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得名於四條川嗎?

四川因何得名,歷來眾說紛壇,實際上根本的分歧所在隻有兩說。一說是來源於歷史上四川地區的行政區域;另一說是以四川境內的自然區域大川命名。前者以明末清初顧炎武為代表,他在《日知錄》卷三十一《四川》條下說:唐時劍南一道,僅分東,西而已,至宋則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謂之川峽四路,後遂以此名為四川。後者則認為四川是因境內有四條大川,故名。持這一說的為數頗多,但哪四條川說法又不盡相同。與顧炎

武同一時代的顧租禹,在其《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六中曾以“於義未安”錄引“近說以岷、瀘、雒、巴為四大川,故有四川之名”。1936年版《辭海》亦同其說。1936年商務印書館版、臧勵和龢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和1979年修訂本《辭源》以及1979年臺灣中華學術院印行、張其昀等編《中文大辭典》三書雖兩說並存,但基本上都傾向此說。1946年正中書局版《四川新地志》所列四條江目為岷江、沱江、嘉陵江、黔江(烏江)。1956年新知識出版社版汪永澤編《四川省》則以長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為四條大川。四江之說,多年來學術界未曾提出反對意見,但問題並沒有就此結束。

事隔十餘載,吳冷竹於1974年第6期《地理知識》上發表瞭《省區釋名》一文,對四江說持否定意見。該文從四川歷史上行政區域的演變,以及與自然山川的關系,論證瞭四川得名的真正含義。四川,唐初設劍南道,轄有今四川省嘉陵江以西,大渡河以東地區。至德二年(757年)分為劍南西川、劍南東川節度使,簡稱西川、東川。川是平川曠野的意思,岷江流域屬西川,沱江流域屬東川。宋初分設西川、峽西二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後又簡稱四川路。元代始合四路置四川行省。文章最後明確指出:“有些書上說四川得名於境內有長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條大川,那是錯誤的。”

隨後,張至皋在1979年第5期《社會科學研究》發表瞭《四川的名稱由來和轄區演變》一文,主同上說,認為四川以“四條大江命名,不免有牽強附會之嫌”。論述瞭“川”字的含義和演變:唐時置劍南東川、西川和“劍南三川”,“川”字是指自然區域。宋分置“川峽四路”,“川”字含義已經離開自然區域的意義,具有行政區域的意義瞭。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建置四川行省,這時“川”字的含義已經完全確定為省的地方行政區域瞭。文章還指出,一般說來,我國歷代的地方行政區域,往往是在一定自然區域的基礎上,根據過去政區的演變情況,適應當時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劃分的。宋代之所以出現“四川”之名,就是反映瞭當時的四川,已經有瞭比較完整的政治、經濟的地域性。因此把“四川”名稱的由來,歸之於為具有四條大江,是既不確切,又不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實際的。

沉默多年的問題又開始提出來瞭。孰是孰非,四川原義究竟是什麼,看來還得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王天良)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