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董小宛入宮後,順治帝十分鐘愛,無奈她念念不忘冒公子,終日沒精打采,日子久瞭,她覺得這位皇帝倒是好性兒,心中的悲愁,也慢慢地減輕下來。宮女見她肯說話瞭,便背裡問她的來歷。董小宛告訴瞭她,那宮女說道:“這樣說來,洪承疇是你的仇人,若想報仇,第一步便要順從皇帝,得瞭皇帝的寵愛,便可以借皇帝的勢力,報你的私仇。”
一句話說得董小宛恍然大悟。心想,既入宮門,休想再出宮去,不如將計就計,替冒公子報這個仇吧。不到幾天,皇帝果然封小宛做淑妃,又怕外人說他娶漢女做妃子,便賜姓董鄂氏,改稱董鄂妃。從此卿卿我我,一雙兩好,真不讓唐明皇和楊貴妃兩人這般恩愛。董鄂妃一心一意伺候皇帝,暗地裡卻買通太後宮裡的太監宮女,打聽太後和洪承疇的秘密。這時太後雖紅顏已老,仍是顧影自憐,自從多爾袞死去以後,春花秋月,宮闈冷落,每到煩悶時候,便把洪承疇傳進宮去,談笑解憂。那洪承疇當日獻小宛進宮,不過避臺諫的攻擊,又想她生性貞烈,一定要死在宮裡,也是借刀殺人的手段。不料她一進宮去,異常寵幸,明知她早晚定然在皇帝跟前說他壞話,借報私仇,便想出一條先發制人的計策。把皇帝私幸漢女荒廢朝政的話,對太後說瞭。太後大怒,立刻便要發作,洪承疇攔住說,這事須得慢慢地斟酌。太後不如先下一道懿旨禁止漢女進宮。他日搜查宮廷,便有所借口。太後依瞭他的計劃,便發下懿旨,禁止滿漢通婚又不許選漢女當宮女。在神武門外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有以纏足女子入宮者斬的文字皇帝看瞭,心中暗暗地替董鄂妃擔憂。有一天,皇帝正和董鄂妃細細談心,董鄂妃忽然想起冒公子,不覺撲簌簌地下瞭兩行熱淚。皇帝問她什麼回事,她嗚咽著說道:“臣妾賤同小草,一時得依日光,享榮華,受富貴,轉眼秋風紈扇,拋入冷宮,到那時不知要受盡多少淒涼呢。”
皇帝說道:“愛卿盡可放心,朕得愛卿如魚得水,不但此生願白頭偕老,並願世世生生結為夫婦。正是唐明皇說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卿如不信,朕當對天立誓。”
說著,伸手按住董鄂妃的肩頭,雙雙跪倒在地,皇帝說道:“我愛新覺羅福臨,與妃子董鄂氏,原今世白頭偕老,世世結為夫婦,永不厭棄倘然中途有變,情願拋棄天下,保全俺倆的恩情。”
董鄂妃忙磕頭謝恩。皇帝扶她起來,她便趁此機會,奏明自己被洪承疇如何強掠進京。原來是姓冒,並非姓董。傢中還有一個胞兄名叫巢民,不知生死如何,求皇上天恩,把巢民宣召進宮,俾兄妹得見一面,死也瞑目。皇帝答應瞭。第二天,便下旨給江南總督,宣召巢民進京。巢民到瞭北京,董鄂妃在坤寧宮召見。兩人見面,悲喜交集,隻因宮女站在跟前,隻好兄妹相稱。皇帝也把巢民召去,問瞭幾句,在宮中賜宴。宴罷,巢民又進宮和小宛說話。說起從前的恩情,和今後的分離,四行眼淚如潮水一般淌下來。隻因宮中不能久坐,硬著頭皮,告辭出來。臨走的時候皇帝賞他黃金五百兩,又下旨給江南總督,替他在傢鄉蓋造花園,隨時保護。這董小宛自人巢民去後,勾起瞭萬斛愁腸,不覺害起病來。終日睡在床上,皇帝陪伴著她,噓暖問寒,不離左右;忽然宮女報說,太後來瞭,慌得小宛出瞭一身冷汗。正想掙紮起來,已被太後帶來的幾個宮女,橫施豎揪住她的雲髻,向腦脖子後面一拉。太後冷笑一聲,說道:“長得好狐媚的臉,替我掌嘴。”
