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長勺之戰

齊桓公即位後,大敗支持公子糾前來挑釁的魯國,並脅迫魯國殺瞭公子糾,穩固瞭統治。他任用管仲為相,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都得到長足的發展。桓公看到齊國社會穩定,物質繁榮,兵強馬壯,便決定興師伐魯,報復魯國一年以前替公子糾爭位的宿怨,同時想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但是,管仲認為稱霸的時機未到,勸齊桓公內修政治,多與他國結交,繼續等待時機。但是齊桓公急於稱霸,根本聽不進管仲的意見。

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發兵攻打魯國,齊軍侵入魯國境內。

齊國和魯國都是西周時期分封的重要諸侯國。魯國都城曲阜(今山東曲阜),轄區主要是今山東西南部地區,它較為傳統,一直遵循著宗周社會的禮樂制度,到瞭春秋時期,隻稱得上一個二等諸侯國。而齊國是西周開國功臣薑太公的封地,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今山東北部地區的廣大地域都在它的管轄范圍內。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太公及其繼任者都勵精圖治,推行瞭正確的發展政策,因此經濟發達,國力雄厚,從西周至春秋,齊國在各諸侯國中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魯國和齊國相比,不管是疆域還是國力上,都處於劣勢。

但是一年前,魯國被齊國大敗後,國君魯莊公為瞭防備齊軍的進攻,就加強軍隊訓練,趕制各種兵器,同時整修內政,取信於民。當齊桓公率齊軍逼近魯境時,魯莊公決定動員全國力量抵抗齊軍的進攻。齊軍兵強馬壯,再加上一年前曾戰勝魯國,士氣正盛,為瞭暫時避開齊軍鋒芒,魯莊公率軍撤退到有利於反攻的長勺(今山東曲阜北郊)地區。

就在魯莊公準備應戰時,魯國民間有個叫曹劌的人,要求覲見莊公,為之謀戰。曹劌很有謀略,卻確有政治遠見,他懷著一顆救國的決心,去見魯莊公。

曹劌問莊公:“您依靠什麼同齊國作戰?”莊公答道:“像衣服飲食這些東西,是用來安身立命的,我不敢獨自占有,一定拿來和人分享。”曹劌說:“這些不過是小恩小惠,而且也不能惠及全國的百姓,百姓作戰時不會奮不顧身的。”莊公說:“祭祀時,一定對神明誠信,不敢虛報祭品犧牲的數量。”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未必能感動神明,神不會因此保佑您。”莊公說:“民間的大小案件,雖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一定要處理得在情理之中,不讓人們受冤屈。”這時,曹劌才說:“這倒是盡到瞭君主的責任,百姓可以聽從你,可以去戰鬥瞭。”接著,曹劌自告奮勇,請求隨莊公奔赴戰場。

於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車前往兩軍對陣的長勺。周朝時,兩軍作戰講究遵循一定的軍禮:雙方在陣前列好陣勢,擊鼓而進,行進五十步後停下,重新整頓隊伍,直到兩軍相接,沖入敵人的軍隊中,陣勢才會混亂。

兩軍列陣畢,魯莊公見齊軍攻擊魯軍陣地,就想下令馬上應戰。曹劌勸阻說:齊軍士氣正盛,我們沒有勝利的把握,不能出擊。於是,莊公下令魯軍不許出擊,隻讓弓箭手防禦,穩住陣勢。齊軍鬥志昂揚,卻沒有廝殺的對手,又遭遇弓箭的壓制,無法沖進魯軍陣地,隻得退瞭回去。退回陣營的齊軍稍事休整,馬上又展開瞭第二次的進攻。這次,曹劌還是堅持勸莊公不要出擊,穩住陣勢固守。齊軍氣勢洶洶地攻過來,沒人迎擊,還是被弓箭抵制,攻不進陣內,隻好再次退回到原陣地。齊軍的將領認為魯軍不出來應戰,是被他們嚇怕瞭。於是,很快展開瞭聲勢浩大的第三次進攻。經過前兩次的進攻,齊軍的士兵們已經很疲憊瞭,士氣衰竭。但是,魯軍依然陣勢嚴整,鬥志高昂。曹劌見戰場形勢已發生瞭變化,認為出擊時機已到,於是馬上建議莊公出兵反擊齊軍。莊公親自擂起戰鼓,命令出擊。魯軍將士早就摩拳擦掌,聽到出擊號令,個個奮勇爭先,銳不可擋。齊軍被打得潰不成軍,節節敗退。

戰場上,魯軍獲得瞭決定性的勝利。莊公傳令乘勝追擊。但曹劌告訴莊公不要急於追擊,然後自己登上戰車向齊軍敗退的方向望去,又下瞭車察看瞭一下戰場,這才讓莊公發佈追擊的命令。魯軍士氣高昂,對齊軍緊追不舍,終於把齊軍趕出國境,還俘獲瞭大量甲兵和輜重,贏得瞭長勺之戰的勝利。

魯軍獲勝後,魯莊公終於忍不住與曹劌論及戰爭勝負的原因。曹劌說:用兵打仗要憑勇氣,第一次擊鼓命令前進時,勇氣最盛,第二次時,勇氣就已經弱瞭下來,而到第三次時,勇氣就已經衰竭瞭。敵人三鼓,士氣衰竭,我軍初鼓士氣正盛,“彼竭我盈”,哪有不勝的道理?至於為什麼沒有馬上追擊的問題,曹劌則說:齊國是大國,兵力素來很強,怕他們是故意敗退,設下埋伏。登車看到他們軍旗兵器東倒西歪,下車看到他們戰車留下的車轍也非常雜亂,這才斷定他們是真的戰敗,於是同意下令追擊。魯莊公聽後,心悅誠服,點頭稱是。

齊魯長勺之戰,規模雖然不大,卻在政略、戰略和策略上體現瞭古代一些可貴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反映瞭弱軍對強軍作戰的基本規律。這場戰役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以後發制人、敵疲再打的防禦原則取勝而著稱。

魯國幹涉齊政的戰役和齊國侵犯魯國的長勺之戰,都是發生在齊魯之間,結果卻大不相同,充分說明瞭正義和不義之戰,就算是古代隻能靠冷兵器作戰的條件下,最後的勝利也總是屬於正義之師。

《中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