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復新疆和“緩進急戰”、“先北後南”方針的確定
當阿古柏入侵新疆和俄國強占伊犁之際,清王朝正忙於鎮壓內地人民起義。其間,清政府曾命烏魯木齊提督成祿自甘肅赴新疆,會同尚留在巴裡坤的烏魯木齊都統景廉收復烏魯木齊。但成祿一直逗留於甘肅高臺,遷延不進。1873年,鎮壓陜甘回民起義的肅州(今甘肅酒泉)之役結束後,清政府便抓緊收復新疆的準備工作,將成祿革職拿問,改派參加肅州之役的原烏裡雅蘇臺將軍金順率軍(包括成祿舊部)①出關,屯於巴裡坤。景廉部則由巴裡坤進駐古城。隨金順出關的還有涼州副都統額爾慶額騎兵一營一起(一起相當於半個營)。先於金順出關的則有廣東陸路提督張曜所統河南嵩武軍十四營(步兵十二營、騎兵二營),屯於哈密。出關的金、張、額三軍的總人數共計一萬數千人。1874年9月,清廷命景廉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以金順為幫辦大臣;又命陜甘總督左宗棠督辦關外糧餉轉運事宜,以侍郎袁保恒為幫辦。
正當清政府陸續派兵出關,準備收復新疆之際,日本侵犯臺灣②,東南沿海防務吃緊,於是在清政府內部出現瞭一場塞防與海防的爭論。當時同治帝(清穆宗載淳)剛死,光緒(清德宗載淳)新立,西太後那拉氏臨朝稱制,因此,清政府在收復新疆問題上一度猶豫不定,難以決策。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主張放棄塞防(也就是放棄新疆),專重東南沿海的防禦。他聲稱“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之大患愈棘”③,要求把用兵新疆的費用移作海防之餉。陜甘總督左宗棠則主張塞防與海防不可偏廢。他認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而當務之急則是立即出兵收復新疆。“若此時即擬停兵節餉,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不獨隴右堪虞,即北路科佈多(今蒙古吉爾格朗圖)、烏裡雅蘇臺(今蒙古紮佈哈朗特)等處,恐亦未能晏然。是停兵節餉,於海防未必有益,於邊塞則大有所妨”。①
左宗棠鎮壓過太平天國和陜甘回民起義,但在國傢領土完整遭到嚴重危害的關頭,他主張抵抗英俄侵略,收復新疆,是符合中華民族利益和新疆各族人民願望的。清廷在全國輿論要求抵禦英俄及其走狗阿古柏的侵略的壓力下,采納瞭左宗棠等人的愛國主張,於1875年(光緒元年)4月正式作出瞭收復新疆的決定。5月3日,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以金順為烏魯木齊都統,仍幫辦新疆軍務。同時,撤銷瞭景廉和袁保恒在新疆的任職,調回北京,從而使左宗棠掌握瞭收復新疆的最高指揮權。景廉調京後,所部各營由金順接統。
左宗棠認為,阿古柏已與白彥虎、馬人得等勾結在一起,占據瞭新疆大部地區,控制著南疆和北疆的許多戰略要地及交通要道,是當前的主要威脅。沙俄雖然居心叵測,但對於占領伊犁地區,曾假惺惺地表示“並無久占之意”,“俟關內外肅清,烏魯木齊、瑪納斯各城克復之後,即當交還”。②因此,決定以消滅阿古柏入侵勢力為第一期作戰目標,而驅逐伊犁地區的沙俄侵略軍則作為第二期作戰目標。
根據敵我情況和新疆地區的地理條件,左宗棠提出瞭一個“緩進急戰”、“先北後南”的戰略方針。
