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回    情因舊恨生災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話說孫大聖扶持著唐僧,與八戒、沙僧奔上大路,一直西來。不半晌,忽見一處樓閣重重,宮殿巍巍。唐僧勒馬道:“徒弟,你看那是個甚麼去處?”行者舉頭觀看,忽然見:

山環樓閣,溪繞亭臺。門前雜樹密森森,宅外野花香艷艷。柳間棲白鷺,渾如煙裡玉無瑕;桃內囀黃鶯,卻似火中金有色。雙雙野鹿,忘情閑踏綠莎茵;對對山禽,飛語高鳴紅樹杪。真如劉阮天臺洞,不亞神仙閬苑傢。行者報道:“師父,那所在也不是王侯第宅,也不是豪富人傢,卻像一個庵觀寺院。到那裡方知端的。”三藏聞言,加鞭促馬。師徒們來至門前觀看,門上嵌著一塊石板,上有“黃花觀”三字。三藏下馬。八戒道:“黃花觀乃道士之傢。我們進去會他一會也好,他與我們衣冠雖別,修行一般。”沙僧道:“說得是。一則進去看看景致,二來也當撒貨頭口。看方便處,安排些齋飯,與師父吃。”

長老依言,四眾共入。但見二門上有一對春聯:“黃芽白雪神仙府,瑤草琪花羽士傢。”行者笑道:“這個是燒茅煉藥,弄爐火,提罐子的道士。”三藏捻他一把道:“謹言,謹言!我們不與他相識,又不認親,左右暫時一會,管他怎的?”說不瞭,進瞭二門,隻見那正殿謹閉,東廊下坐著一個道士,在那裡丸藥。你看他怎生打扮:

戴一頂紅艷艷戧金冠,穿一領黑淄淄烏皂服;踏一雙綠陣陣雲頭履,系一條黃拂拂呂公絳。面如瓜鐵,目若朗星。準頭高大類回回,唇口翻張如達達。道心一片隱轟雷,伏虎降龍真羽士。三藏見瞭,厲聲高叫道:“老神仙,貧僧問訊瞭。”那道士猛抬頭,一見心驚,丟瞭手中之藥,按簪兒,整衣服,降階迎接道:“老師父,失迎瞭。請裡面坐。”

長老歡喜上殿。推開門,見有三清聖像,供桌有爐有香,即拈香註爐,禮拜三匝,方與道士行禮。遂至客位中,同徒弟們坐下。急喚仙童看茶。當有兩個小童,即入裡邊,尋茶盤,洗茶盞,擦茶匙,辦茶果。忙忙的亂走,早驚動那幾個冤傢。

原來那盤絲洞七個女怪與這道士同堂學藝。自從穿瞭舊衣,喚出兒子,徑來此處。正在後面裁剪衣服,忽見那童子看茶,便問道:“童兒,有甚客來瞭,這般忙冗?”仙童道:“適間有四個和尚進來,師父教來看茶。”女怪道:“可有個白胖和尚?”道:“有。”又問:“可有個長嘴大耳朵的?”道:“有。”女怪道:“你快去遞瞭茶,對你師父丟個眼色,著他進來,我有要緊的話說。”

果然那仙童將五杯茶拿出去。道士斂衣,雙手拿一杯遞與三藏,然後與八戒、沙僧、行者。茶罷收鐘,小童丟個眼色。那道士就欠身道:“列位請坐。”教:“童兒,放瞭茶盤陪侍。等我去去就來。”此時長老與徒弟們,並一個小童出殿上觀玩不題。

卻說道士走進方丈中,隻見七個女子齊齊跪倒,叫:“師兄,師兄,聽小妹子一言!”道士用手攙起道:“你們早間來時,要與我說甚麼話,可可的今日丸藥,這枝藥忌見陰人,所以不曾答你。如今又有客在外面,有話且慢慢說罷。”眾怪道:“告稟師兄。這樁事,專為客來,方敢告訴;若客去瞭,縱說也沒用瞭。”道士笑道:“你看賢妹說話,怎麼專為客來才說?卻不瘋瞭?且莫說我是個清靜修仙之輩,就是個俗人傢,有妻子老小傢務事,也等客去瞭再處。怎麼這等不賢,替我裝幌子哩!且讓我出去。”眾怪又一齊扯住道:“師兄息怒。我問你,前邊那客,是那方來的?”道士唾著臉,不答應。眾怪道:“方才小童進來取茶,我聞得他說,是四個和尚。”道士作怒道:“和尚便怎麼?”眾怪道:“四個和尚,內有一個白面胖的,有一個長嘴大耳的,師兄可曾問他是那裡來的?”道士道:“內中是有這兩個,你怎麼知道?想是在那裡見他來?”

