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聖王羲之的故事

東晉初年,宰相王導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侄子,名叫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號澹齋,祖籍山東臨沂,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被稱為“王右軍”。

王羲之自幼受到父親喜愛書法的影響。在十幾歲的時候,他就對書法表現出瞭濃厚的興趣,經常在父親的書房裡翻弄前人留下來的碑帖和書跡。他的父親看到瞭他如此癡迷於書法,便把筆法論傳授給瞭他。王羲之勤奮好學,就連平時走路的時候,他也會用手指在衣服上寫字,時間長瞭連衣服都被他劃破瞭。此後,王羲之又向當時非常有名的女書法傢衛夫人學習書法。衛夫人師承鐘繇,她把鐘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潛心研究出來的書風與法門全都教給瞭王羲之。

王羲之花很多時間來研究書法。他善於博采眾人之長,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學鐘繇時,發現鐘繇的書法具有分勢,用筆崇尚向外拓。王羲之減去分勢,用筆向內抵,不折而用轉,使他的字看起來更加流暢。在向張芝學習草書時,王羲之對張芝的草書“剖析”、“折衷”,形成瞭自己的風格。

經過不斷的研究和練習,王羲之終於成為瞭一位非常有名的書法傢。他的書法出名之後,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把他的字當作寶貝看待。

一次,王羲之看到一個老婆婆在街上賣扇子。扇子是六角形的,非常簡陋,很難引起路人的興趣。老婆婆擔心扇子賣不出去,因此顯得非常著急。王羲之十分同情這個老婆婆,就走到她面前,說:“你的扇子賣不出去,是因為扇子上既沒有字,又沒有畫。我給你在扇子上題字,你覺得怎麼樣?”老婆婆不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她看到這個陌生人如此熱情地幫助她,便把扇子交給瞭王羲之。王羲之在每把扇子上隻寫瞭五個字便交還給瞭老婆婆。看到扇子上的字寫得很潦草,老婆婆有些生氣。王羲之對她說:“你對買扇子的人說,這上面的字是王羲之寫的就可以瞭。”

說完之後,王羲之便離開瞭。老婆婆按照王羲之的話去做,果然很快就把扇子全部賣光瞭。王羲之有一個非常獨特的愛好,就是喜歡養鵝。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會興致勃勃地跑去觀看,或者買回傢觀賞。山陰(今浙江紹興)城外有一座道觀,那裡面住著一個老道。他也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想讓王羲之給他抄寫一篇《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和他素不相識,是不會幫他抄寫經書的。後來,他聽說王羲之喜歡白鵝,便在道觀外邊的池塘裡養瞭很多品種優良的白鵝,並故意派人把這個消息透露給王羲之。得到消息後,王羲之立即非常高興地跑去觀賞。他來到道觀外,看到一群長著一身雪白羽毛的鵝正在池塘裡悠閑地遊著,便立即被吸引住瞭。他站在河邊,默默地觀看,長久都不舍得離開。他實在太喜歡這些白鵝瞭,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道士把這群鵝賣給他。

過瞭一會兒,那個道士就來到王羲之面前。王羲之對他說:“我非常喜歡這群白鵝,道長能不能把它們賣給我?”

道士回答說:“我們養這群白鵝,是為瞭供遊客觀賞之用,並不是為瞭賣的。”

羲之說:“既然這樣,那我就用更多的鵝來換你的鵝,這樣總可以瞭吧?”

道士說:“既然您如此喜歡這群白鵝,那麼我就把它們送給您好瞭。不過,我有一個小小的要求。我聽別人說,您的書法造詣很高,我想用我的白鵝來換您的字,想請您為我們觀裡寫一卷《道德經》,不知道您是否願意?”

王羲之愛鵝心切,便非常痛快地答應瞭下來。王羲之為道觀所寫的《道德經》,展現出瞭非常高超的書法造詣,後人把它稱為《換鵝帖》。

《中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