關於“緩進急戰”。新疆地處西北邊陲,遠離內地,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產糧不多。經過長期的鎮壓陜甘回民起義的戰爭之後,陜甘地區的糧食十分缺乏;新疆地區也由於連年戰亂,“戶口凋敝,田地荒蕪”①,糧食同樣短缺。因此,左宗棠認為:“糧運兩事為西北用兵要著,事之利鈍遲速,機括全系乎此。”②鑒於這種情況,宜采勸緩進”的方針,以充分做好兵員的調集,軍餉的籌措,糧食的采辦、轉運和屯集,以及軍火的購制等工作。又鑒於運輸線過長,極易遭敵襲擾和切斷,決定在糧運和進軍出發地準備好之後,則力求速戰速決,避免曠日持久。
關於“先北後南”。在作戰方向上,是先北後南,還是先南後北,開始清政府內部的看法並不一致。景廉在1874年曾有對天山南北同時發起進攻的三路並進的方案;1875年春,清廷又發出“張曜,宋慶兩軍,或北至古城,合兵進取,或由南路進攻吐魯番”③的諭示。左宗棠受命之後,主張首先收復北疆,然後進軍天山南路。從敵情方面看,當時,阿古柏的主力部署在天山以南,天山以北主要是馬人得、白彥虎等武裝,力量較弱。因此,左宗棠認為:“官軍出塞,自宜先剿北路烏魯木齊各處之賊,而後加兵南路”。當北路進兵時,阿古柏有可能督軍北援,經過幾次較大的戰鬥,馬、白等部或可殲滅,而阿古柏軍亦多就戮,“由此而下兵南路,其勢較易,是致力於北而收功於南也”。④從地理條件看,左宗棠認為“北可制南,南不能制北”⑤,因而亦應先北後南。清軍當時尚控制哈密、巴裡坤、古城、濟木薩等要點,可以保障新疆與內地的交通。尤其是天山東部的哈密,系新疆通往內地的咽喉,東北與烏裡雅蘇臺相呼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清政府雖然失去瞭吐魯番、烏魯木齊等要地,但仍有哈密、巴裡坤可以作為進軍北路的進攻出發地和補給地。隻要收復瞭烏魯木齊,就能扼其總要,駐守有地,然後加兵南路,勝利的把握就更大瞭。此外,左宗棠還考慮到,首先克復烏魯木齊,對於制止伊犁俄軍東窺,也是大有裨益的。
對於具體的進軍方案,左宗棠本著“兵事未可遙度,然大致必須先為籌及”的精神,也作瞭安排,大體步驟是:“先北路而後南路”,進攻古牧地,烏魯木齊時,如果阿古柏敢於增援北路,則“猛打數仗”,“挫其兇鋒”,以張軍威;北路克復後,劉錦棠部“下兵南路”,與此同時,張曜部由哈密西攻吐魯番,“節節掃蕩而前”,“壯後路聲威”,以保證劉錦棠部“長驅大進”;待“吐魯番之守既固,後路無虞”之後,張曜、徐占彪所部“分途並進,一向阿克蘇,一向葉爾羌,則南路大局亦可速定”。①
二、以籌糧、整軍為中心的戰爭準備
為保障收復新疆的戰爭得以順利進行,清軍根據左宗棠所提出的戰略方針,進行瞭較充分的戰爭準備。
(一)籌集軍餉
進軍新疆,主要是繼續使用原陜甘軍費中的各省必協餉,即浙江、廣東、福建等省的協餉和上海、福州、廣州、漢口、寧波五個海關的關稅,以及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廣東、江蘇、安徽七省的厘金。此外,還通過舉外債、借商款等辦法,較快地解決瞭所需的大批軍餉。軍費的數量是龐大的,僅外債一項,據統計,自1875年4月至1881年5月,由左宗棠承借和胡光墉經手,以“西征借款”名義,先後向麗如、怡和、匯豐三個洋行借銀就達一千三百七十五萬兩之多①。
(二)采運軍糧