女子道:“師兄原不知這個委曲。那和尚乃唐朝差往西天取經去的。今早到我洞裡化齋,委是妹子們聞得唐僧之名,將他拿瞭。”道士道:“你拿他怎的?”女子道:“我等久聞人說,唐僧乃十世修行的真體,有人吃他一塊肉,延壽長生,故此拿瞭他。後被那個長嘴大耳朵的和尚把我們攔在濯垢泉裡,先搶瞭衣服,後弄本事,強要同我等洗浴,也止他不住。他就跳下水,變作一個鮎魚,在我們腿襠裡鉆來鉆去,欲行奸騙之事。果有十分憊懶!他又跳出水去,現瞭本相。見我們不肯相從,他就使一柄九齒釘鈀,要傷我們性命。若不是我們有些見識,幾乎遭他毒手。故此戰兢兢逃生,又著你愚外甥與他敵鬥,不知存亡如何。我們特來投兄長,望兄長念昔日同窗之雅,與我今日做個報冤之人!”

那道士聞此言,卻就惱恨,遂變瞭聲色道:“這和尚原來這等無禮,這等憊懶!你們都放心,等我擺佈他!”眾女子謝道:“師兄如若動手,等我們都來相幫打他。”道士道:“不用打,不用打,常言道:‘一打三分低。’你們都跟我來。”

眾女子相隨左右。他入房內,取瞭梯子,轉過床後,爬上屋梁,拿下一個小皮箱兒。那箱兒有八寸高下,一尺長短,四寸寬窄,上有一把小銅鎖兒鎖住。即於袖中拿出一方鵝黃綾汗巾兒來。汗巾須上系著一把小鑰匙兒。開瞭鎖,取出一包兒藥來,此藥乃是:

山中百鳥糞,掃積上千斤。是用銅鍋煮,煎熬火候勻。千斤熬一杓,一杓煉三分。三分還要炒,再煅再重熏。制成此毒藥,貴似寶和珍。如若嘗他味,入口見閻君!道士對七個女子道:“妹妹,我這寶貝,若與凡人吃,隻消一厘,入腹就死;若與神仙吃,也隻消三厘就絕;這些和尚,隻怕也有些道行,須得三厘。快取等子來。”內一女子,急拿瞭一把等子道:“稱出一分二厘,分作四分。”卻拿瞭十二個紅棗兒,將棗掐破些兒,上一厘,分在四個茶鐘內;又將兩個黑棗兒做一個茶鐘,著一個托盤安瞭,對眾女說:“等我去問他。不是唐朝的便罷;若是唐朝來的,就教換茶,你卻將此茶令童兒拿出。但吃瞭,個個身亡,就與你報瞭此仇,解瞭煩惱也。”七女感激不盡。

那道士換瞭一件衣服,虛禮謙恭,走將出去,請唐僧等又至客位坐下,道:“老師父莫怪。適間去後面吩咐小徒,教他們挑些青菜、蘿卜,安排一頓素齋供養,所以失陪。”三藏道:“貧僧素手進拜,怎麼敢勞賜齋?”道士笑雲:“你我都是出傢人,見山門就有三升俸糧,何言素手?敢問老師父,是何寶山?到此何幹?”三藏道:“貧僧乃東土大唐駕下差往西天大雷音寺取經者。卻才路過仙宮,竭誠進拜。”道士聞言,滿面生春道:“老師乃忠誠大德之佛,小道不知,失於遠候。恕罪,恕罪!”叫:“童兒,快去換茶來。一廂作速辦齋。”那小童走將進去,眾女子招呼他來道:“這裡有現成好茶,拿出去。”那童子果然將五鐘茶拿出。道士連忙雙手拿一個紅棗兒茶鐘奉與唐僧。他見八戒身軀大,就認做大徒弟;沙僧認做二徒弟;見行者身量小,認做三徒弟;所以第四鐘才奉與行者。

