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駐京外國公使接到領事的稟帖,一想這事一定要爭的,便先送瞭一個照會到總理衙門,叫這些總理各國事務大人們照辦。列位看官是知道的:中國的大臣,都是熬資格出來的。等到頂子紅瞭,官升足瞭,胡子也白瞭,耳朵也聾瞭,火性也消滅瞭。還要起五更上朝,等到退朝下來,一天已過瞭半天,他的精神更磨的一點沒有瞭。所以人人隻存著一個省事的心:能夠少一樁事,他就可多休息一回。倘在他精神委頓之後,就是要他多說一句話也是難的。而且人人又都存瞭一個心,事情弄好弄壞,都與我毫不相幹,隻求不在我手裡弄壞的,我就可以告天罪瞭。
人人都存著這個念頭,所以接到公使的照會,司員看瞭看,曉得是一件交涉重案,壓不來的,馬上拿瞭文書呈堂。無奈張大人看瞭搖搖頭,王大人看瞭不則聲,李大人看瞭不贊一辭,趙大人看瞭仍舊交還司員。司員請示:“怎麼回復他?”諸位大人說:“請王爺的示。”第二天會見瞭王爺,談到此事。王爺問:“諸位是什麼意思?還是答應他,還是不答應他?怎麼回復他才好?”諸位大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句話也沒有。王爺等瞭半天,見各位大人沒有一句說話,又問下來道:“到底諸公有些什麼高見?說出來大傢亦可以商量商量。”張、王、李、趙四位大人被王爺這一逼,不能不說話瞭。張大人先開口道:“還是王爺有什麼高見。一定不會差的。”王大人更報著自己的名字,說道:“某人識見有限,還是王爺歷練的多,王爺吩咐該怎麼辦,就怎麼辦罷。”李大人道:“他二位說的話一些不錯。”趙大人資格最淺,就是肚皮裡有主意,也不敢多說話的,隻隨著大眾說,應瞭一聲“是”。王爺見談瞭半天仍談不出一毫道理來,於是摸出表來一看。張大人說本衙門有事,王大人說還要拜客,李、趙二位大人亦都要應酬,一齊說瞭聲“明天再議”。送過王爺,各人登車而去。
過瞭兩天,公使館裡沒有來討回信,王爺同他四位亦就沒有再提此事。等到第三天,公使因為他們沒有回復,又照會過來問信。他們還是不得主意。王爺同他們議瞭半天,無非“是是是”,“者者者”,鬧瞭些過節兒,一點正經主意都沒有。這天又是空過去,亦沒有照復公使。等到第五天,公使生瞭氣,說:“給你們照會,你們不理1於是寫瞭一封信來,訂期明日三點鐘親自前來拜會,以便面商一切。諸位王爺、大人們,隻得答應他,回他:“明天恭侯。”同外國人打交道是不可誤時候的。說是三點鐘來見,兩點半鐘各位王爺、大人都已到齊,一齊穿瞭補褂朝珠,在一間西式會客堂上等候。剛剛三點,公使到瞭。從王爺起,一個個同他拉手致敬,分賓坐下,照例奉過西式茶點。王爺先搭訕著同他攀談道:“我們多天不見瞭。”分使還沒有答腔,張大人忙接瞭一句道:“這一別可有一個多月瞭。”王大人道:“還是上個月會的。”李大人道:“多時不見,我們記掛貴公使的很。”趙大人道:“我們總得常常敘敘才好。”公使是懂得中國話的,他們五位都說客氣話,少不得也謙遜瞭一句。王爺又道:“今天天氣好埃”張大人道:“沒有下雨。”王大人道:“難得貴公使過來,天緣總算湊巧得的。”李大人道:“幸虧是好天。下起雨來,這京城地面可是有些不方便。”趙大人道:“我曉得貴公使館裡很有些精於天文的人,不是好天,貴公使亦不出來。”公使又問道:“前天有兩件照會過來,貴親王、貴大臣想都已見過的瞭,為什麼沒有回復?”王爺道:“就是湖南的事嗎?”張大人亦說瞭一聲:“湖南的事?”