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傢行】原文
男聲欣欣女顏悅,人傢不怨言語別。
五月雖熱麥風清,簷頭索索繰車鳴。
野蠶作繭人不取,葉間撲撲秋蛾生。
麥收上場絹在軸,的知輸得官傢足。
不望入口復上身,且免向城賣黃犢。
回傢衣食無厚薄,不見縣門身即樂。
【田傢行】譯文
譯文
鄉間農傢歡欣鼓舞,喜樂自得,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連話語的音調也與平常不同。炎炎夏日,麥浪滾滾,夏糧豐收瞭。夏繭也豐收瞭,簷頭繰車索索作響,野蠶作繭無人收取,隻得自生自滅。一派豐收之景,但麥打成糧,蠶繭織成絹絲,鄉民卻無法自己享受這些勞動成果,而不得不把糧、絹的大部分送給官傢繳納賦稅。在這豐收的年景裡,他們並不指望打下的糧食自己吃,織好的絹自己穿,隻指望能免除到城裡賣黃犢,以繳納官府的橫斂就行瞭。鄉民們說自傢並不計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認為隻要不進縣衙門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瞭。
註釋
①男聲欣欣女顏悅:此句運用瞭互文手法,不可解為隻有男子才歡欣地喊叫,隻有女子臉上才露出瞭笑容。其實無論男女,他們的聲音,他們的容顏,都顯露出喜樂自得的樣子。
②簷頭:原指屋簷的邊沿,此處應指屋簷下。繰車:即“繅車”,繅絲用的器具。
③軸:此處指織絹的機軸。
④黃犢:指小牛。
【田傢行】賞析
此詩以“樂”來寫農傢之苦,立意精巧,諷刺深刻。仲夏時節,農民麥、繭喜獲豐收,卻被官府洗劫一空,無法享受自己的勞動果實,隻能過著“衣食無厚薄”的悲慘生活。這首詩所反映的事實,應是中唐時期整個農民生活的縮影,相當具有典型性。
在表現方法上,古樂府多敘事,《田傢行》則選取農傢生活的兩個斷面,一是麥、繭豐收,一是糧、絹大部分送官,把這兩個斷面加以對比。這對揭示農傢苦這一主題,無疑發揮瞭重要作用。
此詩純用賦體直陳其事,語言質樸無華,通俗流暢、凝練精警,於平易中見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