宮女便揚起手掌,向兩面粉臉兒上打去。皇帝見瞭這個情形,十分難忍。太後又吩咐宮女把她打死。便有幾個拿著紅漆棍,幾個拿著紅佈袋,要把小宛裝進袋去,然後一頓亂棍打死。這是宮裡的刑罰。皇帝到瞭這時候,再也忍不住瞭,當下跪倒在地求著。說道:“她原是好人傢的女兒,是洪學士送進宮來的。太後倘然要打死她,應當先辦洪學士的罪。”
太後聽皇帝說起洪學士,便觸動瞭私心,那口氣也便軟瞭下來。吩咐宮女攆她出去。皇帝又道:“這漢女已經進宮多日,如今攆她出宮,於皇傢體面不好看。”
太後一想也是不錯,便吩咐送她到西山玉泉寺,皇帝再要求時,太後指著皇帝的臉,大聲說道:“你可看見神武門外俺的旨意麼。漢女進宮便砍腦袋。今天我還看在皇帝面上,饒瞭這賤人一條狗命呢。”
說罷,催著宮女把小宛扶入一乘小轎,四名內監抬著,直送到西山玉泉寺去。小宛住在寺裡,倒也覺得清凈,天天念經禮佛,自知紅顏命薄,看破瞭紅塵。她原是有夙根的人,不多時,居然把各項經卷讀熟,參透奧妙。心中恩怨兩忘,什麼冒巢民,什麼順治皇帝,都不掛在心頭。獨有那順治帝迷戀得利害,自從小宛出宮以後,廢寢忘餐,日夜悲啼。有一天,忍耐不住,囑咐太監宮女們,瞞著太後,悄悄地偷上西山去。一見小宛,便抱頭痛哭,小宛把許多紅塵虛幻的話,勸慰他一番。皇帝還是依依不舍,在玉泉寺一連住瞭三天。後來給太後知道,打發總管太監抬著軟轎來接駕。又說皇上倘然不肯回宮,太後便要自己上山來瞭。小宛再三勸說道:“陛下倘不忘臣妾,將來在五臺山上,還得一見。”
皇帝無可奈何,上轎回宮去。誰知皇帝回宮的第三天,忽然看管玉泉寺的太監報說,董鄂妃不見瞭。皇帝又加倍傷心,暗暗打發許多太監,各處去找尋,也毫無消息。皇帝又把伺候小宛的宮女傳來,親自盤問。那宮女說道:“妃子怕是成仙去瞭。”
這天晚上,正是風清月白,隻見妃子在寺後面的瑤臺上,走來走去,望著月兒。內監們趕去看時,已是影蹤全無瞭。這不是成仙去是什麼。”
皇帝聽瞭宮女的話,反快活起來。拍著手說道:“朕知道她生有仙骨,不是凡俗的人,如今果然成瞭仙去。可是叫朕怎樣呢。”
說罷默笑起來。這是順治十年秋間的事。梧桐葉落,翡翠衾寒,轉眼霜雪連天,倍增忍怛。順治帝從此看破世情。到次年元旦這日滿漢臣工,隨班叩賀。皇帝忽然對著各王公大臣發著牢騷,說道:“朕即位十有餘年,但見南征北討,沒有一日安息,明室遺裔,到處裂士稱尊。現在桂王震蕩,雲貴告捷。看看明室垂盡,滿望輿圖一統,永享承平。不料這個鄭成功,又來作祟,還是不能安枕。朕想做皇帝很沒趣味到不如做個和尚,像西藏達賴班禪,尊榮也是一樣。到底得安閑,豈不快活自在麼。”
