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佈(?—公元前195年),六(今安徽六安縣)人,因受秦法被黥(刺面),又稱黥佈。初屬項羽,被封為九江王,後歸劉邦,被封為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
英佈出身平民,少時有人給他算命說他在受刑之後會被封王賜爵。到壯年果然犯秦法遭黥刑,黥佈認為自己成名的日子不遠瞭,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史記·黥佈列傳》)別人聽到後,一起戲笑他。後英佈被送往酈山服刑,酈山刑徒有數十萬人,英佈結交刑徒中豪傑之士,率領一夥人逃人江澤中做瞭強盜。
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爆發後,英佈投靠瞭番君吳芮,並做瞭他的女婿。集聚數千人,舉起瞭反秦大旗。秦將章邯滅掉陳勝,打敗呂臣軍後,英佈率軍攻打秦左右校,在清波(今河南新蔡西南)大獲全勝,於是引兵向東。這時聽說項梁已平定江東、會稽,正渡江向西,隊伍不斷壯大,眾多將領歸附項梁,英佈便投靠瞭他。
在項梁帳下,英佈作戰最為勇敢。後陳王死,項梁立熊心為楚懷王。項梁號為武信君,英佈為當陽君。不久項梁在定陶被章邯所殺,楚懷王徙都彭城,英佈及諸將都聚保彭城。這時秦國圍攻趙,趙數次使人向楚求救,楚懷王使宋義為上將,范增為末將,項羽為次將,英佈﹑蒲將軍皆為將軍,悉歸宋義指揮,北進救趙。後項羽殺宋義,楚懷王立項羽為上將軍,諸將皆歸項羽指揮。項羽命英佈先渡河擊秦。英佈屢擊章邯之軍,切斷秦軍糧道,項羽遂與英佈會合,大破秦軍,收降章邯等人(參見巨鹿之戰、漳汙之戰)
楚兵常勝,功冠諸侯。而諸侯之軍都原隸歸楚的原因,多在英佈能以少勝多,震服侯軍。項羽率兵西至新安,命英佈等人夜間坑殺章邯降兵二十餘萬人。到函谷關後,因劉邦派兵駐守,不能入關。項羽又派英佈等人從閑道破關而入,攻到咸陽。英佈在作戰中,常為先鋒,深得項羽器重,後項羽分封,立英佈為九江王,都六安。
漢元年(前206年)四月,項羽楚立懷王為義帝,遷都長沙,暗中則派英佈在路上偷襲。八月,英佈追到郴縣把楚立懷殺死。
漢二年,齊王田榮叛楚,項羽出兵擊齊,向英佈征兵,英佈托病,隻派將領率幾千人前往。劉邦在彭城擊敗項羽(參見彭城之戰),英佈也托病不救,這就引起瞭項羽對英佈的怨恨。項羽數次派人去召英佈,英佈害怕,不敢前往。項羽因擔心北邊齊﹑趙,和西邊劉邦的軍隊,又因為愛才心切,可以任用,所以沒有發兵攻打他。
漢三年,劉邦攻楚,大戰於彭城,漢敗,退卻。劉邦對左右說:“像你們這班人,實在不值得共商天下事。”隋何問其故,漢王說:“有誰能替我出使九江,讓九江王發兵背叛楚國,牽制在齊地的項王數月,我便可穩獲天下瞭。”隋何請求前往。
