭。
有學者指出:中國人最早吸煙的不是平民和官人,而是軍人。煙草傳入之初,有人認為它有毒,吸多能置人於死地。如明末清初的史學傢談遷在《棗林雜俎》中就說煙草“性燥有毒,能殺人”。但更多的是說煙草可以去濕,“避瘴氣”、“避寒濕”等等。這種說法大概是與煙草最初傳入是在沿海潮濕地區及東北寒冷地帶有關。也許是傳說吸煙有這些效用,以及軍旅生活的特殊情況,故最先廣泛吸煙的是邊防地區的軍隊。明末有人說,最早普遍吸煙的是雲南的明軍。據說明朝派往雲南執行任務的軍隊因為“深入瘴地,無
不染病”,但其中有一營人因為吸煙而安然無恙,故而“眾皆服煙”。以後隨著軍隊的調動而使吸煙的習慣廣為傳播。南方的駐軍調至北方,就把這種習慣帶到北方,又逐步傳至百姓中。如明末人楊士聰說北方本來是沒有煙草的,但萬歷以後明與後金交惡,“調用廣兵,乃漸有之”。
不過,據清代文人的記載,煙草本出產於高麗(朝鮮)。而現在學者一般認為朝鮮本不產煙草,而是大約在我國明朝萬歷年間由日本輸入的,其稱煙草為“南草”或“南靈草”。17世紀30年代以後,朝鮮與中國、日本的貿易十分頻繁,於是,煙草等物就傳到中國來瞭。據載,當朝鮮商人將煙草輸入沈陽時,清太祖皇太極因為這不是本地土產,下令禁止。由於禁下不禁上,禁令沒有什麼效果。到瞭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清統治區煙草開禁,但隻限於自種自用。這樣,東北一些地方就開始種植煙草,這就是後來所謂“關東煙”的起源。清人入關以後,吸煙的習慣在華北一帶傳播開來。由於八旗官兵大多抽煙,隨著駐防八旗分散在全國各地,抽煙的習慣就傳得更廣泛。在清初,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男女老幼,嗜煙者極多。董潮的《東皋雜鈔》說當時吸煙已習以為常,“大庭廣眾中以此為待客之具”;由於需要量增加,我國煙草的產量也逐步上升。據史書記載,當時人們的吸煙方式,也已是多種多樣的瞭,最常見的有兩種:一是吸旱煙,這是日常各階層最為普遍的用法,即用竹管裝上煙鍋煙嘴,“以火燒一頭,以一頭向口,煙氣從煙中入喉”。另一種是吸鼻煙,這種吸用方法主要在上層社會中流行。根據以上各種情況,有人認為探討中國人最早吸煙的時間應以普遍性為根據,時間應該定在17世紀30年代以後的清統治區內。關於中國人吸煙的最早時間,目前在學術界還在進一步的探討之中。(俞奭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