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是中國古代鄯善國的一個重要城鎮,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樞紐,中西方貿易的一個重要中心。在戰爭年代,這裡也是中原與匈奴、吐蕃的必爭之地。樓蘭城有它繁華的歲月。那時,城內檉柳依依,有雄壯的佛寺和寶塔,有整齊的街道。居民人數達到1.4萬多人,中外客商在這裡會集,市場熱鬧非凡。但是,唐代以後,這座著名的古城默默地從中國歷史上消失瞭。它的蹤跡成瞭歷史學傢深感興趣的大謎。
中原地區知道樓蘭是從西漢開始的。西漢初年,大探險傢張蹇出使兩域,跋涉萬裡之遙,開拓絲綢之路。張蹇到過西域重鎮樓蘭,從此以後,中原人民才知道樓蘭的存在。根據張蹇的親身經歷,司馬遷在《史記》中正確地記載說:“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就是說,樓蘭城有城郭護衛,靠近羅佈泊。他還記載說,樓蘭“出玉,多葭葦、檉柳、胡楊、白草,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多橐駝”。詳細地記載瞭樓蘭的風土人情。這是中國歷史文獻上第一次記載樓蘭城。
西漢初年,匈奴勢力強大,成為西部邊境的一大心腹之患,此時,樓蘭為匈奴所控制,成為匈奴屯兵、存糧的重要據點。後來,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相繼擊敗匈奴,公元前77年,漢朝的軍隊控制瞭樓蘭。在漢代邊境和平期間,樓蘭一直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那時的樓蘭,駝隊成群,商旅雲集。
東晉後,中原群雄割據,混戰不休,無暇西顧,樓蘭終於被放棄,與中原往來斷絕。人們漸漸忘記瞭樓蘭古城的存在。但是,到瞭唐朝,中原地區的勢力又復強大,唐朝與吐蕾又在樓蘭多次兵戎相見。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中曾寫道:“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可見,當時樓蘭還是唐軍的戰略目標,它還存在於唐朝西部邊陲。然而,從此以後,樓蘭在歷史上就失去瞭記載。直到近千年後,人們才再度發現瞭它。
那是1900年3月。著名瑞典探險傢斯文赫定帶領一支探險隊在中國西部沙漠探險。3月27日,他們沿著幹涸的庫魯克河南行,28日,他們發現瞭沙漠中有幾間破屋,從廢墟中發現瞭一些古代的錢幣、兩把鐵斧和幾塊木刻。
29日,繼續趕路,由於羊皮囊裡的水快要用光,斯文赫定決定在幾棵活著的檉柳樹旁掘井取水。然而發現僅有的一把鐵鏟丟失瞭。探險隊裡的一個維吾爾族農民於得克從原路返回尋找鐵斧,遇到瞭沙漠狂風,沒有找到。然而大風把沙子刮走瞭一層,露出瞭一座古代的城堡的屋領。當他在黑夜中看到尖尖的塔頂時,幾乎懷疑自己到瞭魔鬼宮殿,他拾瞭幾枚古錢和幾塊雕花木板,趕上瞭斯文赫定,告訴瞭他的發現。斯文赫定決定第二年再來尋找這座地底下的古城。第二年2月,斯文赫定終於找到瞭這座神秘的古城,並進行瞭挖掘。他們挖掘到瞭栩栩如生的佛像,找到瞭古代的錢幣、陶器,發現瞭三十六張寫有文字的紙片和一百多塊竹簡,以及具有美麗圖案的絲綢碎片。他們還發現瞭敘利亞出產的精致的玻璃器具和來自波斯的獅型器皿。顯然,這是一個邊境重鎮,具有中西文化特有的文化用品。斯文赫定回國後把這批文物交給德國學者卡爾。希姆萊,後者經過詳細研究後斷定,這座古城就是古代有名的樓蘭城。
斯文赫定從茫茫沙漠中發現瞭沙丘底下的樓蘭城,但是,還有一個更大的謎他無法回答:樓蘭古城為什麼會消失?
這個謎部分是由俄國探險傢H.M.普爾熱瓦爾斯基解開的。他在公元1876年考察瞭羅佈泊,發現中國地圖中標定的羅佈泊的位置是錯的,它不是在庫魯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爾金山山麓。
是中國人的地圖錯瞭嗎?不是的。原來,羅佈泊有一個奇怪的脾氣:喜歡移遷。當年普爾熱瓦爾斯基洗過澡的羅佈泊湖水蕩漾,野鳥成群,莆葦茂密,因此羅佈泊也叫做蒲昌海。而現在已變成瞭一片荒漠,聽不到嘎嘎的野鴨叫,見不到活蹦蹦的大鯉魚。放眼望去,隻有雪白的鹽粉堆積在幹涸的湖床上。樓蘭原來臨鹽澤,羅佈泊湖水孕育瞭樓蘭城的文明。水是樓蘭文明的奶娘,也是它生存的基礎。後來,由於羅佈泊北移,樓蘭城水源枯竭,樹木枯死,當年興旺的城鎮面臨著死亡的威脅,居民們棄城別走,尋找新的水源。
失去瞭羅佈泊水的滋養,狂風肆虐,沙丘移動,樓蘭終於被沙丘掩埋起來,成為一座沉睡的地下城市。
那麼,羅佈泊又為什麼遊移不定呢?有一些地質學傢認為,這是地殼的變動造成的。另一些地質學傢認為是河床中泥沙堆積造成的。每年春天,冰雪融化,塔裡木河和孔雀河夾帶大量泥沙匯聚到羅佈泊,泥沙日積月累,在河口形成瞭一個三角洲,逐漸淤塞瞭註入羅佈泊的道路。塔裡木河和孔雀河無路可走,隻得另找出路,淹沒低地,形成新湖。而舊湖則不斷蒸發,湖水幹涸,成為沙漠。
雖然,樓蘭的衰落初步找到瞭一些自然方面的原因,但是,它何時衰落,與頻繁的戰爭、灌溉系統的破壞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有些什麼關系,至今還不甚瞭瞭。對於它的謎底,人們寄希望於考古挖掘,埋藏在沙底下的文物將告訴我們這個城鎮的過去。
(朱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