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位於蘇州城西北七裡。素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舊有“十八景“(現今可供觀賞之景點有三十多處),更有”九宜“(明李流芳:”虎丘有九宜“)、”三絕“(宋朱長文:”虎丘有三絕“)之譽。難怪宋代大文學傢蘇東坡要說”到蘇州而不遊虎丘,乃是憾事“瞭。
虎丘,相傳秦始皇曾登山攬勝,西楚霸王起兵於此,晉司徒王珣、司空王珉兄弟在此建造館舍,白居易為蘇州刺史時在此開河築堤。虎丘還和歷史上顯赫一時的春秋五霸之一吳國君王闔閭有著不解之緣。據《吳地記》引《史記》雲:“闔閭傢在吳縣閶門外,以十萬人治塚,取土臨湖,葬經三日,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山。”《吳越春秋》、《越絕書》等古書也說:闔閭之葬,發五郡人作塚,銅槨三重,水銀灌體,金銀為坑,以扁諸、魚腸劍各三千為殉。葬經三日,金精上揚,化為白虎,蹲其上,因號虎丘。虎丘因此得名,迄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吳王闔閭墓之謎,在吳王闔閭下葬後即已產生。劍池附近的“千人石”,相傳就是吳王夫差葬父後,怕墓裡的秘密被泄漏出去。誘殺所有築墓匠人的地方,如今“千人石”斷面色澤略帶有暗紫色斑駁的痕跡,據說是被害者的血跡,以後“秦皇鑿山以求珍異,莫知所在;孫權穿之亦無所得,其鑿處遂成深澗”。劍池究竟怎樣形成,吳王闔閭墓是否就在劍池下面,千百年來探索者絡繹不絕。終未能揭開這一歷史之謎,反而使吳王闔閭墓籠罩瞭一層更加濃厚的傳奇色彩。劍池是虎丘最引人、最神秘的地方。素有“假虎丘,真劍池”之諺。劍池“廣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越絕書》)。終年不幹,清澈見底,唐代李秀卿曾品為“天下第五泉”。公元988年和1512年,曾兩次“水涸池空”,“膜中見石扉,遊人竟下探之……,巖壁上有明代幽宮題記:”聞劍池枯,見吳王墓門,偕往觀焉‘。“(《山志》)為此,王鏊還寫瞭一篇《吊闔閭賦》,表示感慨之情。但因唐代以來,常有人墜池溺死,民間更盛傳闕內有一條蛟龍化為美女誘人入水,近代,甚至有人附會曹操72疑塚、塚塚有飛刀的神話,結果竟無人敢進石闕探險。
1955年整修虎丘,疏浚劍池,當時曾刷洗苔薛,核實劍池東側巖壁上確有明代長洲、吳縣、昆山三縣令吾翁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記事兩方,載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劍池水幹,於池底發現吳王闔閭墓門的簡單情況。後來出清污泥,又見劍池兩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顯然由人工開山劈石所鑿成。池南有土壩一個,與石壁三面相連,面積約四張八仙桌大小,低於平時水面三尺,是人工築成用於蓄水的。而於池北最狹處,發現一個“∧”式形洞穴和向北延伸約一丈多長的隧道,可容身材魁梧的人單獨出入,舉手可摸到頂,從上到下方正筆直,不難推斷,也是人工開鑿而成。盡頭處為一喇叭口,前有一米多隙地,可容四人並立,而無回旋餘地。
前面有用人工琢成麻礫石的長方形石板四塊,石質不同於虎丘本山之火成巖,表面平整,一塊平鋪作底座,三塊橫砌疊放,好似一大碑石。由於長期受池水侵蝕,顯露出橫斜稀疏的石筋。根據形制分析,這是一種洞室墓的墓門。劍池是豎穴。南北向,池底石穴是通路,這和春秋戰國時墓制形式完全相符。打開封口的大石板,甬道盡頭為一百室,壁間有兩扇石門。當時,推測裡面就是吳王闔閭之墓,位置恰好在虎丘塔的基巖下,發掘工作隻能停止下來。
作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吳王闔閭之墓,墓室的設計必然會相當精密和隱蔽。從虎丘後山由泥土堆成和上述種種跡象分析,劍池很可能是為瞭掩護吳王闔閭墓而設計開鑿的。墓門後面也很可能存在某種秘密。但吳王闔閭墓是否即在其中,在未經考古發掘證實之前,是難以下定論的。
(蔡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