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名號由何而來?

八大山人(1626—1705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獻王朱權的後裔,籍貫江西南昌。他19歲那年,甲申之變,國亡傢破,使他痛感世事茫茫,於是絕望於憤悶之中,冷峻待世。後出傢當和尚,做道士,為瞭隱姓埋名,先後用瞭幾十個名號,晚年自號“八大山人”。他的傢世、生平,撲朔迷離,存在不少疑竇,就連“八大山人”這個名號的由來都還是一啞謎。

清陳鼎《留溪外傳。八大山人傳》:“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為大,而無大於我也。”

清龍科寶《八大山人畫記》:“山人為高僧,嘗持八大人覺經,遂自號八大山人。”

清張庚《國朝畫征錄》:“……或曰:”山人固高僧,嘗持八大人覺經,因以為號。‘餘每見山人書畫,款題’八大‘二字,必聯綴其畫,’山人‘二字亦然,類哭之笑之字意,蓋有在八大山八題《八大人覺經》跋也。“

雍正《江西通志》稱山人因“有故傢子示以趙子昂所書八大人覺經,山人喜而跋之,因以自號。世乃謂山人隱哭笑二字,非也。“綜觀以上說法,除陳鼎以外,其餘的都是一種意見,即:因為有瞭《八大人覺經》,才有”八大山人“這個名號。

今之學者持論亦多從上述諸說生發,如有學者從陳鼎之說深入闡發,認為“八”不是抽象的數,而是四方四隅,或謂四正四維,又稱八維,即八個方位。“大”者過也、失也、禍也。山人自稱“以我為大,而無大於我也者”,即舉凡世人遭受災禍之深重,沒有超過我的瞭。“山人”不作通常的山野之人解,山是倒寫的個字,山人者,倒人之謂,有不祥之人的意思。有的學者則認為龍科寶所記比較可信。一、龍科寶與八大山人的好友熊國定相知。他因傾慕山人畫藝,而專門請熊氏置酒招八大山人飲而求畫。他在《八大山人畫記》中所記的一切,大半是熊國定告訴他的。二、他說八大山人“嘗持《八大人覺經》,遂自號八大”有實物證據和旁證在。實物證據就是八大山人在《八大人覺經》後的題跋,旁證就是《江西通志》所載:“有故傢子示以趙子昂所書八大人覺經,山人喜而跋之,因以自號。”三、八大山人信奉《八大人黨經》因以自號,符合八大山人的思想發展的歷程。

也有的學者認為,八大山人的名號與《八大人黨經》是有關系的,但不是如龍科寶等所言的因果關系,僅是名號的含義與佛經所說的八覺有互通的關系而已。八大山人題《八大人覺經》墨跡,全文如下:“經者徑也何處現此八大人覺經山人陶八八迂之已壬申五月之廿七日八大山人題”。其句讀當為:“經者徑也,何處現此,八(〕〔)大人覺經。山人陶八,八(〕〔)迂之已。

壬申五月之廿七日八(〕〔)大山人題。“細審墨跡,跋文中四個”八“字,除”陶八“外,其它三個”八“字均寫成”〕〔“。這種”〕〔“字的寫法,為八大山人六十到七十歲時署款的特定寫法,且”〕〔大“二字上下比較靠近,合起來有一點像一個”笑“字。八大山人的藝術語言是極其精煉的,他的藝術構思也是非常填密的,從他對”八“與”〕〔“字寫法的精心區分,可窺到《八大人黨經》與”〕〔大山人“名號之間的關系:這三個”〕〔“

字,顯然是八大山人有意要強調自己名號與八大人覺經的關系,這裡的“〕〔”,既是《八大人黨經》的“八”,也是“八大山人”的“〕〔”。“山人陶八”:“山人”二字小而偏右,是八大山人用以表示己稱謙讓的格式;“八”字寫成一般的“八”,當指八大人覺經所講的修身覺悟的八件大事(八覺),從語法上講是賓語,而謂語動詞就是這個“陶”字,意謂“陶養”。

“八(〕〔)迂之己”的“八”,毫無疑問是指“〕〔大山人”款號的“〕〔”和《八大人覺經》的“八”相遇之意。

因此跋文當作如下解釋:所謂“經”就是路。它體現在哪裡呢?就是這部八(〕〔)大人覺經。八大山人陶養八覺,我名號中的“〕〔”字就在這裡(指《八大人覺經》)遇到瞭。八大山人非常偶然發現兩個“八”字的相通之“路”,終於為自己“八大山人”的名號找到瞭佛經上的根據,乃“喜而跋之”。頓悟、欣喜、快慰之情溢於言表,似有擊節驚嘆之態。

從時間上來說,“壬申”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八大山人時年67歲。故宮所藏八大山人《花竹雞貓圖六頁冊》,末頁貓圖署款“八大山人甲子一陽日畫”。甲子為康熙廿三年(1684年),八大山人時年59歲。由此,可以肯定:“八大山人”名號至遲在他59歲的時候已經產生瞭,而八大山人為《八大人覺經》題跋時己67歲,可見若斷定八大山人的名號由此跋文而產

生,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還有學者說:八大從僧轉到道,以陶八(八大山人自稱“陶八”,應是借用顏魯公遇到道士陶八的典故,以說明自己是道士)自居,又信奉《八大人覺經》的“八覺”。陶八是“八”,八覺是“八”,因此他說:“山人陶八,八遇之已。”身為“陶八”,服膺“八覺”,合釋、道於一爐,以“八”為大,他之所以改名“八大山人”其含義當在於此。

列瞭這麼多學者意見,“八大山人”的名號由何而來?仍然迷茫,有心的讀者不妨參與求索來解解這位畫傢的名號之謎。

(羅文中)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