行者眼乖,接瞭茶鐘,早已見盤子裡那茶鐘是兩個黑棗兒。他道:“先生,我與你穿換一杯。”道士笑道:“不瞞長老說。山野中貧道士,茶果一時不備。才然在後面親自尋果子,止有這十二個紅棗,做四鐘茶奉敬。小道又不可空陪,所以將兩個下色棗兒作一杯奉陪。此乃貧道恭敬之意也。”行者笑道:“說那裡話?古人雲:‘在傢不是貧,路上貧殺人。’你是住傢兒的,何以言貧?象我們這行腳僧,才是真貧哩。我和你換換。我和你換換。”三藏聞言道:“悟空,這仙長實乃愛客之意,你吃瞭罷,換怎的?”行者無奈,將左手接瞭,右手蓋住,看著他們。

卻說那八戒,一則饑,二則渴,原來是食腸大大的,見那鐘子裡有三個紅棗兒,拿起來的都咽在肚裡。師父也吃瞭,沙僧也吃瞭。一霎時,隻見八戒臉上變色,沙僧滿眼流淚,唐僧口中吐沫。他們都坐不住,暈倒在地。

這大聖情知是毒,將茶鐘,手舉起來,望道士劈臉一摜。道士將袍袖隔起,當的一聲,把個鐘子跌得粉碎。道士怒道:“你這和尚,十分村鹵!怎麼把我鐘子碎瞭?”行者罵道:“你這畜生!你看我那三個人是怎麼說!我與你有甚相幹,你卻將毒藥茶藥倒我的人?”道士道:“你這個村畜生,闖下禍來,你豈不知?”行者道:“我們才進你門,方敘瞭坐次,道及鄉貫,又不曾有個高言,那裡闖下甚禍?”道士道:“你可曾在盤絲洞化齋麼?你可曾在濯垢泉洗澡麼?”行者道:“濯垢泉乃七個女怪。你既說出這話,必定與他茍合,必定也是妖精!不要走,吃我一棒!”好大聖,去耳朵裡摸出金箍棒,幌一幌,碗來粗細,望道士劈臉打來。那道士急轉身躲過,取一口寶劍來迎。

他兩個廝罵廝打,早驚動那裡邊的女怪。他七個一擁出來,叫道:“師兄且莫勞心,待小妹子拿他。”行者見瞭,越生嗔怒,雙手輪鐵棒,丟開解數,滾將進去亂打。隻見那七個敞開懷,腆著雪白肚子,臍孔中作出法來:骨都都絲繩亂冒,搭起一個天篷,把行者蓋在底下。

行者見事不諧,即翻身念聲咒語,打個筋鬥,撲的撞破天篷走瞭;忍著性氣,淤淤的立在空中看處,見那怪絲繩幌亮,穿穿道道,卻是穿梭的經緯,頃刻間,把黃花觀的樓臺殿閣都遮得無影無形。行者道:“利害,利害!早是不曾著他手。怪道豬八戒跌瞭若幹!似這般怎生是好!我師父與師弟卻又中瞭毒藥。這夥怪合意同心,卻不知是個甚來歷,待我還去問那土地神也。”

好大聖,按落雲頭,捻著訣,念聲“”字真言,把個土地老兒又拘來瞭,戰兢兢跪下路旁,叩頭道:“大聖,你去救你師父的,為何又轉來也?”行者道:“早間救瞭師父,前去不遠,遇一座黃花觀。我與師父等進去看看,那觀主迎接。才敘話間,被他把毒藥茶藥倒我師父等。我幸不曾吃茶,使棒就打,他卻說出盤絲洞化齋,濯垢泉洗澡之事,我就知那廝是怪。才舉手相敵,隻見那七個女子跑出,吐放絲繩,老孫虧有見識走瞭。我想你在此間為神,定知他的來歷。是個甚麼妖精,老實說來,免打!”土地叩頭道:“那妖精到此,住不上十年。小神自三年前檢點之後,方見他的本相,乃是七個蜘蛛精。他吐那些絲繩,乃是蛛絲。”行者聞言,十分歡喜道:“據你說,卻是小可。既這般,你回去,等我作法降他也。”那土地叩頭而去。

