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覽古

【越中覽古】原文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鷓鴣飛。

【越中覽古】譯文

譯文

越王勾踐把吳國滅瞭之後,戰士們都衣錦還鄉。

如花的宮女站滿瞭宮殿,可惜如今卻隻有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瞭。

註釋

①勾踐破吳: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所敗,此後他臥薪嘗膽20年,於公元前473年滅吳。

②錦衣:華麗的衣服。《史記·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後來演化成“衣錦還鄉”一語。

【越中覽古】賞析

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於長篇古詩,所以詩人隻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鬥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後的兩個鏡頭。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傢、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瞭敵人,雪瞭恥,戰士都凱旋瞭;由於戰事已經結束,大傢都受到瞭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隻“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充滿瞭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瞭出來。越王回國以後,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於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站滿瞭宮殿,擁簇著他,侍候著他。“春殿”的“春”字,應上“如花”,並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隻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臥薪嘗膽的往事丟得幹幹凈凈的情形表現得非常充分瞭。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瞭如花宮女。這種場景十分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將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銷。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在所剩下的,隻是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瞭。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來表達。過去的統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瞭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人將昔時的繁盛和眼前的淒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瞭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境,是比較難於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淒涼,就使讀者更覺得淒涼的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後面所寫後來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後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瞭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瞭不同於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裡,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這首詩的重點在於明寫昔日的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後來的荒涼,由此加以抹殺,轉而引出主旨,充分體現瞭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