公使問:“怎麼辦法?”王爺咳嗽瞭聲,四位大人亦都咳嗽瞭一聲。公使又問:“怎麼樣?”王爺道“等我們查查看。”四位大人亦都說:“須得查明白瞭,再回復貴公使。”公使問:“幾天方能查清?”王爺道:“行文到湖南,再等他聲復到京,總得兩個月。”四位大人齊說:“總得兩個月。”公使道:“敝國早替貴國查明白瞭,實在巡撫過於軟弱。一班紳衿架弄著百姓,幾乎鬧出‘拳匪’那乍的事來。我們彼此要好,所以特地關照一聲。貴親王、貴大臣似可無須再去查得,就請照辦罷。”王爺又咳嗽瞭一聲,各位大人亦都咳嗽瞭一聲,但是也有吐痰的,也有不吐痰的。呆瞭半天,公使又追著問信。王爺說:“我們須得商量起來看。”四位大人齊說:“總得商量起來看。”公使聽瞭,微微一笑。幸虧這位公使性氣和平,也是曉得中國官場的習氣是捱一天算一天,等到實在捱不過去,也隻好隨著他辦。所以當時聽瞭這班王爺、大人們的說話,也不過於迫脅他們,但道:“要等行文去查,那是等候不及。現在電報又不是不通,諸公馬上打個電報去,兩三天裡頭,還怕沒有回電嗎?”一句話把他們提醒瞭,一齊都說:“準其打電報地去問明白瞭,就給貴公使回音罷。”公使臨走又說瞭一句:“三日之後,來聽回音。”
等到送過公使,王爺說道:“這件事情,還是依他,還是不依他?倘若不依他,總得想個法子對付他才好。”四位大人當中,要算張大人資格最老,經手辦的事亦頂多,忙出來攔住道:“王爺不曉得,我們同外國人打交道也不止一次瞭,從來沒有駁過他的事情。那是萬萬拗不得的,隻有順著他辦。”說完,又回頭對王、李、趙三位大人道:“我們辦交涉事辦老瞭,這一點點決竅還不懂得。”王爺被他駁得無話可說,歇瞭半天,搭訕著說道:“這件事情,你們到底查明白瞭沒有?”張大人道:“用不著。等到他們外國人來,他們說怎麼辦就怎麼辦,還要王爺操這個心嗎。”其實公使來鬧瞭半天,為瞭什麼事,他們亦隻曉得一個大略,是湖南出瞭一件人命交涉案件,公使不答應,說巡撫軟弱,挾制政府裡換人。究竟案中的詳情,他們還是糊裡糊塗一個個吃瞭“補心丹”,一齊把心補住,決不肯為瞭此事再操心的。當下又談瞭一回,無非是商量把現在這位湖南巡撫調任別處,揀一個有機變的調做湖南巡撫。又是張大人出主意道:“我們調去的人,怕他們外國人不願意,何如等他後天來討回信時,探探他的口氣?他說那個好,就派那一個去,省得將來同他們不對,又來同我們倒蛋。”王爺點頭稱“是”。大眾亦就別去。
且說總理各國事務王大臣聽瞭外國公使的說話,心上雖不甘願遷就他,卻也不違拗他。等到第三天公使又來討回信的時候,見瞭面拿他恭維瞭一泡。先時一個個手裡都捏著一把汗。後來提到正事,王爺頭一答應他:“準定把湖南巡撫換人。但是放那一個去,一時還斟酌不出這麼一個對勁的。最好是同貴國人說得來的,以後辦起交涉來,彼此有個商量,不至於再像這回事,弄得不討好。”公使道:“是啊,現署山東巡撫的賴養仁賴撫臺這人就很好。前任黃撫臺很同我們敝國人作對。自從姓賴的接瞭手,我們的鐵路已經放長瞭好幾百裡,還肯把濰縣城外一塊地方借給我們做操常貴親王、貴大臣是曉得的,敝國在貴省地方造瞭鐵路,不見得中國人不坐;載貨搭客,原是彼此有益的事情。就是借地做操場,後來亦總要還的。不曉得前任黃某人為什麼商量不通。賴撫臺是開通極瞭,所以我們各國都歡喜他。以後貴政府都要用這種人,國傢才會興旺。現在據我們意思:貴親王、貴大臣就奏明貴國皇上,竟把賴某人補授湖南巡撫,再揀一個同賴某人一樣的人做山東巡撫。如此方見我們兩國邦交更加親熱。諸公以為如何?”