行者卻到黃花觀外,將尾巴上毛捋下七十根,吹口仙氣,叫“變!”即變做七十個小行者;又將金箍棒吹口仙氣,叫“變!”即變做七十個雙角叉兒棒。每一個小行者,與他一根。他自傢使一根,站在外邊,將叉兒攪那絲繩,一齊著力,打個號子,把那絲繩都攪斷,各攪瞭有十餘斤。裡面拖出七個蜘蛛,足有巴鬥大的身軀。一個個攢著手腳,索著頭,隻叫:“饒命!饒命!”此時七十個小行者,按住七個蜘蛛,那裡肯放。行者道:“且不要打他,隻教還我師父、師弟來。”那怪厲聲高叫道:“師兄,還他唐僧,救我命也!”那道士從裡邊跑出道:“妹妹,我要吃唐僧哩,救不得你瞭。”行者聞言,大怒道:“你既不還我師父,且看你妹妹的樣子!”好大聖,把叉兒棒幌一幌,復瞭一根鐵棒,雙手舉起,把七個蜘蛛精,盡情打爛,卻似七個肉佈袋兒,膿血淋淋。卻又將尾巴搖瞭兩搖,收瞭毫毛,單身輪棒,趕入裡邊來打道士。

那道士見他打死瞭師妹,心甚不忍,即發狠舉劍來迎。這一場各懷忿怒,一個個大展神通。這一場好殺:

妖精輪寶劍,大聖舉金箍。都為唐朝三藏,先教七女嗚呼。如今大展經綸手,施威弄法逞金吾。大聖神光壯,妖仙膽氣粗。渾身解數如花錦,雙手騰那似轆轤。乒乓劍棒響,慘淡野雲浮。言語,使機謀,一來一往如畫圖。殺得風響沙飛狼虎怕,天昏地暗鬥星無。那道士與大聖戰經五六十合,漸覺手軟;一時間松瞭筋節,便解開衣帶,忽辣的響一聲,脫瞭皂袍。行者笑道:“我兒子!打不過人,就脫剝瞭也是不能夠的!”原來這道士剝瞭衣裳,把手一齊抬起,隻見那兩脅下有一千隻眼,眼中迸放金光,十分利害:

森森黃霧,艷艷金光:森森黃霧,兩邊脅下似噴雲;艷艷金光,千隻眼中如放火。左右卻如金桶,東西猶似銅鐘。此乃妖仙施法力,道士顯神通:幌眼迷天遮日月,罩人爆燥氣朦朧;把個齊天孫大聖,困在金光黃霧中。行者慌瞭手腳,隻在那金光影裡亂轉,向前不能舉步,退後不能動腳,卻便似在個桶裡轉的一般。無奈又爆燥不過,他急瞭,往上著實一跳,卻撞破金光,撲的跌瞭一個倒栽蔥;覺道撞的頭疼,急伸手摸摸,把頂梁皮都撞軟瞭。自傢心焦道:“晦氣,晦氣!這顆頭今日也不濟瞭!常時刀砍斧剁,莫能傷損,卻怎麼被這金光撞軟瞭皮肉?久以後定要貢膿。縱然好瞭,也是個破傷風。”一會傢爆燥難禁。卻又自傢計較道:“前去不得,後退不得,左行不得,右行不得,往上又撞不得,卻怎麼好?往下走他娘罷!”

好大聖,念個咒語,搖身一變,變做個穿山甲,又名鯪鯉鱗。真個是:

四隻鐵爪,鉆山碎石如撾粉;滿身鱗甲,破嶺穿巖似切蔥。兩眼光明,好便似雙星幌亮;一嘴尖利,勝強如鋼鉆金錐。藥中有性穿山甲,俗語呼為鯪鯉鱗。你看他硬著頭,往地下一鉆,就鉆瞭有二十餘裡,方才出頭。原來那金光隻罩得十餘裡。出來現瞭本相,力軟筋麻,渾身疼痛,止不住眼中流淚。忽失聲叫道:“師父啊!當年秉教出山中,共往西來苦用工。大海洪波無恐懼,陽溝之內卻遭風!”

美猴王正當悲切,忽聽得山背後有人啼哭,即欠身揩瞭眼淚,回頭觀看。但見一個婦人,身穿重孝,左手托一盞涼漿水飯,右手執幾張燒紙黃錢,從那廂一步一聲,哭著走來。行者點頭嗟嘆道:“正是‘流淚眼逢流淚眼,斷腸人遇斷腸人!’這一個婦人,不知所哭何事,待我問他一問。”

那婦人不一時走上路來,迎著行者。行者躬身問道:“女菩薩,你哭的是甚人?”婦人噙淚道:“我丈夫因與黃花觀觀主買竹竿爭講,被他將毒藥茶藥死,我將這陌紙錢燒化,以報夫婦之情。”行者聽言,眼中淚下。那婦女見瞭作怒道:“你甚無知!我為丈夫煩惱生悲,你怎麼淚眼愁眉,欺心戲我?”

