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修訂《春秋》

在我國有一部偉大的史書,它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記錄瞭242年的歷史,它文字極為精練卻暗含褒貶。它就是由我國偉大的思想傢、教育傢孔子編撰的,被列為儒傢典籍的《春秋》。

《春秋》記載瞭自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歷史。它看似是一部魯國史,其實包括瞭整個春秋時期的各國大事,對天下的大勢也做瞭具體的記載。正因為如此,後來史學傢便把這段時期叫做“春秋”時期。由於《春秋》是根據年份編寫的,因此孔子將它命名為“春秋”。這是因為每一年都有春、夏、秋、冬四季,用春秋二字便可以代表每一年。但是,用“春秋”二字定為書名,並不是孔子的首創。據《左傳》記載,在孔子修訂《春秋》之前,魯國早已有將書名命名為《春秋》的書瞭。

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從小飽覽群書,

長大後編著瞭一些表達自己政治主張的書籍。孔子中年時就已經有一些名氣瞭。但是,身處亂世,他的仁政根本得不到運用。孔子晚年時,看到社會很亂,人們之間的爭鬥時有發生,有的臣子殺瞭自己的國君,有的兒子殺瞭自己的父親,這些事情讓孔子非常恐懼。於是,他開始刪訂《春秋》,意在告訴人們什麼是“義”,並倡導人們遵守“大義”的原則。

在春秋時期以前,各國的歷史大多在《詩》裡。周代開始,各國經常會在周天子進行祭祀時,唱出一些歌頌周文王一生的歷史功績的歌來,或者諸侯出征得勝歸來,周天子命人歌唱慰勞,這些歌功頌德的詞都被寫進《詩》裡面。直到孔子修訂《春秋》後,史書才有瞭新的面貌。

《春秋》大約一萬多字,主要記載瞭春秋時期諸侯各國的政治活動,其中包括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會盟等。除此之外,它還記載瞭一些自然現象比如日食、月食、地震、水災等,比如書中有一處準確地記敘瞭公元前611年哈雷彗星進入紫微垣內的場景,這是世界史上關於彗星運行的最早記錄。再如,書中還記錄瞭公元前687年有一夜天上下隕石雨的情況。這些記錄,給後世留下瞭一份珍貴的歷史資料。

孔子修訂的《春秋》,看似客觀地記錄事情,其實不然,孔子在文章中敢於揭露統治者的可憎面目和當時的黑暗局面。它在文字之中暗含瞭他的主張和看法,如他有這樣的句子:“趙盾弒其君”、“許世子止弒其君”,一個“弒”字便寫出他的觀點。孔子這種暗含褒貶的寫作手法,後來被人們稱為“春秋筆法”。不過,《春秋》一書中,有的文字過於簡潔,比如隻記錄事件的結果,而沒有寫它的原因,使人不容易讀懂。

據記載,孔子71歲時停止修訂《春秋》,而他是73歲離世的,為何這段時間他不繼續修訂《春秋》呢?傳說在魯哀公十四年的春天,有一天管理山林的人打到一隻怪獸回來,他將怪獸獻給叔孫氏。叔孫氏認為這隻怪獸不祥,於是又將它賜給瞭管理山林的人。孔子看見瞭怪獸便哭著說:“這是名叫麟的仁獸啊!它為什麼來啊!為什麼來啊!”他認為隻有太平盛世時,麟才會出現,而當時並非太平盛世,它卻被人捕獲瞭,是不祥的征兆,孔子非常傷心。於是,他就不再修訂《春秋》瞭。

孔子晚年編著的《春秋》,後來被列為“五經”之一。但是,《春秋》的文字極為精簡,這增加瞭讀者的閱讀難度。因此後世有人對孔子的《春秋》專門寫書進行解釋,著名的有《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夾氏傳》和《鄒氏傳》。由於各種原因,《夾氏傳》和《鄒氏傳》在漢朝時就已失傳,隻有《左氏傳》、《公羊傳》和《谷梁傳》這三本流傳瞭下來。它們因對我國文學和歷史方面有非凡的貢獻,被稱為“春秋三傳”。

《中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