當時各王公大臣一齊跪奏,“皇上英武聖明,古今無雙,區區小醜,不日敉平,何庸過勞過慮。”皇帝聽瞭,心中仍是不快。過瞭幾天,宮裡忽然吵嚷起來。說,“皇帝走瞭。”在皇帝房裡,搜得一道遺下的手詔。上面寫著道:太祖太宗,創垂基業,所關至重,元良儲嗣,不可久虛。朕子玄曄,佟佳氏所生。岐俊穎慧克承宗祧。茲立為皇太子,即皇帝位。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臣。伊等畢勛舊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矢忠蓋,保翊嗣君,佐理政務,佈告中外,咸使聞知。欽此當時太後看瞭這道手招,怔瞭半天。吩咐把內大臣鰲拜傳進宮來,商量停妥,便傳諭出去。說皇帝急病身亡,遺詔立太子玄曄為皇帝。這個消息一傳出去,各王大臣非常驚疑。都說昨日上朝,聖上康健如恒,怎麼今日晏起駕來。細看遺詔上面,並沒有說起病源,弄得大傢滿腹狐疑。當下照便入宮哭臨。行到大清門外,太後傳旨出來,所有滿漢臣工,一概不許進宮隻吩咐明天在太和殿朝見新皇帝。第二天,那輔政的四大臣,及信郡王鐸尼、大學士洪承疇等,捧瞭八齡的新主,在太和殿即皇帝位,受文武百官的朝賀。下旨改元康照。一面在白虎殿裡,替順治皇帝辦起喪事來。且說順治帝自從偷出宮門以後,京城裡的路,他是不認識的,便信步向西走去,不知不覺已出瞭北京城。隻見眼前一片荒涼,起瞭無限感慨。忽然迎面來一個癩頭和尚,手中拿著一軸破畫,嘴裡一聲高一聲低的不知唱些什麼。看看行近跟前,便深深的打一個問訊。說道“阿彌陀佛。師父來瞭麼。”
世祖聽瞭,不沉覺一怔。想道:這個和尚,那裡見過的,怎麼嗓音怪熟呢。再看他時,見他渾身長著癩瘡,一隻左眼已瞎,身上袈裟,千補百衲,赤著一雙腳。便問他道:“你赤著腳不怕冷麼?”
那和尚哈哈大笑道:“冷是什麼?什麼是冷?”
世祖聽瞭,頓時觸動禪機,心下恍然大悟。接著說道:“我是什麼?什麼是我?”
那和尚說道:“善哉善哉。”
世祖又問他手中拿的是什麼畫。那和尚說道:“貧僧原是五臺山清閔寺裡的僧人,俺師父道行高深,修煉到八十歲上,忽然對貧僧說道:‘我明日要下山去瞭,如今給你一幅畫兒,畫上畫著一個沒有眉毛的人,你記著二十年後,帶著這幅畫兒,下山進京去,自有人替你補畫上那畫兒中人的眉毛。”
一面說著,一面打開這幅畫兒。世祖看罷,便從懷裡掏出一支筆來,替他補畫上兩條眉毛。那和尚見世祖替補眉毛,便趴在地下,連連磕頭,口中喊著師父。說道:“俺師父再三叮囑得來補畫眉毛的人,便是我的後身,我聽瞭師父的話。到瞭二十年,便下山來尋訪。在江湖上漂泊瞭多年,才遇見貴擅樾,不是我的師父是什麼。請師父快回山去。”
世祖又問他:“你的師父,如今到什麼地方去瞭。”
那和尚說道:“俺師父自從給瞭我一幅畫以後,第二天,便圓寂瞭。”
世祖聽瞭,低著頭半晌,忽然大笑道:“俺跟你去吧。”
那和尚又說:“師父也該去瞭。山上的女菩薩,也候著師父多日子瞭。”
世祖問他什麼女菩薩,那和尚說道:“就是玉泉寺中的女菩薩。”
世祖聽瞭,拉著那和尚飛也似地跑去。後來有人見著世祖和董小宛一塊兒在五臺山清涼寺裡修道。當時朝列中有一位鼎鼎大聲的詩人吳梅村,作瞭一首清涼山贊佛詩,便是說他兩人的事體。那詩道:雙成明靚影徘徊,玉作屏風壁作臺。薤露戕殘千裡草,清涼山下六龍來。那詩中有雙成及千裡草字樣,明明是指董小宛。清涼山是五臺山上一個山峰,明明是指世祖在五臺山出傢。堂堂一個天子,隻為戀著一個愛妃,敝履天下,棄之如遺,這也是算是千古流佳話。正是:一往情深辭袞冕半生心事托袈裟欲知世祖在五臺山情形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