王爺聽瞭,望望四位大人,四位大人,亦望望王爺,彼此不則一聲,還是王爺熬不過,就近同張大人說:“既然他們說賴某人好,我們就給他一個對調罷?”張大人搖搖頭道:“使不得!使不得!賴某人一準升湖南巡撫,山東一席還要斟酌。這個是他們不歡喜的,調瞭過去亦不討好。還是陜西竇某人,從前做津海道的時候,很應酬他們外國人。凡是才進口的新鮮果子,以及時鮮吃物等類,他除掉送我們幾個人之外,各國公使館裡他都要送一分去。你說他想的周到不周到!如果把這種人調到山東去,他們一定喜歡的。”王爺道:“既然如此,我們就答應他就是瞭。”張大人道:“倒也不在乎一定先要說給他們。隻要不駁他的話,他就曉得我們已經許他的瞭。王爺不曉得:老辦交涉的,本有這‘默許’的一個訣竅,凡事我們等他做,不則聲,他們就曉得我們已經允許瞭他瞭。”王爺點頭稱“是”。
他二人談瞭半天,公使等得不耐煩,又問:“怎麼樣?”他們幾個人隻是守著默許的秘訣,無論如何也不做聲。公使急得發跳,還是王爺熬不住,同他說瞭聲“回來就有明文”。公使聽瞭這句也就明白,不再往下追問瞭。又說瞭幾句別的閑話,分手辭去。次日果然一連下瞭兩條上諭:湖南、山東兩省巡撫,一齊換人。先前的那位湖南巡撫,亦並沒有拿他調補陜西,落空下來,這也是張大人的調度,說他是得罪過外國人的人,一時不好叫他有事情,總得冷冷場,等人傢平平氣,方好位置他。閑話休題。
且說新任山東巡撫竇撫臺,名喚竇世豪,原是佐貳出身。生平最講究的是應酬。做佐雜的時候,有一次跟著一位候補知縣一同到外州縣出差。候補知縣坐的是轎子,他不肯化錢,在路上或是叫部小車子,或是跟著轎子一路的跑。有些不知道的,還當是跟的差官、底下人之類,並沒人曉得他是太爺。亦是他運氣湊合:這年正在省裡候補,空閑著沒有事,齊巧本省巡撫有位老太爺最愛著象棋,就有人把他保薦進去,同老太爺一連下瞭十盤,就一連和瞭十盤。據竇世豪私下對人傢說:“若照老太爺手段,贏他一百盤都容易;但是恐怕老太爺面子上過不去,所以同他和瞭十盤。”此時老太爺也明曉得竇世豪是個好手,但是自己生性好勝,不贏他一盤總不肯歇手。幸虧竇世豪乖覺,摸著老太爺脾氣,故意讓他幾步,等老太爺贏瞭一盤,光瞭光面子,果然老太爺大喜,連說:“我今天雖然贏瞭竇某人棋子,然而他的手段是好的。……隻有他還可以同我交交手,若是別人休想。”
竇世豪聽老太爺獎勵他,甚喜。此時老太爺離不瞭他,先叫兒子委瞭他幾個掛名差使,拿幹薪水。後來碰著機會,開保舉,又把他保舉過班;連進京引見的盤費,都是老太爺叫兒子替他想的法子,無非是委派一個解餉等差,無庸細述。等到引見出來,走瞭老太爺門路,署過兩趟好缺,又著實弄到幾文。又一齊孝敬瞭上司。於是升過府班,過道班,保送海關道,放津海關道,一齊都是應酬來的。津海關做瞭兩年,隻因有人謀他的這個缺,上頭也曉得他發瞭財瞭,就拿他升臬司,接著升藩司,如今升山東巡撫。他自從佐貳起傢,一直做到封疆大吏,前後不到十年工夫。
他辦交涉的手段,還是做候補道的時候就練好的。等到做瞭津海關道,自然交涉等事情更多瞭。他練就的一套功夫是什麼?就是上文張大軍機所說的“默許”的一個秘訣。凡是洋人來講一件事情,如果是遵條約的,固然無甚說得;倘若不遵條約的,面子上一樣同人傢爭爭,到後來洋人生氣,或者拿出強項手段來辦事,他亦聽那洋人去幹,決不過問。後來洋人摸著瞭他的脾氣,凡百事情總要同他言語一聲,他允也罷,不允也罷,洋人自己去幹他自己的。他有時碰瞭上頭的釘子,下來問那洋人,洋人道:“你早已默許我過瞭。你不許我做,我能做嗎?如今事已做成瞭,你再要我反悔,可是不能。倘若一定要反悔也可以,你賠我若幹錢,我就歇手。你為什麼不早點攔住我?如今我已經化瞭本錢,忽然攔住我,我不做,耽誤我的賣買,壞我的名氣,還得賠我若幹錢,方能過去。否則不能同你幹休1他聽瞭外國人的說話,仍舊無言可答。後來外國人又來問他討銀子,要賠款。倘或彼此說開瞭,也就不要瞭;有些說不開的。外國人問他要賠款,他還當真的給他。如此者三四次。上頭見他賠銀子是真的,以後的事曉得他為難,隻要外國人沒有話說,也不來責備他瞭。
