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歷新政

宋太祖趙匡胤是武將出身,後來又是依靠武力奪取瞭天下。他建立北宋,登基為帝之後,擔心朝中的武將會效仿他,發動叛亂,威脅到北宋的統治,便采取瞭“重文輕武”的政策,不斷壓制朝中的武官,同時大力加強中央集權。為瞭讓官員們可以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北宋設立瞭很多職能重疊的政府機構,再加上科舉考試的規模不斷擴大,錄取人數激增,最終導致政府官員人數過多,造成瞭“冗官”現象的出現。

與此同時,邊境地區戰爭頻發,政府連年征兵,軍隊人數逐年增加,戰鬥力反而逐年下降,“冗兵”現象就此出現。

自宋真宗開始,北宋的皇帝都比較軟弱,不惜用歲幣的方式逃避戰爭。政府每年向遼國輸送的歲幣,給國傢財政帶來瞭沉重的負擔。而且,要養活北宋數目龐大的官員和軍隊,同樣需要支付龐大的費用。在這種情況下,“冗費”也成瞭擺在統治者面前的一大難題。

自從元昊建立西夏以後,北宋的軍費日漸膨脹。政府無奈,隻能將負擔轉嫁給黎民百姓,施加在百姓身上的徭役賦稅越來越重,不堪重負的百姓紛紛起來反抗。一時之間,北宋境內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政局陷入動蕩。

當時在位的仁宗為瞭改變現狀,穩定國內政局,便責令以范仲淹為首的朝中重臣實施改革。這一年,范仲淹已在宦海之中浮沉二十八載,對於北宋社會的弊端有著充分的認識。他一早就開始在心中醞釀著改革,現在終於找到瞭付諸實踐的機會。

在收到仁宗的命令以後,范仲淹聯合同僚富弼、韓琦,馬上開始起草改革的方案,最後整理出十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第一,要嚴格按照政績決定官員的升降,廢除先前僅以資歷決定官員升降的不合理標準;第二,要嚴格限制每年通過關系入朝為官的世傢子弟的人數;第三,改革科舉考試制度,選拔出真正有才幹的讀書人做官;第四,在委派地方官之前,一定要先對其進行嚴格的審核,同時對各地現有的地方官的政績進行考核,對政績優秀者給予獎勵,反之,對其實施相應的懲處;第五,嚴格按照官員的職位,分配相應數量的公田——公田是北宋官員的收入之一,不過各地的公田分配很不均勻;第六,重視農桑生產;第七,整治軍備,農閑時節在京城及其周邊地區招募男丁,輔佐正規軍隊保衛京師,寓兵於農;第八,中央的惠民政策一定要及時貫徹落實,如有拖延或違背者,嚴懲不貸;第九,為瞭取信於民,中央發佈的法令一定要慎之又慎,絕不能朝令夕改;第十,減輕百姓的徭役負擔。

以上十條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范仲淹將其呈獻給仁宗以後,朝中重臣如歐陽修等紛紛表示贊同。仁宗采納瞭其中的大部分改革意見,開始在全國各地實施新政。由於當時的年號是慶歷,所以此次改革便被稱為“慶歷新政”。

為瞭保障新政順利實施,范仲淹委派瞭很多按察使到各地去考察地方官的政績,地方官一旦政績不合格,就會馬上被他從官員名冊上除名。同僚富弼覺得這樣的舉動未免有些過頭,便對范仲淹說:“你一揮筆,人傢全傢都要跟著痛哭!”范仲淹不為所動,他說:“那也比全州全縣的百姓一起痛哭要好得多!”

在新政實施的前幾個月,取得瞭立竿見影的效果:朝中官員的人數減少,辦事效率卻得到瞭提升;大批腐敗無能的官員紛紛落馬,真正有才能的官員獲得晉升;世傢子弟難以再憑借關系進入朝堂為官;國傢經濟復蘇,財政收入增加;各地興建瞭很多學校;科舉考試的題目開始偏重於實用性。百姓以及改革派的官員們都對新政的實施贊不絕口。

不過,朝中以夏竦為代表的大批保守派官員卻對新政十分不滿。他們不斷給新政實施制造障礙,還將改革派的領袖歐陽修調到河東任職。新政實施的第二年夏天,夏竦等人直接誣陷改革派的中堅力量石介與富弼密謀造反。夏竦私下命人臨摹石介的筆跡寫瞭一封信,信的內容十分大逆不道,甚至牽涉到瞭廢帝,而收信人正是富弼。這封信被送到仁宗面前,仁宗半信半疑。朝中的大臣對此議論紛紛,一時間眾說紛紜。保守派官員乘機散佈流言,說范仲淹等人居心叵測,新政實施的背後不知隱藏著何種不可告人的目的。

當時國內外的時局已基本穩定,北宋與西夏之間的戰事也已停止,雙方正在和談,國內的改革變得不那麼緊迫瞭。於是,在頑固的保守派面前,原本信念堅定的仁宗開始動搖瞭。最終,慶歷新政在轟轟烈烈地實施瞭一年多以後,以失敗收場。仁宗下令將新政全部廢除,改革派官員紛紛遭到貶黜,調離京城。

“慶歷新政”最大的功臣范仲淹被調往邠州擔任知州,這一年,范仲淹已是將近六十歲的老人瞭。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內,他先後被調往鄧州、杭州、青州等地。在此期間,他寫出瞭自己的傳世名作《嶽陽樓記》,其中的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傳頌千古。六十四歲那年,范仲淹被調往潁州任職,在赴任途中因病去世。范仲淹病逝的消息傳到京城,仁宗皇帝十分悲痛,特意追封他為兵部尚書。

“慶歷新政”的失敗造就瞭范仲淹的淒涼晚景,追究其失敗的原因,保守派對改革派官員的污蔑隻是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則是“慶歷新政”的各項舉措對整個地主階級的利益都造成瞭嚴重的威脅。當時范仲淹等人要對抗的不隻是保守派官員,而是作為封建社會統治者的地主階級,“慶歷新政”的失敗其實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中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