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十七首】原文
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東大樓。
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
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
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
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
欲去不得去,薄遊成久遊。
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
秋浦錦駝鳥,人間天上稀。
山雞羞淥水,不敢照毛衣。
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
猿聲催白發,長短盡成絲。
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
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
愁作秋浦客,強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縣,風日似長沙。
醉上山公馬,寒歌寧戚牛。
空吟白石爛,淚滿黑貂裘。
秋浦千重嶺,水車嶺最奇。
天傾欲墮石,水拂寄生枝。
江祖一片石,青天掃畫屏。
題詩留萬古,綠字錦苔生。
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
山山白鷺滿,澗澗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聲碎客心。
邏人橫鳥道,江祖出魚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
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魚水中宿。
妻子張白鷴,結罝映深竹。
桃波一步地,瞭瞭語聲聞。
黯與山僧別,低頭禮白雲。
【秋浦歌十七首】譯文
譯文
秋浦水像秋一樣的長,景色蕭條令我心愁。客愁像秋浦水一樣不可量度,我樂行至大樓山以散心憂。站在山頂西望伏安,直見長江之水正滾滾東流。我問江水:你還記得我李白嗎?請你將我一掬淚水,遙寄給揚州的朋友去吧!
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鳴,連附近的小黃山也愁白瞭頭。青溪雖非是隴水。但也發出像隴水一樣的悲胭之聲。我想離開這裡,但卻因故而去不得;本來打算暫遊此地,但卻滯留此地而成瞭久遊。何年何月才能回傢鄉啊,想至此不覺在孤舟上潛然淚流。
秋浦產一種霹駝鳥,其羽毛之美,為人間天上所少有。以美麗著稱的山雞,見瞭它也羞得不敢走近水邊映照自己的華美的羽毛。
入瞭秋浦之境,一個早晨就愁白瞭我的雙鬢。那淒切的猿聲,叫得將我滿頭的白發郡成瞭紛亂的素絲。
秋湧河畔的樹叢中多產白猿,其跳躍飛騰如一團白雪。它們在樹枝上牽引著兒女,在玩水中厲月的遊戲。
愁作秋浦之客,強看秋浦之花。秋浦的山川就如剡縣一樣優美,而其風光卻像長沙一帶的瀟湘之景。
我像晉朝的山簡一樣大醉騎馬而歸;我像春秋時的寧戚一樣倚牛角而歌,空吟著《牛歌》而無人知遇,便隻有像蘇秦那樣淚落黑羅裘瞭。
在秋浦的幹重山嶺中,唯有水車嶺的風景最為奇特。天空好像要隨著大石一道傾倒下來,山石上的松蘿兔絲在順水飄拂。
巨石江祖聳立在清溪河畔,就像是直掃青天的一幅天然畫屏。上面古人的題詩千年猶在,其在綠字之上長滿瞭美麗的苔蘚。
秋浦河岸的兩旁,長著千千萬萬棵石楠樹和女貞林。各個山頭上都落滿瞭白鬢,各個山澗裡都有白猿在哀吟。勸君千萬莫要去遊秋浦,那悲哀的猿聲會攪碎你這位他鄉遊子的客心。
邏人石之高踱,上隻有飛鳥才能飛過。江祖石上有漁人築起瞭捕魚的小堤壩。急流使得客舟飛快地行駛,山花挨著人面,散著陣陣香氣。
水如一匹靜靜的白練,此地之水即與天平。何不乘此舟直升雲天去一覽明月,一邊看賞兩岸的鮮花,一邊在艙中飲酒呢?
透明的綠水中映著一輪素凈的明月,一行白鷺在日光下飛行。種田郎荷鋤聽采菱女唱歌,並一道唱和著山歌踏月而歸。
爐火隔徹天地,柴煙中紅星亂閃。煉銅工人在明月之夜,一邊唱歌一邊勞動,他們的歌聲響徹瞭寒峭的山谷。
白發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才長得這樣長。不知在明鏡之中,是何處的秋霜落在瞭我的頭上?
