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功成身退

越王勾踐滅掉吳國,隨後乘勝進軍北方,渡過淮水,與中原的齊、晉等諸侯會盟於徐州(今山東滕州南),向周元王致貢。周王派使臣給他送來祭祀的肉,並封勾踐為“侯伯”,承認瞭越國的霸主地位。越國遷都瑯琊,諸侯盡來朝賀,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勾踐論功行賞,封范蠡為上將軍。

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他出身貧寒,但博學多才,當時的楚國,貴族專權,不是出身於貴族,就沒有機會參與政事。因此盡管范蠡有經天緯地之才,卻無人肯欣賞。文種也是滿腹經綸,卻隻能在宛地做個地方長官。兩人相識後,惺惺相惜,很快就成為至交好友,他們一起離開楚國,投奔越國。勾踐很器重他們,把他們視為重要謀臣。

勾踐不聽范蠡勸告,主動出兵攻打吳國,被吳王圍困在會稽山,眼看已經走投無路。這時,范蠡向勾踐獻策,請他委曲求全,投降吳國,以保存實力。後勾踐命文種守國,帶著范蠡入吳為質。在吳國為奴三年,范蠡為瞭勾踐受盡屈辱,仍忠心不二,多次用計策救勾踐脫離險境。回到越國後,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同心協力發展壯大越國。九術之一是美人計,為瞭找到合適的人選,范蠡親自到民間探訪,終於在河邊找到瞭正在浣紗的奇女子——西施。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入吳後不斷給越國傳遞消息。越王臥薪嘗膽,不忘國恥,在范蠡和文種的輔助下,苦心戮力,終使越國強盛起來,終於興兵滅吳,報瞭會稽之恥,並最終入主中原,稱霸諸侯。

范蠡被封為上將軍,但是他覺得盛名之下,難以久居,而且他很清楚勾踐的為人,知道這個人心機很深,猜忌又重,隻可與之共患難,卻不能與之共富貴,於是決定急流勇退。范蠡向勾踐辭官,但勾踐沒有答應,於是范蠡就在舉國歡慶之時,收拾瞭些貴重物品,帶著西施和傢眷飄然遠去。走之前,他給自己的好友文種寫瞭一封信,信上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勸他離開越王。但是,文種終始不能放下功名利祿,結果後來果然被勾踐賜劍自殺而死。

范蠡離開後,化名為鴟夷子皮,帶著傢眷和門徒來到齊國,在海邊結廬而居。范蠡帶著兒子和門徒們在海邊,開墾荒地,引海水煮鹽,經過辛勤勞作,沒幾年功夫就積累瞭數千萬傢產,成為當地的巨富。但范蠡把金錢看得很淡,致富後仗義疏財,造福鄉裡,受到大傢的敬重和愛戴。

他的美名傳到瞭齊王的耳朵裡,齊王覺得他賢明能幹,把他請到國都臨淄,任命他為相國。他感嘆地說:“官至卿相,傢有千金,對一個百姓而言,地位已經達到最高點瞭。長期被捧得高高在上,不是好事情。”於是,他在齊國隻做瞭三年的相國,就向齊王歸還瞭相印,把全部傢產散盡後悄悄地離開瞭。

范蠡離開齊國後,舉傢遷到陶地(今山東省境內),並改名為陶朱公。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被稱為“天下之中”,客商雲集,四通八達,很適合經商,因此范蠡在此定居後,除瞭從事農業,把主要精力放在瞭經商上。范蠡經商充滿智慧,他善於分析信息,根據氣候時節和風土民情,制定行商策略,隻要一出手,就會財源滾滾。於是,沒幾年功夫就創造瞭商業奇跡,累積瞭億萬傢財,簡直可以說是富甲天下。當地人把陶朱公奉為財神,商人對他更是敬佩不已。

范蠡既能治國用兵,又能齊傢保身,三次功成身退,始終淡泊名利,不執著於財力,是位罕見的智者,被稱為中國商人聖祖。大約在公元前448年,范蠡無疾而終,享年幾近百歲。

《中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