且說他如今升瞭巡撫,自然是過瞭幾年,閱歷愈深。又加以外國人在他手裡究竟占過便宜,不肯忘記瞭他,一聽他來,個個歡喜。到任之後,這一個來找,那一個來找。凡是來找他的外國人,他沒有一個不請見,又沒有一個不回拜。一天到晚,隻有同外國人來往還來不及,那有工夫還能顧及地方公上事呢。因此便有人上條陳說:“大帥萬金之體,為國自愛,倘照這樣忙法子,就是天天喝參湯,精神也來不及,總得找個人能夠替代替代才好。”
竇世豪道:“外國人事情,他們一樣不懂,誰能替我?除非現在有這樣一個人懂得外國人的脾氣,有什麼事情他替我代辦瞭,不要我操心,還要外國人不生氣,如此,我才放心得下。你們可有這們一個人?”大傢保舉不出人,也就不往下說瞭。後來這個風聲傳到外國人的耳朵裡,便借此因頭硬來薦人;又引證海外那一個國從前沒有興旺的時候,亦是借用別國有本事的人做客卿,然後他的國度就此興旺瞭。這也不過借他做個向導的意思。
竇世豪聽瞭這個說話,心想:“這個法子倒不錯。用外國人去對付外國人,外國人同外國人有些事情,總容易商量行通,不消我費心。而且以後永無難辦的交涉。我倒可以借此卸去這付重擔,省得外國人時刻來找我,也免後裡頭嫌我辦得不好。橫豎有人當瞭風去,好歹不與我相幹。”存瞭這個主意,馬上答應,就托外國人介紹,請瞭一位向導官。據他們外國人說:“此人在他們學堂裡學的是政治、法律,都得過高等文憑的。”竇世豪道:“我這一番的公事,十府、二直隸州、一百單八州、縣,所有的公事都要我一個人過目,我那兒來的及。有瞭這個幫手,我也可以歇歇瞭。”過瞭兩天,介紹的人先把合同底子送過來請竇世豪過目,滿紙洋文,寫的花花綠綠的。竇世豪不認得,發到洋務局叫翻譯去翻譯好。又由洋務總辦斟酌添瞭兩條,餘外無其改動。每月是六百兩薪水,先訂一年合同。竇世豪看瞭無話,就叫照辦。那洋人本是住在中國的,自然一請就到。等合同簽字之後,竇撫臺便約他到衙門裡同住,以便遇事可以就近相商。那洋人本無傢眷,原是無可無不可的,搬瞭進來。因為他姓喀,撫臺稱他喀先生,合衙門都稱他喀師爺,官場來往,還稱他為喀老爺、喀大人,有些不曉得他的姓,都尊之為“洋大人。”
閑話休敘。單說他才接事的頭一天,竇世豪為瞭長清縣稟到一件命案,師爺擬的批不算數,一定要叫翻譯去同喀先生說過,請喀先生擬批。誰知講瞭半天,一個案由還沒有明白。大傢都說:“喀先生學的是外國刑名,中國的刑名他沒有講究過,就是擬瞭出來,到部裡亦要駁的,還是請我們自己老夫子擬罷。”竇世豪無奈,隻得拿回來交給自己老夫子去辦。又過瞭幾天,上頭有廷寄下來,叫他練兵,辦警察,開學堂。他得瞭這個題目,便道:“這幾件都是新政事宜,可要請教這位大政治傢瞭,”即忙把喀先生請瞭來,同他逐一細講,要他代擬章程。喀先生道:“這幾件在我們敝國都是專門的學問。即以練兵而論:陸軍有陸軍學堂,水師有水師學堂。就以學堂而論:也有初級,有高級。我不是那學堂裡出身,不好亂說。”
竇世豪至此方才有點反悔之意,皺瞭皺眉頭,說道:“人命案件請教你,你說中國刑名你不懂。今兒這些事情,原是上頭照著你們法子辦的,怎麼你亦不懂?這樣不懂,那樣不懂,到底你曉得些什麼呢?”喀先生道:“你們中國的法律本是腐敗不堪的。現今雖然說改,亦還沒有改好。要我拿瞭你們的法委去辦事,我可不能。我要用我們敝國的法律,大帥你又怕部裡要駁。今兒你大帥所說的幾件事,在我敝國都是專門學問。如果你大帥一準辦這幾樁事,要我薦人,我都有人。至於問我曉得些什麼,將來倘如有瞭同敝國交涉的事情,不消你大帥費心,我都可以辦得好好的。”竇世豪聽瞭無話。所有新政仍舊委瞭本省司、道分頭趕辦,也不再去請教喀先生瞭。喀先生也樂得拿薪水,吃飯睡覺,清閑無事。不知不覺,已過瞭半年下來。