到九江後,隋何通過九江王太宰以通關節。可三天也沒有見到英佈。隋何於是遊說太宰說:“英佈不見我,定是因為楚國的強大而漢國弱小。這也正是我出使的原因。你先讓我見他,假如我說得對,那是大王所想聽的;假如我說得不對,那我隋何甘心在九江受死,以表明貴國背漢而親楚的決心!”太宰把這話轉告瞭英佈,英佈召見隋何。隋何說:“漢王派我送信給大王,我十分詫異您為何與楚那麼親近?”英佈說:“我一向以臣禮服事項王。”隋何說:“您同項王都是同列的諸侯,而您卻以臣禮服事他,您定認為楚國強盛,可以依靠。但是項王伐齊,他可以親負墻板築杵,為士卒先鋒,您就該來率九江軍隊,去做楚國的先鋒。而現今您卻隻發兵四千去幫助楚王,一個向北臣事別人的人,難道應當這樣做嗎?漢王攻打楚國彭城,您就該悉發九江之兵渡淮援助楚王,與漢王日夜做戰,決一雌雄。而您雖擁有萬人之軍,卻袖手旁觀,不肯派一兵一卒。這是一個依賴他人立國者應當做的嗎?您以空名歸向楚國,卻完全依賴自己,我認為這樣做沒好處。您之所以不肯背叛楚國,無非是因為漢弱楚強,可是楚兵力雖強,但因項羽違背盟約,殺害義帝,天下人都以不義之名責備他,他還自恃百戰百勝,兵強國盛呢。至於漢王,在收降諸侯之後,回守成皋,滎陽,從蜀漢運來粟谷,辟深溝建營壘,守邊地。楚人調回部隊,中間隔著梁國,深入敵國八九百裡,這時欲戰不能,攻城乏力,老弱殘兵要從千裡之外轉運糧食,楚軍到達滎陽、成皋時,漢軍隻要堅守不出,這樣,楚軍進不能攻,退不能脫身。所以說楚軍是靠不住的。假若楚勝漢,諸侯必定自危而相互救援。可見一旦楚國強盛起來,定會招致天下兵力的對抗。所以楚不如漢,這形勢是顯而易見的。現在您不歸附萬無一失的漢,卻要自托於岌岌可危的楚國,我對大王的做法感到不解。我並不認為九江的軍隊就足以滅楚,大王若發兵背叛楚國,楚項王必會滯留在齊國數月,這樣漢取天下就成瞭十拿九穩的事瞭。我懇請大王您歸附漢王,漢王定會劃地分封您為王,何隻現在區區的九江之地!所以漢王遣臣向您獻計,願大王考慮考慮。”英佈說:“我聽從你的指教。”但隻是暗中答應叛楚歸漢,不敢泄漏風聲。
這時楚使者在九江急催英佈發兵救楚,住在傳舍中,隋何直手傳舍,坐到楚使者的上座,說:“九江王已歸附漢王,楚憑什麼讓他發兵?”英佈愕然。楚使者大吃一驚,起身走瞭。隋何趁勢勸說英佈:“大王歸漢已成事實,應當立即殺掉楚使者,不讓他回楚。同時盡快與漢聯結。”英佈聽從瞭隋何的話,殺死瞭楚使者,起兵攻楚。楚派項聲、龍且攻打九江。數月,龍且攻九江,大破英佈軍,英佈怕誅,從小路逃往瞭漢地。
英佈拜見漢王,漢王正坐在床上曲腿洗腳,召英佈人,英佈見狀大怒,後悔歸漢,想自殺。但當他進瞭自己的官舍時,見陳設、飲食、隨從同漢王的一樣,又大喜過望。於是派人復入九江,得知楚已派項伯收編九江部隊,殺盡瞭英佈的妻子兒女,英佈的使者找到英佈不少故舊寵臣,率領幾千人投奔漢王。漢王又增撥軍隊給英佈,跟他一路北上,收兵至成皋。四年七月,立英佈為淮南王。都六,統九江,廬江、衡山、豫章諸郡。
漢五年,英佈率兵入九江,攻下數城。六年,同劉賈一道入九江,誘大司馬周殷反楚,同周殷兵聯合攻楚,在垓下大破項羽軍(參見垓下之戰),項羽自殺,楚漢戰爭結束。
漢王十一年,呂後誅殺淮陽侯韓信,引起瞭英佈的驚慌。同年夏,又殺梁王彭越,將他剁成肉醬,分賜給諸侯。英佈得到後,大為恐慌,怕禍及自身,於是暗中聚合部隊,隨時註意鄰郡的動靜。
