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何以因“鐘”得名?

到江西湖口縣的,差不多都要去登臨一下勝跡石鐘山。其實豈僅今人,歷史上的文人學士,乃至帝王將相來此遊歷的也頗不乏其人,諸如陶淵明、酈道元、李白、顏真卿、李渤、白居易、蘇軾、黃庭堅、陸遊、文天祥、朱元璋、蔣士銓乃至今人郭沫若等都在這裡留下足跡,他們興會無窮,在此或賦詩題詞,或實地考察,留下不少藝林佳話。最有意思的是他們中的一些人都對石鐘山何以用石鐘命名,作瞭許多猜詳,至今尚未有定論。

石鐘山之稱,最早見於漢代桑欽的《水經》:“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但人所共知,《水經》記述過於簡略,沒有說明何以用石鐘命名的原因。北魏時著名地理學傢酈道元廣泛地收集瞭前人有關全國水道的著作,再加上自己遊歷各地山川的見聞,在《水經》原有的基礎上大量地補充修訂,寫成《水經註》四十卷,資料超過原書二十倍,他第一次為石鐘山的命名作瞭詮釋,認為石鐘山下臨深潭,每當風起浪湧,水石相擊,發出如擊鐘的聲音,故而

前人以石鐘為山取名,但到中唐時,李渤又提出異說。李渤曾在唐憲宗元和年間擔任過江州(今九江一帶)刺史,多次遊歷石鐘山,並經實地考察,寫過一篇《辨石鐘山記》,他在深潭之上發現有兩塊石頭,用物扣擊兩石,南邊的石頭所發出的聲音有似巨鐘的厚重而模糊之音,北邊的石頭則發出有如巨鐘的清亮的高亢之音。停止敲擊,餘音裊裊,不絕如縷,他以為這才是石鐘山命名之由來。宋代的蘇軾曾於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乘小船夜遊石鐘山,作著名的《石鐘山記》。他所親見之狀是,原來石鐘山下多穴罅,每當水波進入這些孔穴,則“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進而在石鐘山之間發現有一塊可容百人的大石“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故而斷定“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他解釋瞭石鐘山之得名乃是水波入穴罅“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斷”,又以周景王的無射鐘來比“噌吰”之聲,以“窾坎鏜鞳”之聲來比魏絳(莊子)的歌鐘,加之他的這種結論又產生於實地考察之後,因此一直影響著後代幾成定論,即使在今日有許多有關調查研究的文章和介紹石鐘山勝跡的文字,也往往都持此說。但不為人所註意的,清代的彭雪琴對蘇軾此說提出瞭異議,見之於近人俞樾的《春在堂隨筆》。

俞樾的姻親彭雪琴曾在江西為官相當長時間,多次實地探訪石鐘山,據他所見,對“至今遊石鐘山者,皆以坡語為然”提出異議。彭雪琴曾詳告俞樾:湖口縣鐘山有二,一在城西,濱臨鄱陽湖,稱上鐘山;一在城東,面臨長江,稱下鐘山。下鐘山即是蘇東坡作《石鐘山記》處。彭雪琴以為“東坡謂山石與風水相吞吐,有聲如樂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風水相遭皆有噌吰鏜窾之聲,何獨此山為然乎?”他又見到每當冬天“水落石出”之日,山中另有一番奇景:原來水淹處露出一座洞門,“入之,其中透漏玲瓏,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徑蜿蜒如龍,峭壁上皆枯蛤黏著,儼然鱗甲。洞中寬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層則昏黑不可辨,燭而登,其地平坦,氣亦溫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積尺許。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復寬廣,可容三人坐,壁上鐫‘丹房’二字,且多小詩,語皆可喜,如雲‘我來醉臥三千年,且喜人世無人識’;又雲‘小憩千年人不識,桃花春漲洞門關’”。據彭之口頭描述,石鐘山竟是中間全空,且分數層。因此,彭雪琴據實地所見,以為石鐘山之得名,乃是“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上鐘山亦中空。……東坡當日,猶過其門,而未入其室也”。俞樾對彭說雖未加評議,但從行文中看是贊賞的。

由此看來,石鐘山之得名,一以為得名自聲音如鐘,盡避蘇東坡“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看似不同,但基本出發點卻是一致的。而以彭雪琴為代表的觀點,則離開“石鐘”的音樂角度,廢“聲”而取“形”,以為兩石鐘山內中空,恰像兩隻巨鐘覆地,故名石鐘山,言之鑿鑿,確實也有說服力。石鐘山究竟何以用鐘命名?不知除上兩說外,前人可有卓見?今人可有新的發現和見解?這個千古之謎,不知今日能索解否?

(顧志興)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