行者躬身道:“女菩薩息怒。我本是東土大唐欽差禦弟唐三藏大徒弟孫悟空行者。因往西天,行過黃花觀歇馬。那觀中道士,不知是個甚麼妖精,他與七個蜘蛛精,結為兄妹。蜘蛛精在盤絲洞要害我師父,是我與師弟八戒、沙僧,救解得脫。那蜘蛛精走到他這裡,背瞭是非,說我等有欺騙之意。道士將毒藥茶藥倒我師父、師弟共三人,連馬四口,陷在他觀裡。惟我不曾吃他茶,將茶鐘摜碎,他就與我相打。正嚷時,那七個蜘蛛精跑出來吐放絲繩,將我捆住,是我使法力走脫。問及土地,說他本相,我卻又使分身法攪絕絲繩,拖出妖來,一頓棒打死。這道士即與他報仇,舉寶劍與我相鬥。鬥經六十回合,他敗瞭陣,隨脫瞭衣裳,兩脅下放出千隻眼,有萬道金光,把我罩定。所以進退兩難,才變做一個鯪鯉鱗,從地下鉆出來。正自悲切,忽聽得你哭,故此相問。因見你為丈夫,有此紙錢報答,我師父喪身,更無一物相酬,所以自怨生悲。豈敢相戲!”

那婦女放下水飯、紙錢,對行者陪禮道:“莫怪,莫怪,我不知你是被難者。才據你說將起來,你不認得那道士。他本是個百眼魔君,又喚做多目怪。你既然有此變化,脫得金光,戰得許久,必定有大神通,卻隻是還近不得那廝。我教你去請一位聖賢,他能破得金光,降得道士。”行者聞言,連忙唱喏道:“女菩薩知此來歷,煩為指教指教。果是那位聖賢,我去請求,救我師父之難,就報你丈夫之仇。”婦人道:“我就說出來,你去請他,降瞭道士,隻可報仇而已,恐不能救你師父。”行者道:“怎不能救?”婦人道:“那廝毒藥最狠,藥倒人,三日之間,骨髓俱爛。你此往回恐遲瞭,故不能救。”行者道:“我會走路,憑他多遠,千裡隻消半日。”女子道:“你既會走路,聽我說:此處到那裡有千裡之遙。那廂有一座山,名喚紫雲山。山中有個千花洞。洞裡有位聖賢,喚做毗藍婆。他能降得此怪。”行者道:“那山坐落何方?卻從何方去?”女子用手指定道:“那直南上便是。”行者回頭看時,那女子早不見瞭。

行者慌忙禮拜道:“是那位菩薩?我弟子鉆昏瞭,不能相識,千乞留名,好謝!”隻見那半空中叫道:“大聖,是我。”行者急抬頭看處,原是黎山老姆。趕至空中謝道:“老姆從何來指教我也?”老姆道:“我才自龍華會上回來,見你師父有難,假做孝婦,借夫喪之名,特來相救。你快去請他。但不可說出是我指教,那聖賢有些多怪人。”

行者謝瞭。辭別,把筋鬥雲一縱,隨到紫雲山上。按定雲頭,就見那千花洞。那洞外:

青松遮勝境,翠柏繞仙居。綠柳盈山道,奇花滿澗渠。香蘭圍石屋,芳草映巖。流水連溪碧,雲封古樹虛。野禽聲聒聒,幽鹿步徐徐。修竹枝枝秀,紅梅葉葉舒。寒鴉棲古樹,春鳥噪高樗。夏麥盈田廣,秋禾遍地餘。四時無葉落,八節有花如。每生瑞靄連霄漢,常放祥雲接太虛。這大聖喜喜歡歡走將進去,一程一節,看不盡無邊的景致。直入裡面,更沒個人兒,見靜靜悄悄的,雞犬之聲也無。心中暗道:“這聖賢想是不在傢瞭。”又進數裡看時,見一個女道姑坐在榻上。你看他怎生模樣:

頭戴五花納錦帽,身穿一領織金袍。腳踏雲尖鳳頭履,腰系攢絲雙穗絳。面似秋容霜後老,聲如春燕社前嬌。腹中久諳三乘法,心上常修四諦饒。悟出空空真正果,煉成瞭瞭自逍遙。正是千花洞裡佛,毗藍菩薩姓名高。

