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抗倭的故事

明朝初年,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進入封建割據的南北朝時期,諸侯為瞭爭權奪利而戰。一些戰敗的封建主一改往日與中國的友好交往,組織一些武士、商人和浪人在中國沿海地區燒殺搶掠,這些人被稱為“倭寇”。倭寇之患萌芽於元順帝時期,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曾經協助日本後醍醐天皇平定叛亂的足利尊氏廢黜瞭後醍醐天皇,另立新君,自任征夷大將軍,並在京都設立瞭幕府。後醍醐天皇南逃,在吉野建立瞭“南朝”,與在京都的“北朝”對立。自此以後,日本就開始瞭南、北兩個朝廷混戰的局面。他們除瞭相互征戰之外,還經常支持和勾結海盜騷擾中國沿海地區,掠奪財物,形成瞭元末明初的倭患。

朱元璋在位時,為瞭消除倭患,不斷派使者到日本,可惜都毫無結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北朝統一日本。失敗的南朝諸侯失去瞭依托,於是盤踞海島,不時侵擾中國沿海,甚至挖墳掘墓,使得從遼東、山東到廣東的漫長海岸線上的居民深受其害。明朝修築瞭十多座防禦工事來抵擋倭寇,取得瞭一些成效。與此同時,統一日本的足利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也想肅清南朝的殘餘勢力,並通過與明朝進行貿易往來以獲取豐厚的利潤,也開始積極地剿捕倭寇,於是中日兩國又恢復瞭邦交。成化年間(1465~1487年),足利幕府衰弱,一些沒有權利與明朝進行貿易的守護大名開始進行海盜活動,破壞瞭中日雙方的正常貿易。到瞭嘉靖時期,中日官方貿易完全中斷,倭寇又開始在中國沿海地區猖獗起來。他們與一些不顧朝廷“海禁”命令的中國海盜以及官僚狼狽為奸,大肆侵擾閩、浙沿海地區。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朱絝受明朝任命,封鎖瞭福建海面,擊殺瞭近百名通倭者,侵犯瞭當地官僚、富豪的利益。這些官僚、富豪指使一些在朝的官僚彈劾朱絝擅殺,導致朱絝被迫自殺。自此以後,倭寇更加猖獗,在中國犯下瞭滔天的罪行,給中國人民帶來瞭深重的災難。

倭寇長期為患,激起瞭中國人民的憤慨,在抗倭鬥爭中湧現出瞭許多愛國將領,其中以戚繼光為代表。

戚繼光(1528~1588年)字元敬,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調到浙江任參將,鎮守寧波、紹興、臺州三府,抵禦江浙倭寇的侵略。戚繼光到任之後,發現當地官兵惡習泛濫,根本沒有作戰能力,但是人民卻英勇抗戰,於是出榜招兵,招募到瞭以義烏農民和礦工為主的三四千名新軍,並更新瞭戰艦、火器等軍事裝備,然後對新軍將士進行瞭嚴格的軍事訓練,還教將士們排練鴛鴦陣,以期能夠殺賊保民。

鴛鴦陣是戚繼光在研究瞭地形、倭寇的武器裝備和作戰特點之後自創而成的。當時,戚繼光註意到江南地區多沼澤,道路又彎曲,兵力不易展開,再加上倭寇善於埋伏且使用的是倭刀等短武器,就自創瞭著名的鴛鴦陣。鴛鴦陣的一個陣由十一名士兵組成,其中一名士兵是隊長,另外十名士兵每五名排成一個縱隊站在隊長兩邊。隊長負責指揮作戰。排成縱隊的十名士兵持有五種武器:盾牌、標槍、狼筅、長矛、短刀。盾牌兵負責掩護自己和身後的戰友,並首先投擲標槍以發起進攻。狼筅兵站在盾牌兵身後,他們負責掩護盾牌兵。狼筅兵後面是四名長矛兵,他們是隊伍的攻擊主力,看見敵人就用長矛向前刺去。隊伍的最後是兩名短刀手,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從側翼保護長槍手,防止對手迂回。這十一名士兵互相配合,組成瞭五道攻擊線,再加上此陣還可以變換陣型,因此大大地提高瞭戰鬥力。新軍不僅訓練有素、驍勇善戰,而且紀律嚴明,所以得到瞭百姓的大力支持,甚至連少數民族都願意為之誓死效命。正因為如此,這支軍隊才能屢立戰功,令倭寇聞風喪膽,被譽為“戚傢軍”。