一天他有一位外國同鄉,帶瞭傢小,初次到中華來,先到山東遊歷。因為叫人挑行李,價錢沒有說明白,挑夫欺他也有的,全把那個外國人的行李吃住不放。約摸有二裡多路,定要他五百大錢一擔。那個外國人恨傷瞭,曉得喀先生在撫臺衙門這裡,便來找他,將情由細說一遍,又說挑夫一共三個。喀先生心上想:“在此住瞭半年,一無事辦,自己亦慚愧得很,如今借此題目,倒可做篇文章瞭。”便去找竇世豪,氣憤憤的說:“挑夫吃住他同鄉的行李,直與搶奪無異。貴國這條律例我是知道的,應請大帥將挑夫三名一概按例梟示,方合正辦。”
竇世豪起初聽瞭,還以為挑夫果然可惡,如其搶奪洋人行李,一定要重辦的。立刻傳瞭首縣來,告訴他這事,叫他辦人。首縣去不多時,回來稟稱:“人已拿到,並且問過一堂。此事原系挑夫同洋人講明五百大錢。因此洋人不肯付錢,挑夫一定吃住瞭討,說:‘五百一擔本是講明白的,少一個我可不能。’洋人氣急瞭,就拿棍子打人。現在有個挑夫頭都打破瞭,卑職驗得屬實。因此三個挑夫起瞭哄,說錢亦不要瞭,仍把東西挑回去,等洋人另外找人去挑,他們總算沒有做這筆賣買。後來還是房東出來打圓場,每擔給他三百大錢,行李亦早已變代瞭。據卑職看,這件事情早已完結的瞭,那個洋人又來叫大帥操心,亦未免太多事瞭。”
首縣一番話說得甚為圓轉,竇撫臺一聽不錯,說:“挑夫亂要錢,誠屬可惡;你既打瞭他,又沒有照著原講的價錢給他,如今反說挑夫動搶,一定要我拿他們正法,這也太過分瞭1便請瞭喀先生來,把情節同他講明,叫他回復那洋人,不要管這事。誰知喀先生不聽則已,聽瞭之時,竟其拍桌子,捶板凳,朝著竇撫臺大鬧起來,說:“我自從接事以來,不按照你們中國的法律辦事,嫌我不好;如今按照你們中國的法律辦事,亦是不好!明明是瞧我不起,所以不聽我的話!既然不聽我的話,還要我做什麼呢1當下那洋人又著實責備竇撫臺,說他違背合同:“既然請瞭我來,一點事權也不給我,被別國人看著,還當是我怎樣無能。這明明是壞我的名譽,以後還有誰請我呢!現在你把一年的薪水一齊找出來給我還不算,還要賠我名譽銀子若幹。如果不賠我,同你到北京公使那裡講理去。”說完,就要拖瞭竇撫臺出去。竇撫臺問他:“那裡去?”他說:“北京去。”竇撫臺說:就是要北京去,我自有職守的人,不奉旨是不能擅離的。你要去,你一個人先去罷。這是你自己要去,不是我辭你的,不能問我要薪水。”
那洋人一聽竇撫臺如此的回絕他,越發想要蠻做。幸虧其時首縣還沒走,立刻過來打圓場,一面同洋人說:“有話總好商量,我們回來再說。他是一省之主,你把他鬧翻瞭,你在這裡是孤立無助的,吃瞭眼前虧,不要後悔1洋人聽瞭這兩句話,一想不錯,方才閉瞭嘴不響。首縣又過來求大帥息怒:“大帥是朝廷樁石,他算什麼東西!倘或大帥氣壞瞭,那還瞭得1竇撫臺亦隻好收蓬,就吩咐把此事交給洋務局去辦。首縣答應下去,稟明洋務局老總,就同著洋務局老總找到洋人,說來說去,言明認賠一年薪水,以後各事概不要他過問。洋人隻要銀子到手,自然無甚說得。
竇撫臺自從上瞭這們一個當,自己也深自懊悔,倚靠洋人的心也就淡瞭許多瞭。後首有人傳說出來:這事一來是竇世豪自己懊悔,深曉得上瞭外國人的當;一來是他親傢沈中堂從京裡寫信出來通知他,信上說:“現在京裡很有人說親傢的閑話,說親傢請瞭一位洋人做老夫子,大權旁落,自己一點事不問。這事很失國體,勸親傢趕快把那位洋人辭掉,免得旁人說話。至戚相關,所以預行關照。”竇世豪得瞭這封信,所以毅然決然,借點原由同洋人反對,彼皮分手,以免旁人議論,以保自己功名。