左宗棠組織瞭一套龐大的機構,專門負責軍糧采運工作。糧源和糧運線分為南、北兩路。南路以肅州為起站,在此設一糧局,采購甘州、涼州、肅州等府州糧食。北路以歸化(今內蒙呼和浩特市)為起站,在此設置西征采運總局,並在包頭、寧夏(今寧夏銀川市)等地設分局,采購歸化、包頭、寧夏一帶的糧食,經由外蒙古南部商道運送到巴裡坤和古城等地;同時,大力在烏裡雅蘇臺、科佈多一帶采購糧食,徑運巴、古等處備用。在運輸方法上,南路安西以東以車運為主,安西至哈密,哈密至巴裡坤,均用駝運,在肅州、安西、哈密各建可存糧二萬石的倉庫,采取節節轉運的方式;北路以駱駝運輸為主,采取直達方式,即由歸化駝行三十餘日直抵巴裡坤。截至1876年夏季為止,運存於安西、哈密、巴裡坤、古城等處的軍糧達二千餘萬斤。這些糧食主要是供給軍隊開進和戰爭初期的需要,爾後主要靠就地取傍和軍屯生產解決。
左宗棠深知僅靠關內運糧是不行的,因而強調塞外用兵“非力行屯田不可”,並且認為,“要籌軍食,必先籌民食,乃為不竭之源”,民有餘糧,“皆可給價收買,何愁軍糧無出?官軍能就近買糧,省轉運之費不少”。②在就地取傍中,巴裡坤、古城、濟木薩(今吉木薩爾)一帶約可購糧四五萬石。軍屯產糧為數也不少,僅張曜部在哈密屯墾的二萬畝地,每年就產糧數千石。在大力屯墾的同時,為瞭改變邊塞荒涼和交通不便情況,左宗棠還下令大力築路,並夾道植柳,後人稱“左公柳”。①
通過俄商購糧也是一條途徑。“俄商”索斯諾夫斯基(沙俄陸軍上尉)願意采買五百萬斤糧食包運到古城。另一“俄商”也攬辦瞭一千萬斤糧食,由烏蘇包運到昌吉。這批糧食實際上是伊犁地區出產的小麥。俄國準許出售糧食的真實目的,是企圖利用軍糧問題達到其坐觀局勢變化,伺機幹預和梗阻清軍的行動。②但是,由於阿古柏反動政權的迅速瓦解,沙皇俄國未能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清軍從肅州至哈密的進軍是很艱苦的。這段路程一千五百八十裡,人煙稀少,水草缺乏,行軍十分困難。從肅州到安西一段六百六十裡,清軍的開進方法是,先將甘、涼的糧秣運至肅州,再由肅州運至玉門,然後第一批部隊開至玉門就食,接著用私駝把玉門存糧運往安西,騰出部隊輜重隊回肅州轉運第二批糧食,第二批部隊再隨之出發。餘均仿此辦理。部隊抵安西之後,稍作停頓,又分批前赴哈密。由安西到哈密一段九百二十裡,一路戈壁,水草為艱,由於每日宿營地的水源不足千人之用,所以每批一千人,裹糧而行。
(三)整頓軍隊
左宗棠認為:“自古關塞用兵,在精不在多。”①鑒於鎮壓陜甘回民起義的肅州之戰剛剛結束,“各軍勞乏過甚,損折亦多,亟須整理,……若幹各營中零星抽撥,湊合成營,則兵將兩不相習,恐難驟收實效”,因此,他主張在進軍新疆以前,“酌量汰撤,稍節虛糜”。②截至1875年初,各路楚軍和原在甘肅的部隊陸續裁遣四十餘營(二萬餘名),僅存一百四十一營,省常年餉銀二百餘萬兩。③其中金順所部原來號稱三十營,成祿舊部號稱十七營,經過整頓,兩部合並為二十營,減少二十七營。原在新疆的景廉舊部號稱三十七營,由金順接統後,汰弱留強,歸並為十九營。其他原在新疆的部隊也都先後逐加甄別裁並,以免虛糜糧餉。
(四)改善裝備
通過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大量購買外國武器裝備,加之洋務運動④中興辦起來的軍事工業陸續投入生產,為改善軍隊裝備提供瞭一定條件。左宗棠接任陜甘總督以來,先後在西安、蘭州創設制造局,就地制造軍火,並在上海、漢口、西安等處設立采運軍需軍火的專門機構。這些固然是為鎮壓陜甘回民起義而設,但對於爾後收復新疆的戰爭,無疑也起瞭重要作用。至1874年,蘭州制造局已能仿造當時較為先進的德國後膛開花炮和後膛七響槍,並改進部分清軍舊式槍炮,以圖“參中西之法而兼其長”①。鑒於阿古柏匪軍的槍炮多系英國裝備,數量較多,左宗棠也給出關清軍補充瞭大量槍炮彈藥(多系德國制造),從而改善瞭軍隊的武器裝備。
清軍經過兩年多的戰爭準備之後,於1876年開始瞭收復新疆的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