英佈有一寵姬病瞭。送去就醫,醫生同中大夫賁赫對門而居。因寵姬常去就醫,賁赫自以為是侍中,向英佈寵姬大獻殷勤,厚禮饋贈,並同英佈寵姬在醫生傢一同飲酒。寵姬回來後向英佈提到賁赫,並稱贊他是溫厚長者。英佈責問寵姬何以知道賁赫。寵姬便把相交情形告訴英佈。英佈懷疑她跟賁赫婬亂。賁赫得知後大恐,稱病不出。英佈愈怒,想逮捕他。賁赫情急,上書告發英佈謀反,並乘傳車趕往長安。英佈派人追趕,沒趕上。賁赫到瞭長安後上書稱英佈已有謀反跡象,建議可在他未發兵前殺掉他佈。劉邦看後與丞相蕭何商量,蕭何認為英佈不會如此,恐怕是仇傢誣陷。提出先拘捕賁赫,再暗中派人察訪驗證。英佈見賁赫已逃,還上書言變,懷疑他說出瞭自己暗中佈置之事,再加漢朝使者前來查驗,便殺瞭賁赫全傢,起兵反叛。消息傳到長安,劉邦赦免賁赫,封他為將軍。
劉邦召集諸侯討論如何應變,諸將都說:“出兵攻打他,活埋瞭這小子!”汝陽侯滕公夏侯嬰請教前楚國令尹薛公。令尹卻認為這很自然。滕公不解說:“皇上割地封王與他,賜爵位給他,讓他做萬乘之主,廄富且貴,為何還要造反?”令尹道:“去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這三個人為國傢建樹的功勞相同,可謂三位一體。而前兩個相繼被殺,英佈自知殺身之禍隨時會降到自己頭上,所以造反。”滕公於是向劉邦舉薦令尹,劉邦召見令尹,
令尹分析英佈軍雖有上、中、下三計可施,但英佈出身酈山刑徒,經過奮鬥終成瞭萬乘之主,他的所做所為隻是為瞭自身,而不為百姓謀福,不為後代子孫考慮。所以隻能出下策。下策一施,皇上可高枕無憂。”劉邦封薛公為千戶,自己親率大軍討伐英佈。
英佈造反之初曾對他的將士說:“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史記·黥佈列傳》)這才率軍反叛。
英佈的計劃果不出薛公之謀,出下計:東擊荊,荊王劉賈戰死於富陵。英佈盡收其兵,渡淮水擊楚。楚發兵與英佈在徐、僮大戰,楚軍想互相救援,出奇制勝,把軍隊分為三支。有人警告楚將:英佈善用兵,百姓一向怕他。再者楚軍在本地作戰,容易敗散,而把軍隊分為三軍,若一軍戰敗,其餘二軍定散敗,不可能相救。但楚將不聽,英佈果然先打敗其中一軍,其餘二軍也互解逃散瞭。
英佈率兵向西,與漢軍相遇於蘄西(蘄縣在今安徽宿縣南),會戰於甄,英佈軍隊精銳,劉邦隻得固守庸城,看見英佈軍的列陣如項羽的軍隊,漢皇非常厭惡,遠遠地對英佈說:“何苦而反?”英佈說:“欲為帝耳。”(《史記·黥佈列傳》)
劉邦大罵英佈,與其大戰,英佈敗走,渡過淮河,屢次停下來與漢軍交戰皆不利。英佈率百餘人逃到長江以南。
英佈原同番君吳芮通婚,所以長沙哀王(吳回,吳芮之孫)讓人欺騙英佈,假裝同他逃跑,誘使英佈逃向南越,英佈相信瞭,同使者去番陽。番陽人在茲鄉一農戶傢將英佈殺死,英佈終於被滅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