話休絮煩。且說他這位親傢沈中堂,現官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又兼掌院大學士。雖然不在軍機處有什麼權柄,然而屢掌文衡①,門生可是不少。他的為人本來是極守舊的,無奈後來朝廷銳意維新,他雖不敢公然抵抗,然而言談之間,總不免有點牢騷。有天,有兩位督、撫,又有幾個禦史,連上幾個折秦,請減科舉中額,專重學堂。老頭子見瞭,心上老大不高興,嘴裡說道:“不要說別人,就是他們幾位,從前那一個不是由科舉出身,如今已得意瞭,倒會出主意,斷送別人的出路,真正豈有此理1後來打聽著上折子的幾位禦史,內中有一個姓金的,一個姓王的,都是那年會試他做總裁取的門生,因此越發氣的瞭不得!無奈朝廷已經準瞭他們的折奏,面子上不好說什麼,隻吩咐門上人:“以後王某人同金某人來見,一概擋駕。璧還他們的門生帖子,不要收。”門上人答應著。後來王、金二人來瞭,果然被門上人擋住瞭。兩人隻得托人疏通。無奈他老人傢倔性發作,決意不收。兩人無可如何,隻索罷休。又過瞭些時,又有那省督、撫奏請朝廷優待出洋遊學畢業回來的學生。他老人傢得瞭這個信,越發胡子根根蹺起,說:“這些學生,今兒鬧學堂,明兒鬧學堂,一齊都是無法無天的,怎麼好叫朝廷重用他們!這種人做瞭官還得得1當下正要把他那些得意門生,凡是與自己宗旨相同的,挑選幾十位,約會在一處,請他們吃飯,商量挽回的法子。單子還沒有發出,又傳到一個消息。說要把天下閹觀寺院,一齊改作學堂。他老人傢一聽這話,更氣得兩手冰冷,連連說道:“如今越鬧越好瞭-…再鬧下去,不曉得還鬧出些什麼花樣來!我亦沒有這種氣力同他們去爭,隻有禱告菩薩給他們點活報應就是瞭。”這一夜,直把他氣的不曾合眼,第二天就請病假在傢裡靜養。
①文衡:以文章試士的取舍權衡,也即主考官。
他是掌院,又是尚書,自然有些門生屬吏,川流不息的前來瞧他。大眾一齊曉得老師犯的病是醫藥不能治的,便有一個門生告奮勇,說:“門生拚著官不要,拚著性命不要,學那從前吳都老爹的“屍諫”①,明天一定要上折子爭回來,倘若上頭不批準,門生真果死給眾人看,總替老師出這一口氣1沈中堂一看這告奮勇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侍讀學士旗人紳靈,號叫紳筱庵的便是。還是三科前那年殿試,他做閱卷大臣,把紳筱庵這本卷子取在前十本內,第二科留館。旗人升官容易,所以如今已做到侍讀學士瞭。沈中堂看清是他,忙把大拇頭一伸,說:“你老弟倘能把這樁事扳回來,菩薩馬上保佑你升官,將來一定做到愚兄的地位1紳筱庵當時亦就義形於色的辭別老師,言明:“回傢擬好折子,請老師明天候信便瞭。”沈中堂聞言之下,喜雖喜,然而面上還露著一副哀戚之容,說:“筱庵老弟果真要屍諫,雖是件不朽之事,但是他一傢妻兒老小靠托誰叫!我老頭子這們一把年紀,官況又不好,還能照顧他嗎1於是呆瞭一回,等到眾人要去,一定要親自送他們到門外上車。眾門生執定不肯,說:“老師於門生向來是不送的。倘若老師要送,一定是拿我們擯諸門外瞭。”於是走到簷下,大眾站定不肯定。沈中堂道:“我不是送眾位,我是送筱庵老弟的。筱庵果然要學吳侍禦之所為,我們今日就要一別千古瞭,我怎好不送他一送呢1眾人見他如此說法,隻得隨他送諸門外。
①屍諫:春秋衛國大夫史魚將病死,因靈公不用遽伯玉而任彌子瑕,命其子置屍於窗下靈公得知,召伯玉而退子瑕。
如今不說紳學士回去擬折,且言沈中堂送客進來,也不回上房,一直到自己常常念經的一間屋子裡,就在觀音面前,抖抖擻擻的,點瞭一炷香,又爬下碰瞭三個頭。等到碰頭末瞭一個,爬在地下,有好半天沒有站起。口中念念有詞,也不曉得禱告的是些什麼。後首起來之後,又上氣不接下氣的念瞭半遍《金剛經》,實在念不動瞭,隻好次日再補。自此便在傢養病,三天假滿,又續三天。老頭子一心指望紳學士折子上去,定有一道上諭。即使批斥不準或是留中,紳筱庵即說明屍諫,“他的為人平時雖放蕩不羈,然而看他前天那副忠義樣子,決計不是說著玩玩的。但是折子上去準與不準,以及筱庵死與不死,總應該有具確信,何以一連幾天,杳無消息?真令人猜不出是個什麼緣故。眼見得六天假期滿瞭,筱庵那裡還是無動靜。自己又不是怎樣病得利害,請假請得太多瞭,反怕有人說話。”無奈隻得銷假請安。