嘉靖四十年(1561年),約有一萬名倭寇突襲浙江臺州等地。戚繼光聞訊之後,當即部署兵力抗擊倭寇,並親自率兵前往寧海,與當地居民一起抗擊倭寇。倭寇在戚傢軍的攻勢下一觸即潰,隻得退到溫州西面的雁門嶺,妄圖借助險要的地勢打敗抗倭軍民。戚傢軍乘勝追擊,經過一番激戰之後全殲瞭雁門嶺的倭寇殘餘。接著,戚繼光又立刻趕往臺州救急。戚繼光先命令士兵以火器進攻,接著又親自率領大隊人馬攻入敵陣,鼓舞瞭士氣,使得士兵們都義無反顧地殺入敵陣,就連倭寇故意扔到地上的金銀財寶都不能阻擋他們的抗敵決心。戚傢軍越戰越勇,很快就殲滅瞭這股倭寇。此後不久,又有一股倭寇企圖突襲臺州。戚繼光敏銳地洞察到敵軍的意圖,派出一支軍隊埋伏在倭寇的必經之地上峰嶺。倭寇被打得傷亡慘重,隻有驚慌失措地逃到附近的百姓傢裡,隨後被百姓全部消滅。戚繼光在浙江抗倭期間,九戰九捷,清除瞭浙東一帶的倭寇。當戚傢軍凱旋時,臺州人民組成瞭一條二十多裡長的長龍,歡慶抗倭英雄勝利歸來。

次年,浙江溫州、廣東南澳一帶的倭寇來到福建,與盤踞在福建境內的倭寇互為聲援,使得福建頻頻告急。戚繼光又率部來到福建,搗毀瞭倭寇在福建橫嶼(今寧德東北)的巢穴。倭寇一路北逃,逃到瞭江蘇興化。戚繼光乘勝追擊,斬殺瞭無數的倭寇,受到瞭興化人民的熱烈歡迎。此後,戚繼光又班師回到福建,殲滅瞭在福清登陸的二百名倭寇,與另一名抗倭將領劉顯一起消滅瞭盤踞在福建境內的倭寇,然後才率部返回浙江。

戚繼光返回浙江之後不久,倭寇又大肆侵擾福建沿海地區,並攻陷瞭興化府,在城中燒殺、奸婬、掠奪瞭兩個多月,直到把興化城變成一座空城才離開。接著,這些倭寇經由岐頭攻陷瞭平海衛(今福建莆田平海),再次威脅福建人民。明朝派遣俞大猷為新任福建總兵,又調來先期援閩的廣東總兵劉顯,命令二人率部與戚繼光一起抗擊閩倭。抗倭將士在福建莆田一帶與倭寇展開激戰,斬殺瞭二萬多名倭寇。

戚繼光在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倭寇長達十餘年,總共經歷瞭大大小小的戰爭共八十多場,終於解除瞭東南沿海的倭患。戚繼光去世之後,以戚傢軍為種子的浙兵依然是明朝國防力量的主力。

倭寇的侵擾極大地破壞瞭東南沿海地區的人民生活和社會經濟。倭患平定之後,人民才得以安居樂業,發展生產。在平定倭亂的過程中,明朝的一些官員認識到“海禁”既不能限制私人海上貿易,也不能防止倭寇,反而會迫使沿海居民冒險與倭寇勾結,給國傢帶來很大的危害。嘉靖末年,有遠見的官僚紛紛建議朝廷解除“海禁”命令,發展海上貿易。隆慶年間(1567~1572年),朝廷廢除瞭“海禁”命令,準許對外通商,促進瞭東南沿海商品經濟的發展。

《中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