秋浦的田舍老翁,為捕魚而睡在水上的船中。他的妻子在竹林深處張結鳥網,捕捉林中的白鷴。
桃波離這裡隻有一步地之遙,那裡的人說話這裡都聽得清清楚楚。我在這裡暗與山僧告別,遙向白雲作揖而去。
註釋
⑴秋浦:唐時屬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
⑵山公:指山簡。
⑶寧戚:春秋時衛國人。
⑷白石爛:寧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之句。
⑸黑貂裘:《戰國策·秦策》載,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
⑹水車嶺:《貴池志》載,貴池西南七十餘裡有水車嶺。
⑺寄生:一種植物,其根部不紮在土裡而依附在松樹、楊樹等枝杈上,靠吸取這些樹的養分而存活。
⑻江祖一片石:《一統志》載,江祖山,在貴池西南二十五裡處,一石突出水際,高數丈,名曰江祖石。
⑼邏人:今稱邏人磯,乃江邊一巨石。人:一作“叉”。
⑽魚梁:地名,在邏人磯附近。
⑾舟:一作“行”
⑿平天:湖名,舊址在貴池西南的齊山腳下。
⒀赧(nǎn):原指因害羞而臉紅。這裡是指爐火映紅人臉。
⒁個:如此,這般。
⒂秋霜:形容頭發白如秋霜。
⒃白鷴(xián):大型鳥類,也叫“白雉“。
⒄罝(jū):捕捉兔子的網,泛指捕鳥獸的網。
⒅波:一作“陂”。
【秋浦歌十七首】賞析
秋浦:唐代屬池州府,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元和郡縣志》卷二八江南道池州秋浦縣:“秋浦水,在縣西八十裡。”秋浦水,一名秋浦河。公元753、754年(唐玄宗天寶十二、三載)間李白自廣陵、金陵至宣城,往來於池、歙諸州,《秋浦歌》十七首即此時遊寓秋浦所作。
第一首表達詩人遊秋浦欲達揚州,而又留戀長安的愁悶心情。全詩可分為兩段。前六句寫詩人見秋浦而生愁,因愁而登大樓山。在大樓山上遠望長安,而愁又添一層,如長江之水,滔滔東流。後六句以擬人的手法,以欲下揚州之意寄言長江水。
第二首寫詩人久遊之愁。“愁”為全詩之眼。前四句寫因己之愁,便覺猿愁,山愁,水也愁。後四句寫愁因:久遊無歸日,獨泛孤舟,故淚流如雨。
第三首寫秋浦特產“鴕鳥”。前二句言其珍稀,後二句言其美麗。全用虛筆。
第四首寫詩人照秋浦而悲白發。前二句言望秋浦,見白發。後二句聞猿聲而添愁。
第五首寫秋浦白猿。白猿多,潔白鮮明;引兒樹條,飲水弄月,活潑可愛,如在目前。
第六首表達山水之美,可以解愁。
第七首抒懷才不遇之情。醉似山簡,歌如寧戚,但不遇明君見用,故曰“空吟”,並為之下淚。
第八首寫秋浦水車嶺之奇。“奇”為全詩之眼。奇在石、在水、在草木。
第九首寫江祖石。其石一片突出,似以青天為背景的屏風,上有古人題詩,石面遍佈莓苔,如同織錦。
第十首寫秋浦眾多的動植物。石楠、女貞,四季常青;白鷺遍山,白猿滿澗。如此美景,而聽猿聲,令人心碎,蓋詩人心自碎。是為緣情寫物。
第十一首寫秋浦的山水形勝。邏叉磯險如鳥道,江祖山直橫江中,水流湍急,客舟似箭,山花芳香。
第十二首寫江水之美。水波不興,平靜如練。故希望乘明月,泛孤舟,賞花飲酒。
第十三首寫秋浦夜晚景色。水清月明,白鷺飛翔,采菱女回傢,一路歌唱,引得青年男子平息傾聽。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第十四首寫秋浦夜晚冶煉的勞動場面。黑夜冶煉,火照天地,紅星迸濺,紫煙騰空,場面壯觀。冶煉工人邊勞動邊唱歌,使得寒川變得火熱。據《新唐書·地理志五》:池州秋浦縣有銀、有銅。
第十五首詩人寫自己因愁而頭發變白。“愁”是全詩之眼。一二句與三四句倒裝。正常的語序應是:“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經過倒裝,使得形象突出鮮明。修辭上還用瞭誇張、設問、借喻。
第十六首寫秋浦農傢田園生活。恬靜、悠閑、遠離塵囂。
第十七首寫詩人在秋浦的桃胡陂與山僧作別的場景。表現出恬靜的心境。這與王維的寫景詩極其相似。
第十五首滿頭白發呀有三千丈,隻因為我的憂愁有如此之長。不明白(照鏡時)在明亮的鏡子裡,是什麼憂愁使自己白發如秋霜一般。
這是一首抒憤詩。詩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塑造瞭“自我”的形象,把積蘊極深的怨憤和抑鬱宣泄出來,發揮瞭強烈感人的藝術力量。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箇長?”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湧,似火山爆發,駭人心目。單看“白發三千丈”一句,真叫人無法理解,白發怎麼能有“三千丈”呢?讀到下句“緣愁似箇長”,豁然明白,原來“三千丈”的白發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生白發,人所共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以此寫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嘆詩人的氣魄和筆力。
古典詩歌裡寫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詩傢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雲:‘憂端如山來(按:當作“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頎雲:‘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白獨辟蹊徑,以“白發三千丈”之長喻愁之深之重,“尤為新奇”,“興中有比,意味更長”(同上)。人們不但不會因“三千丈”的無理而見怪詩人,相反會由衷贊賞這出乎常情而又入於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詩人的長嘆疾呼實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頭上生瞭白發以及白發的長短,是因為照鏡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鏡,三四句就明白寫出: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發,似重復又非重復,它並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發的“白”字所能兼帶。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詩眼就在下句的一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發,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奮其志能,願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盡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志向紿終不泯。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瞭,壯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發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後世識其悲憤,並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