眾門生屬吏見他老人傢病痊銷假,又一齊趕瞭來稟候。沈中堂見瞭眾位,又獨獨不見紳學士。前天的話是大傢一齊聽見的,沈中堂便問眾人:“這兩天見著筱庵沒有?我等瞭他五天,折子仍舊沒有上去。難道前天說的話是隨口說說的嗎?如果說瞭話不當話,我也不敢認為門生瞭1其時眾人當中,有個同紳筱庵同做日講起居註官,一位“翰讀學”①,姓劉名信明。他聽瞭沈中堂的說話,忙替紳筱庵辯道:“筱庵那天從老師這兒回去,聽說竟為這件事氣傷瞭,在傢裡發肝氣。請瞭許多中國醫生醫不好,後來還是吃瞭洋醫生兩粒丸藥吃好的。第二天睡瞭一天,第三天才起來的。正想辦這件事,湊巧那兩天天熱,不知怎樣又忽然發起痧來。馬上找瞭個剃頭的挑瞭十幾針,幸虧挑的還快,總算保住性命。現在是門生大傢叫他在傢裡養病,不要出來,受瞭暑氣不是玩的。大約明天總到老師這裡來請安。沈中堂道:“原來說來說去,他的性命還是要緊的。他連外國大夫的藥都肯吃,他還肯為瞭這件事死嗎。我如今也斷瞭這個念頭,決計不再望他死瞭。”言罷,恨恨不已。過瞭兩天,紳筱庵曉得老師怪他,但是不好意思見老師的面。後來好容易找瞭許多人疏通好瞭,方才來見。沈中堂總同他淡淡的,不像從前的親熱瞭。
①“日講”句:“日講起居註官,”是翰林中任記載皇帝的言行起居的官員。“翰讀學”:翰林院侍讀學士的簡稱,這侍讀學士兼“日講起居註官”。
原來紳筱庵紳學士,自從那天從沈中堂宅子裡回去,原想一鼓作氣,留個千載不朽的好名兒。一路上在車子裡盤算這個折子應得如何著筆,方能動聽。及至到傢,才跨下車來,忽見自己的管傢迎著請瞭一個安,說:“替老爺叩喜。”紳筱庵忙問:“何事?”管傢道:“廣東學政出缺,外頭都擬定是老爺。小軍機王老爺剛才來過。因見老爺不在傢,叫奴才轉稟老爺。今天王爺還提到老爺的名字,看來這事情倒有十分可靠。”
紳筱庵原想明天學吳可讀屍諫的,乃至聽瞭管傢這番說話,不覺功名心一動,頓時就把那件事忘記瞭。他這一夜賽如熱鍋上螞蟻似的,在一間屋裡踱來踱去,一直沒有住腳,又想寫信去問小軍機王老爺。傢人回稱:“時候已經不早瞭,怕王老爺已經睡瞭覺。”又要寫信去問別位朋友,一時又無可問之人。恐怕人傢本來不曉得,現在送個信給他,反被他鉆瞭去,此事不可不防。因此足足盤算瞭一夜。第二天一早,正想出門探覓消息。上諭已經下來,早放瞭別人。紳筱庵望瞭一個空,一團悶氣,無可發泄,方想到昨兒在老師沈中堂跟前說的話,現在正好借此題目,發泄發泄。正提起筆來做折子,忽然太太叫老媽來請,說是小少爺頭暈發燒,也不知犯瞭什麼癥候。紳筱庵兄弟三房,隻此一個兒子,年方十一歲。讀書很聰明,雖不能過目成誦,然而十一歲的人,居然《五經》已讀完《三經》,現在正讀《左傳》;文章已做到“起講”,先生許他明年就好完篇瞭的。因此紳筱庵夫婦竟拿他當做寶貝一般看待。一旦有瞭病,不但紳筱庵神魂不定,一個太太早靠在少爺身邊,一手拍著,一面淚珠子早已接連不斷的掛在臉上瞭。紳筱庵回到上房,一看這個樣子,一條英氣勃勃的心腸,早為兒女私情所牽制。少不得延醫服藥,竭力替兒子醫治,以安太太的心。這一鬧又鬧瞭兩天。等到兒子病好,恰值沈中堂假期已滿。他此時學吳可讀屍諫的心,早已消歸東洋大海。隻是老師面前無以交代,少不得編造謠言,托人緩頰,把此事搪塞過去。明知老師冷淡他,事到其間,也隻好聽其自然瞭。過瞭些時,他這段故事,外頭都傳開瞭,都說:“老頭子發痰氣,逼著門生尋死。幸虧紳某人有主意,沒有上瞭他的當。”
有天他老人傢在傢裡坐著,直隸總督來拜。見面之後,賣弄他這兩年派出去的學生,學成回來,很有些好學問的:“今兒召見,已蒙上頭應許,準其擇優保送,由禮部請示日期,在保和殿考試一次,分別等第,賞他們進士、翰林,以示鼓勵。將來這閱卷一事,少不得總要老先生費心的。這樣,門生多收兩個在門下,將來能夠替國傢辦點事,大傢都有面子。”沈中堂聽他說完,忙忙搖手道:“別的都可發,隻是保和殿考試一事,兄弟還要力爭。他們這些人都夠到殿試,以後要把我們擺到那兒去呢。就以我們這個翰林院衙門而論,幾千年下來,一直幹幹凈凈的;如今跑進來這些不倫不類的人,不被他們鬧糟瞭嗎1說罷,悶悶不樂。