行者止不住腳,近前叫道:“毗藍婆菩薩,問訊瞭。”那菩薩即下榻,合掌回禮道:“大聖,失迎瞭。你從那裡來的?”行者道:“你怎麼就認得我是大聖?”毗藍婆道:“你當年大鬧天宮時,普地裡傳瞭你的形象,誰人不知,那個不識?”行者道:“正是‘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裡’。像我如今皈正佛門,你就不曉的瞭!”毗藍道:“幾時皈正?恭喜,恭喜!”行者道:“近能脫命,保師父唐僧上西天取經,師父遇黃花觀道士,將毒藥茶藥倒。我與那廝賭鬥,他就放金光罩住我,是我使神通走脫瞭。聞菩薩能滅他的金光,特來拜請。”菩薩道:“是誰與你說的?我自赴瞭盂蘭會,到今三百餘年,不曾出門。我隱姓埋名,更無一人知得,你卻怎麼得知?”行者道:“我是個地裡鬼,不管那裡,自傢都會訪著。”毗藍道:“也罷,也罷。我本當不去,奈蒙大聖下臨,不可滅瞭求經之善,我和你去來。”

行者稱謝瞭。道:“我忒無知,擅自催促,但不知曾帶甚麼兵器。”菩薩道:“我有個繡花針兒,能破那廝。”行者忍不住道:“老姆誤瞭我,早知是繡花針,不須勞你,就問老孫要一擔也是有的。”毗藍道:“你那繡花針,無非是鋼鐵金針,用不得。我這寶貝,非鋼,非鐵,非金,乃我小兒日眼裡煉成的。”行者道:“令郎是誰?”毗藍道:“小兒乃昴日星官。”行者驚駭不已。早望見金光艷艷,即回向毗藍道:“金光處便是黃花觀也。”

毗藍隨於衣領裡取出一個繡花針,似眉毛粗細,有五六分長短,拈在手,望空拋去。少時間,響一聲,破瞭金光。行者喜道:“菩薩,妙哉,妙哉!尋針,尋針!”毗藍托在手掌內道:“這不是?”行者卻同按下雲頭,走入觀裡,隻見那道士合瞭眼,不能舉步。行者罵道:“你這潑怪裝瞎子哩!”耳朵裡取出棒來就打。毗藍扯住道:“大聖莫打。且看你師父去。”

行者徑至後面客位裡看時,他三人都睡在地上吐痰吐沫哩。行者垂淚道:“卻怎麼好!卻怎麼好!”毗藍道:“大聖休悲。也是我今日出門一場,索性積個陰德,我這裡有解毒丹,送你三丸。”行者轉身拜求。那菩薩袖中取出一個破紙包兒,內將三粒紅丸子遞與行者,教放入口裡。行者把藥扳開他們牙關,每人瞭一丸。須臾,藥味入腹,便就一齊嘔噦,遂吐出毒味,得瞭性命。那八戒先爬起道:“悶殺我也!”三藏、沙僧俱醒瞭道:“好暈也!”行者道:“你們那茶裡中瞭毒瞭。虧這毗藍菩薩搭救,快都來拜謝。”三藏欠身整衣謝瞭。

八戒道:“師兄,那道士在那裡?等我問他一問,為何這般害我。”行者把蜘蛛精上項事,說瞭一遍。八戒發狠道:“這廝既與蜘蛛為姊妹,定是妖精!”行者指道:“他在那殿外立定裝瞎子哩。”八戒拿鈀就築,又被毗藍止住道:“天蓬息怒。大聖知我洞裡無人,待我收他去看守門戶也。”行者道:“感蒙大德,豈不奉承!但隻是教他現本象,我們看看。”毗藍道:“容易。”即上前用手一指,那道士撲的倒在塵埃,現瞭原身,乃是一條七尺長短的大蜈蚣精。毗藍使小指頭挑起,駕祥雲,徑轉千花洞去。八戒打仰道:“這媽媽兒卻也利害,怎麼就降這般惡物?”行者笑道:“我問他有甚兵器破他金光,他道有個繡花針兒,是他兒子在日眼裡煉的。及問他令郎是誰,他道是昴日星官。我想昴日星是隻公雞,這老媽媽子必定是個母雞。雞最能降蜈蚣,所以能收伏也。”

三藏聞言,頂禮不盡。教:“徒弟們,收拾去罷。”那沙僧即在裡面尋瞭些米糧,安排瞭些齋,俱飽餐一頓。牽馬挑擔,請師父出門。行者從他廚中放瞭一把火,把一座觀霎時燒得煨燼,卻拽步長行。正是:唐僧得命感毗藍,瞭性消除多目怪。

畢竟向前去還有甚麼事體,且聽下回分解。

《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