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最高樓】原文
城尖徑昃旌旆愁,獨立縹緲之飛樓。峽坼雲霾龍虎臥,
江清日抱黿鼉遊。扶桑西枝對斷石,弱水東影隨長流。
杖藜嘆世者誰子,泣血迸空回白頭。
【白帝城最高樓】譯文
① 黿鼉(yuán tuó):鱉和鼉龍。鼉龍又名揚子鱷、豬婆龍,爬行動物,嘴短,身長兩米多,背部和尾部有鱗甲,穴居江河岸邊。
② 扶桑:上古神話傳說,大荒之中有暘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暘谷是太陽洗澡的地方,扶桑是太陽居住的樹木。
③ 弱水:上古傳說,弱水出自甘肅張掖北邊的窮石,水弱得不能飄起羽毛。
【白帝城最高樓】賞析
古白帝城建在夔州東五裡的白帝山上,“最高樓”指山上最高處的城樓。此詩寫登臨所見,首先強調“最高樓”的地勢之高,以下望遠才有著落。城角之尖與步道之窄,都因山高之故,也可以想見此樓的型制必定是高聳半空的,所以連旌旗都似乎發愁要被高處的大風吹倒。樓的地勢如飛在虛無縹渺的空中,獨立在上頭的詩人當然就可以望到極遠之處瞭。
中間兩聯寫遠眺的境界:峽江上空的雲霾裂開,瞿塘峽兩岸的崖石如龍虎高臥;清波激蕩著江邊灘石,仿佛日光抱著黿鼉嬉遊。扶桑的西枝對著崖壁斷石,弱水的影子隨著江水長流。這兩聯都是一句寫峽,一句寫江。上聯形容雲開見崖、日出照江的景象,下聯虛寫峽高可見扶桑,江長可接弱水的想象。借助想象使詩境開拓到實際的視野之外,是杜甫常用的手法,但這首不同的是:“龍虎”、“黿鼉”的比喻雖是形容疑似的景物情狀,卻也恍惚浮動著人世間龍爭虎鬥的幻影。扶桑在東,而言其西枝正對斷石,弱水在西,卻說它的東影隨水流去,這樣交錯,把東西兩極的想象之景拉近瞭距離,強化瞭日頭由東到西、流水由西到東的動感,光陰飛逝、長流不息的感慨也就自然蘊含其中,而且還使峽江中龍爭虎鬥的幻象擴大到扶桑以西和弱水以東的全部世界。
由於中間兩聯將詩人的心理感覺化入瞭峽江景物,使山水都幻化為亂世之影象。結尾出現一個拄著藜杖嘆世的老人,就極為自然瞭:他的點點血淚迸射到空中,一頭白發在風中飄拂。這個形象是多麼悲壯感人呵!與《旅夜書懷》中的“天地一沙鷗”一樣,這也是一個獨立在廣闊時空中的藝術形象,隻是背景換成瞭整個動亂時代的幻影。與這一境界和形象相對應,這首七律采用拗體,聲調十分拗口。而“城尖徑仄”、“ 峽坼”、“對斷”、“ 迸空”等雙聲疊韻的活用,又造成悲抑激楚的聲情,使驚人的出語與奇特的表現更加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