直隸總督此來,原想預先托個人情的,後見話不投機,隻好搭訕著出去。那知這位直隸總督,上頭聖眷很紅,說什麼是什麼,向來沒有駁回他的。回去之後,果然保送瞭許多學生,請上頭考試錄用。軍機上先得瞭信。就有位軍機大臣,曉得沈中堂有迂倔脾氣的,便拿他開心說:“直隸總督某人送些學生進來,都被我們咨回去瞭。曉得中堂不歡喜這班人,所以特地告訴你一聲,也叫你歡喜歡喜。”沈中堂聽瞭,果然心上很快活,連連說道:“這才是正辦-…就是上頭準瞭他這個,如其派我閱卷,我寧可辭官不做,這個差使決計不當的。”
那位軍機大臣道:“中堂所見極是1彼此別去。誰知到瞭第二天就有上諭,著於某日在保和殿考試出洋畢業學生。沈中堂看瞭,還當是軍機沒有這個權力阻當這件事,也隻有付之一嘆,沒有別的說話,又過瞭兩天,考試過瞭。第二天派他做閱卷大臣。他此時告假已來不及,要說不去,這違旨的罪名又當不起。隻得垂頭喪氣,跟瞭進去。幸虧試卷不多,而且派閱卷大臣也不止他一位,他自己樂得不管事,讓別人去作主。不過大概翻瞭一翻,檢一本沒有違礙字眼的擺在第一,呈進上去。等到引見下來,果然朝廷破格用人:頂高等的都賞瞭翰林;其次用主事、知縣,京官、外官都有。
那些用主事、知縣的不用去說他瞭,但說那幾個賞翰林的,照例要衙門拜老師,認前輩,這些禮節,一點不能少的。沈中堂當的是掌院學士,正管得著他們,少不得前來叩見。那幾位翰林雖然打外洋回來,不曉得中華規矩,然而做此官,行此禮,到瞭此時,說不得也要從眾瞭。於是打聽瞭規矩,封瞭贄見、門包,拿著手本,前來私宅謁見。不提防這位老中堂早就預備此一著,兩天頭裡便齊集瞭甲班出身的那些門生,同他們說道:“從前要進我們這個翰林院,何等煩難!鄉試三場,會試三場;取中之後,還要復試,又是殿試、朝考、留館。諸君都是過來人,那一層門檻可以越得過!如今這些人一點苦沒有吃著,止作得兩篇策論,就要來當翰林,以後無論什麼人也可以當翰林瞭!然而上頭有恩典給他們,我們怎好叫上頭不給他們。就是上頭派愚兄閱卷,愚兄亦怎好不去。不過收到這種門生,愚兄心上總覺不是。現在請瞭諸位來,彼此商量一個抵制的法子,就同他們上海抵制‘美約’①一樣,總要弄得他們不敢進這個衙門才好。諸位老弟高見,以為何如?”於是一齊稱“是”。沈中堂又問他們抵制的法子。有人說:“應該上個折子,不準他們考差。凡是本衙門差使,都不準派。”又有人說:“這個翰林隻能算做‘頂帶榮身’,不能按資升轉。”沈中堂聽瞭,不置可否。內中有一位閣學公②,姓甄號守球,年紀已有七十三歲瞭,獨他見解獨高,忙插嘴道:“老師所說的是抵制之法,抵制得他們自己不敢來才好。現在有個法子,他既然賞瞭翰林,一定要來拜老師,認前輩。老師不能不認他,他送贄見,亦樂得收他的。我們這些老前輩無求於他,等他來的時候,我們約齊瞭一概不見。我們不要認得他。就是在別處碰見瞭,他稱我們前輩、老前輩,我們隻拱手說‘不敢當’,也不要理他。如此等他碰過幾回釘子,怕見我們的面,以後叫他們把這翰林一道視為畏途,自然沒有人再來瞭。但是要抵制,我們總要齊心才好。”眾人聽罷,一齊稱“妙”。沈中堂點頭稱“是”,連說:“守球老弟所論極是……愚兄樂得認他做門生,但是贄見亦要照尋常加倍。我們中國的規矩:凡是沾到一個‘洋’字總要加錢,不要說別的,我們大孩子新從上海來,他說上海戲園子規矩,洋人看戲加倍。他幾個雖不是洋人,然而總是外洋回來的,我問他多要並不為過,”眾門生又一齊稱“是”。於是當天議定,等他幾人來見老前輩時,一概不許接待,以為抵制之策。眾人一齊認可,方才別去。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分解。
①“美約”:指“中美華工條約”。1894年,美國強迫清政府訂立關於限制旅美華工的條約。期滿後仍要續訂,受到中國人民的反對。
②閣學:即內閣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