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學

老子大約和孔子是同時代或略早,創立瞭道傢學派,被道教尊為道祖。唐朝時,唐高祖李淵為瞭給自己的統治正名,把老子追認為始祖,封為“太上玄元皇帝”,到瞭武則天時,又被封為“太上老君”。

他的學說體現瞭樸素的辨證法,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傢和思想傢。

老子,又稱老聃,相傳姓李,名耳,字伯陽,他的父親是武將老佐。老子出生時是早產,身體弱小,但卻長著個大腦袋,因為雙耳又大又長,因此起名為“聃”。

老聃自幼聰敏,喜歡思考,僅用三年就學盡瞭老師商容平生所學。商容說周都是天下典籍和賢士雲集的地方,推薦老聃到周都去求學。老聃入周三年大有長進,被推薦為守藏室史。守藏室是存放周朝典籍的地方,收集瞭天下的文章和書籍,可謂無所不有。老聃負責管理守藏室,更有機會覽盡天下藏書。又過瞭三年,這時的老聃已經因為博學廣聞,學富五車而聞名遐邇。老聃的的學問越來越深,名聲也越來越大,春秋時,人們為瞭表示對學識淵博的的人的尊敬,都以“子”相稱,因此老聃被稱為“老子”。

後來老子看到周王室衰微,成瞭一個擺設,諸侯不臣,為瞭爭奪霸主地位,經常發生戰爭。老子不想看到周王室如此不堪,於是決定辭官遠走高飛,到西方去開化那裡的人民。他騎著一頭青牛,離開瞭洛邑向西走去。

一天早上,他來到函谷關前。函谷關的關口位於今河南新安縣,是到西方的必經之路。這裡懸巖峭壁間夾著一條小路,又深又險要,好像在函子裡一樣,所以取名為函谷關。守關的長官是尹喜,稱關令尹喜,是個有修養、有學識,且善觀天象的人。他站在城關上,突然看到東方紫氣氤氳,心想看來今日會有聖人經過城關。於是,他出關相迎,不多一會兒,果然一位長須如雪、風骨非凡的老者,騎著一頭青牛悠悠往關口行來。尹喜對老子的學識早就有耳聞,認出這就是老子,並看出老子要遠去,於是留住老子,一定要讓他寫點東西,留下自己的智慧,否則就不讓他過關。老子沒辦法,隻得答應,他沉思默想,將他的智慧寫在瞭簡牘上。幾天後,他寫成瞭一篇大約五千字的文章,名字就叫《老子》,文章專門講“道”和“德”,後來又稱《道德經》。據說,關令尹喜讀完老子的文章,被深深觸動,最後竟棄官追隨老子而去。

《道德經》全文共81章,分為上下《道篇》和《德篇》兩部分,其中前37章為《德篇》從第38章開始到最後為《道篇》。《道德經》是反映老子思想的著作,《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德道”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道,同時也有道德的內涵,符合老子淳德歸道的本意。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把“道”抽象化,概括為普遍的無所不包的客觀自然規律,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在他看來,道是凌駕於天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這種觀點包含瞭樸素的唯物主義。

《老子》書中還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比如,他認為一切事物均具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並且“反者道之動”,矛盾兩方可以互相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他提出矛盾雙方轉化的途徑是“守靜”,“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的統一。

由此,老子主張“無為”,在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老子的“無為”不是指無所作為,而是指順其自認,不妄為,不為所欲為,主觀上“無為”——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從而達到客觀上“有為”——更好地實現利益。

此外,《道德經》一書還體現瞭很多民本思想,比如:“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道德經》雖隻有五千字,卻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中“自知之明”、“善始善終”、“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等諸多成語都流傳瞭下來。

《中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