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冬至夜思傢】原文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傢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邯鄲冬至夜思傢】譯文
譯文
我居住在邯鄲客店(客棧)的時候,正好是農歷冬至。
晚上,我抱著雙膝坐在燈前,隻有影子與我相伴。
我相信,傢中的親人今天會相聚到深夜,
還應該談論著我這個“遠行人”。
註釋
①邯鄲:唐縣名,今河北邯鄲市。
②驛:驛站,客店,古代的傳遞公文,轉運官物或出差官員途中的歇息的地方。
③冬至: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十二月下旬,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古代冬至有全傢團聚的習俗。
【邯鄲冬至夜思傢】賞析
題解
這首詩寫於貞元二十年(804)歲末,作者任秘書省校書郎,時年三十三歲。“邯鄲”,今屬河北。“冬至”,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約相當於陽歷12月21日至23日。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間就更熱鬧瞭。大傢穿新衣,互贈飲食,互致祝賀,一派過節的景象。白居易寫這首詩時,正宦遊在外,夜宿於邯鄲驛舍中。
句解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冬至佳節,在傢中和親人一起歡度,才有意思。如今遠在邯鄲的客店裡,將怎樣過法呢?隻能抱著膝坐在孤燈前,在靜夜中,惟有影子相伴。這一句與“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采用虛寫的手法,在靜夜中,抱膝坐在孤燈前,想象著和親友一起歡度佳節的情景。真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呀!第一句敘客中度節,已植“思傢”之恨。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畫出枯坐的神態。“燈前”二字,既烘染環境,又點出“夜”,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將“身”和“影”聯系起來,並賦予“影”以人的感情。“影”與“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傢之情,已溢於言表。 以直率質樸的語言,道出瞭人們常有的一種生活體驗,感情真摯動人。二是構思精巧別致:首先,詩中無一“思”字,隻平平敘來,卻處處含著“思”情;其次,寫自己思傢,卻從對面著筆,語頗直。“驛”,驛站,古代傳遞公文或出差官員途中歇息的地方。
想得傢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這個冬至佳節,由於自己離傢遠行,傢裡人一定也過得不快樂。當自己抱膝燈前,想念傢人,直想到深夜的時候,傢裡人大約同樣還沒有睡,坐在燈前,在談論著我這個“遠行人”吧!三、四兩句使用白描,情感十分感人,也頗耐人尋味:詩人在思傢之時想象出來的那幅情景,卻是傢裡人如何想念自己。至於“說”瞭些什麼,則給讀者留下瞭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每一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給予補足。
評解
白居易的五七言絕句,共七百六十五首,約占全部詩作的百分之二十七。本詩是其中早期的一篇佳作,反映瞭遊子思傢之情,字裡行間流露著濃濃的鄉愁。其佳處,一是以直率質樸的語言,卻運用反向落筆,與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有異曲同工之妙。宋人范晞文在《對床夜語》裡說:“白樂天‘想得傢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語頗直,不如王建‘傢中見月望我歸,正是道上思傢時’,有曲折之意。”這議論並不確切。二者各有獨到之處,不必抑此揚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