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歷史書,首先看到的就是上古傳說中的帝王的事跡。我們自稱“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也正是把三皇五帝中的炎帝和黃帝看作我們的老祖宗,把他們所信奉的圖騰視為中華民族之源的結果。作為炎黃子孫,我們理應把祖宗的歷史好好地理一下,但由於年代久遠。很多歷史事實與神話傳說混雜在一起,很難分辨,因此釀成瞭眾說雜陳、莫衷一是的狀況。要弄清三皇五帝的這段歷史,首先就要對“帝”字進行研究,因此眾傢之說的焦點就集中在“帝”是什麼這樣一個問題上。
“帝”是什麼呢?金景芳在《談談中國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問題》一文中認為,我國古籍中,帝、後、王這幾個名同概念原來是有區別的。其區別在於,“帝”是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的名稱,“後”與“伯”是部落首長的名稱,“王”則是奴隸制國傢最高的專制君主的名稱。《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有“今之王,古之帝也”之言,表明帝與王有相同之點。他認為,“中國堯舜禹時代的所謂”帝“,同希臘英雄時代的巴賽勒斯、羅馬王政時期的勒克斯一樣,都是軍事民主制軍事首長的名稱”。(見《古史論集》)
劉復在《“帝”與“天”》一文中說:“關於‘帝’字,我也認為是天帝”,此字是世界上最古的字。“帝”字較古的一義是天神而不是人王,古書中的“帝”字幾乎都帶些神秘性,如“王用享於帝”(《易。益》)、“古帝命武湯”(《詩。玄鳥》)、“夢帝與我九齡”(《禮記。文王世子》)
之類,可見古人心目中的“帝”是天帝,後來才用為人王之意。魏建功《讀〈“帝”與“天”〉》也持此說:“帝”字較古義為天神。周秦之際的人王都自稱天之子,可見是天神。從秦朝起“帝”引申為人王,到漢初還有天神的意思。漢人稱皇帝多言“上”,就是一方面沿秦制稱“帝”,而另一方面又是“天神為帝”的觀念未泯的結果。(見《古史辨》第2冊上編)
“帝”的釋義基本上分歧不大,至於“帝”字來自何方,說法就多瞭,“帝”來源於“花蒂”,這是第一種說法。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六《釋天》認為,帝者蒂也,象花朵之形狀。郭沫若繼承此說,並進一步加以發揮。他認為“帝”字象征花蒂,花的子房熟瞭就會長得很大,而且裡面孕育出來的種子,一粒可以化育千萬子孫。帝之所以用為“天帝”的意思,是因為天帝乃是神人,能化生萬物,創造一切東西,而花蒂正有這種化生的作用,所以就借用過來瞭。郭沫若說,“此亦生殖崇拜之一例也”,農耕社會,人們多賴植物生存,花蒂的作用既大,引申而用為“天帝”,明矣。(見《甲骨文字研究。釋祖妣》)
張舜徽則認為“帝”來自“太陽”。在奴隸社會裡威權最大、統治一切的,要算是“帝”的稱號瞭。大抵殷商初年用“帝”字作為至上神的稱號,到末年才借用到“人王”的意義上來。我國古代用帝字來代表天神和統治者的尊稱,自必是根據自然界威力最強、造福人類最大的東西來命名的。他認為,“帝”字受義的根源,是由“日”字來的。就文字形狀說,卜辭的帝寫作,象日光四射之狀,它最初應寫為,後來刻寫的人為瞭書寫方便,就把圓形寫成方形瞭。初民造字,“遠取諸物”,每於一物而兼造數字,以象其各種不同的形狀,故既有中實無缺的⊙字,又有一個光芒四射的字。由於日光的威力在自然界中最為強烈,生民使用它來代表天神和統治者,便可想而知瞭。這正好比“神”的稱號本出於閃電之形狀,原始人看見瞭覺得神妙莫測,因而成為神秘的神的稱呼。奴隸們平時拿統治者比作太陽,有“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之語;怨恨統治者的嚴重剝削,便有“時日易喪”(這太陽什麼時候滅亡)之咒。可見“帝”來源於光芒四射的太陽。(見《中國史論文集。釋帝》)
章炳麟在《吳清卿〈字說〉手批》中提出,帝本從上,謂古文從不,亦可通。不者,鳥飛上去也。古者生曰王,死曰帝,死後則升上天空,飛向遠方。把“帝”看作從鳥飛上天空的形狀引申而來。
劉復在《“帝”與“天”》一文中認為,“帝”字來源於巴比倫。古巴比倫有一個字“”。其義為“天帝”或“人王”,同我國甲骨文的帝、金文的帝、《說文解字》的帝實在相象。我國從巴比倫借來字,從而有瞭表
示天帝後又代表人王的“帝”字,後多有學者沿襲此說。
又有把“帝”說成來源於“根蒂”的。高鴻縉《中國字例》說,帝乃蒂之初文,為瓜蒂之蒂。後借用為天帝之帝,又借為人王之稱。殷人噘、祭之意,雖不可確知,然每行於遠祖,當由根蒂之意引申。夏祿在《中華民族的根》一文中指出,原始農牧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觀察瞭植物種子發芽生根的全過程,理解到植物的生命在於根蒂,萬物之生全由根蒂,因此對根蒂就產生瞭崇高的信仰。以後又把這個意思擴大,把它視為一切東西的來源,並假借為天帝之稱呼,因此天帝“能成命百物”(《國語》展禽語),“生物之主,興益之宗”(《易。益》註),成為全民膜拜的創世主。不管是歷史、文學,還是音樂、繪畫、紡織、農功,都歸到瞭“帝”的名下;而三皇五帝,則是“帝”的具體化。
(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