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識《富春山居圖》真跡?

《富春山居圖》是畫史上稱譽一代的作品。作者黃公望(字子久)生於宋咸淳五年(1269年),死於至正十八年(1358年),是元代四大畫傢之一。《富春山居圖》完成於至正七年(見原圖題跋),系黃子久78歲時所作。描繪的是富春江兩岸景色。畫高1尺餘,長3丈左右。所寫富春兩岸,峰巒坡石,似初秋景色,樹木蒼蒼,疏密有致,其間有村落,有平坡,有亭臺,有漁舟、小橋,並寫平沙及溪山遠處的飛泉茂林,有咫隻千裡之勢。

《富春山居圖》畫卷有“弘治新元立夏長洲後學”沈周題跋,謂其畫“墨法筆法深得其董、巨之妙”。可見於明成化以前曾為大畫傢沈石田所藏。後經輾轉收藏,到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為董其昌所得,圖卷上有“丙申十月七日書於龍華浦舟中董其昌”題款。董其昌嘗語王奉常(時敏)雲“子久畫冠元四傢,如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不落畦徑”。

並譽為“藝林飛仙,出塵埃之外者也”。當時見過此畫卷的人很多,如惲南田看瞭此畫卷後說:“所作平沙,禿峰為之,極蒼莽之致。”王時敏則贊其“不拘其師法,每見其佈景用筆,於渾厚中仍饒逋峭,蒼莽中轉見娟妍,纖細而氣益閎,填塞而境愈廓,意味無窮”。

後來此畫卷為吳之矩所得,傳至其子洪裕。據惲南田《甌香館畫跋》中記述,吳洪裕生平最珍藏的有二卷書畫,一為《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另一便是《富春山居圖》。

清兵入關,兵荒馬亂,畫卷流散民間,不知下落。

康熙年間,皇宮內府得黃子久《山居圖》一幅,深藏內府。乾隆時,乾隆檢賞內府藏畫,鑒認《山居圖》即《富春山居圖》,確認為子久真跡,不過少“富春”二字而已,並加蓋“禦覽”寶印。

不久,有人進獻《富春山居圖》,乾隆甚異,將此二畫並驗,意謂進獻之《富春山居圖》系偽品,即命東閣大學士吏部尚書梁詩正書貶語於此卷上,其書雲:“世傳《富春山居圖》為黃子久畫卷之冠,昨年得其圖者,有董香光鑒跋,……於沈德潛文中,知其流落人間,蔗幾一遇為快。丙寅冬或以此書畫求售者多名賢真跡,則此卷在焉,上有沈、文、王、鄒、董五跋,德潛所睹者是也,因此二卷並觀,始悟舊藏印盎春山居真跡,其題簽偶遺‘富春’二字,局之似為二圖者實誤甚矣。鑒別之難也,至董跋二卷、一字不易,而此圖筆尤弱,其為偽鼎無疑,唯畫格秀潤可喜,……不妨並存,入石渠寶笈”。

據黃賓虹對潘天壽說:“後進獻之《富春山居圖》確系子久真跡,乾隆為顧全面子,故意搬弄是非而已”。(見潘天壽、王伯敏著《元代四大畫傢》)現傳世之《富春山居圖》二卷,其中必有一幅為復制者,以待今後鑒賞傢研究、鑒定。

(陳政周)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