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有軍一級編制嗎?

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王朝後,為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西周初期就開始擴大武裝力量,組建瞭大量新的常備軍部隊,軍隊的編制體制也有發展變化,這些都是人們的共識,但對周代是否有軍一級編制卻有不同見解。

歷來兵傢學者都將《周禮》記載的軍,作為西周有軍一級編制的重要依據。據《周禮。夏官》記載:“凡軍制,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柄一軍,軍將皆命卿。二千五百人為師,師帥皆中大夫。五百人為旅,旅帥皆下大夫。百人為卒,卒長皆上士。二十五人為兩,兩司馬皆中士。五人為伍,伍皆有長。”《周禮》稱西周已開始實行征兵制度,大約鄉遂中每戶征召一人為兵,比(五傢)編伍(五人),閭(二十五傢)編兩(二十五人),族(一百傢)編卒,黨(五百傢)編旅(五百人),州(二千五百傢)編師(二千五百人),鄉(一萬二千五百傢)編軍(一萬二千五百人)。在傢稱比、閭、族、黨、州、鄉,軍中稱伍、兩、卒、旅、師、軍。在此前後成書的一些史籍,也都有西周存在軍一級編制的記載。例如:《國語。齊語》有“五鄉為帥,故萬人為一軍”;《左傳。襄公十四年》有“周為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也”的敘述。唐、宋、明編纂的《通典》、《通志》、《太平禦覽》、《永樂大典》,均轉載瞭《周禮》中關於“軍、師、旅、卒,兩、伍”編制的文字,卻未見與此相悖的論述。歷代軍事史學傢,也深信西周有軍一級編制存在。

據史籍中有關西周兵力作戰情況來看,周代可能有軍一級編制。《伯木懋父教》稱:“大夷反,王命伯懋(衛國君)以西六師、殷八師東征。”《小孟鼎銘》雲:“鬼方南竄,周公與成王大舉征討,俘一萬三千八十一人,將其驅回晉北”。《詩。小雅。采芑》記載有周宣伐楚,調成周八師和中原諸侯國軍隊,出動戰車3000乘。西周後期有“西六師”、“成周八師”、“殷八師”,共22師,各諸侯國和卿大夫還有相當數量的軍隊,常備軍總兵力達數十萬人。這樣龐大的軍隊,這麼多師的單位,如果師以上沒有一級組織,直接由周天子指揮管理,就是有司馬協助,也將是非常困難的。再說,西周後期師以下基本上都是“五五制”編制,設立軍一級組織統管若幹師,應當說是毋庸置疑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總領條,有“西周軍制沿襲殷夏,而有所發展,嚴格執行‘國人’從軍,據《周禮。夏官》記載,已形成

軍、師、旅、卒、兩、伍的編制“的論述。臺灣的軍事著作《中國歷代戰爭史》稱:”周軍編制為軍(五師、兵車125乘、戰鬥人員12500人、將);師(五旅、兵車25乘、戰鬥人員2500人、帥);旅(五卒、5乘、戰鬥人員500人、帥);卒(四兩、一乘、戰鬥人員100人、卒長);兩(五伍、戰鬥人員25人、兩司馬);伍(戰鬥人員5人、伍長)“。

有的論者則認為,周代國傢軍隊最高編制單位是師,軍一級行政單位是春秋時期才出現的,主要理由有如下幾點:(1)《周禮》所述難以為據。古文經學傢認為《周禮》為周公所作,今文經學傢則認為出於戰國,也有人指為西漢末年劉歆所偽造。近人曾從周秦銅器銘文所載官制,參證該書中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學術思想,定為戰國時的作品。西周銘文中經常提到的固定編制是師,《春秋》、《詩經》等古籍中未見軍一級編制,由於先秦史料匱乏且難免有誤,《周禮》可能是混合瞭西周時期的產物。《中國歷代軍事史》(解放軍出版社出版)認為:周王朝國傢常備軍的最高編制單位是師,《周禮》既記有周代的制度,也雜采瞭許多春秋戰國時的制度,西周出現軍一級編制的說法不可靠。

(2)軍並非專指軍一級編制。“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柄一軍”的軍,是泛指軍隊或武裝力量,而不能理解為軍一級編制。西周時的“軍”含意甚廣,古籍中的“軍”存在著多種多樣解釋。例如:“王毀軍而納少師”(左傳。桓傳》),軍是指軍隊:“使曼伯與子元潛軍軍其後”(《左傳。隱傳》),軍是指行軍:“王亦能軍”(《左傳。桓傳》),軍是指統帥與指揮:“軍於瑕以待之”(《左傳。桓傳》),軍是指駐軍:“羅與盧戎兩軍之”(《左傳。桓傳》),軍是指攻擊。《歷代兵制淺說》認為,古籍中用軍的地方,並非指軍一級行政單位,正如古籍有的稱“西六師”也有稱“西六軍”一樣。(3)周代沒有建立軍級單位的迫切性。據《成鼎》、《舀壺》、《小雅》等典籍所載,周天子直轄有“西六師”、“成周八師”、“殷八師”三支武裝力量,總兵力僅20多萬。西周時從中央到地方諸侯國均設軍事行政長官司馬,具體職掌軍賦、兵器、指揮軍隊和護國器與宗器,並采取分區而治的辦法。例如《旬子。王制篇》有“司馬知師旅甲兵乘白之數”;《左傳》有“司馬之節”的記載。這些都可以說明,沒有軍一級行政單位,周天子統帥全國軍隊並不困難,設立軍一級編制的必要性不大。

那麼,西周有沒有軍一級編制?還需進一步考證。

(謝樸)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