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釋道鬼神

【原文】 如來釋迦,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老聃李耳,即是道君,乃為道教之宗。 鷲嶺、祗園,皆屬佛國;交梨、火棗,盡是仙丹。 沙門稱釋,始於晉之道安;中國有佛,肇於漢之明帝。 篯鏗即是彭祖,八百高年;許遜原宰旌陽,一傢超舉。 波羅猶雲彼岸,紫府即是仙宮。 曰上方、曰梵剎,俱為選佛之場;曰紺宇、曰珠宮,悉是遊仙之境。

【註釋】 (01)如來釋迦:即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佛教創始人。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族人,為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凈飯王之子。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是佛教徒尊稱他的聖號。 (02)老聃李耳:老子,道教的始祖。春秋時的思想傢,著有《老子》。 (03)鷲嶺:也稱鷲山、靈山,即靈鷲山,是佛說法之地,在中印度。據說佛常住在那裡。 (04)祗園:即祗樹給孤獨園。是釋迦牟尼去舍衛國說法時與僧徒停居之處。 (05)佛國:佛的出生地,指天竺,即古印度。交梨、 (06)火棗:道教認為是神仙吃的兩種水果。 (07)沙門:梵語音譯“沙門那”的簡稱,也譯作“桑門”,就是僧侶、僧徒。意思是勤修善法,止息惡習。 (08)釋:中國佛教對釋迦牟尼的簡稱,後來又泛指佛教。東晉道安受戒,用釋作姓,開中國漢族僧尼稱釋之先河,後來就相襲乘。釋慧皎《高僧傳·釋道安傳》:“初魏晉沙門,依師為姓,故姓名不同。安以為六師之本,莫尊釋迦,乃以釋命氏。” (09)篯鏗:即彭祖。姓篯,名鏗。顓頊玄孫,生於夏代,商代被封於彭城,傳說活瞭八百歲(一說七百六十七歲)。 (10)許遜:東晉人,字敬之,汝南人(今屬河南)。曾跟吳猛學道,後舉孝廉,曾是旌陽縣令,後棄官東歸,周遊江湖。傳說全傢四十二口人在南昌西山同時升天。 (11)波羅:也作“波羅伽”或“波羅蜜多”,梵語音譯,就是波羅蜜,意思是到彼岸,也就是成佛以後的境地。 (12)紫府:道傢稱呼先人的住所。 (13)上方:指仙和佛所居的天界。梵剎:梵的意思是清凈,剎在此是指竿,也就是掛經幡的柱子。僧人居住的地方,應當豎幡以告眾人。後來泛指佛寺為梵剎。 (14)真宇:真人居住的庭宇。 (15)蕊珠:神仙居住的地方。道傢傳說天上有蕊珠宮,為神仙居住的地方。

【譯文】 如來佛就是釋迦牟尼,本是佛教的始祖;謚號為“聃”的李耳就是老子,後來被尊為道教的始祖。 “靈鷲山”和“祗園”都是佛祖說法的地方,屬於佛國;“交梨”、“火棗”全都是道傢服用的仙丹。 和尚和僧侶開始以“釋”為姓,源於東晉僧人道安;中國有佛教開始於東漢明帝。 傳說中的篯鏗就是封於彭城的彭祖,壽高達八百歲;東晉許遜本來是旌陽縣令,傳說一傢四十二口拔宅飛天,雞犬相隨。 梵語“波羅蜜”就是漢語的“到彼岸”;“紫府”就是道傢所說的仙人居住的地方。 說“上方”、說“梵剎”,都是佛教活動的場所;說“真宇”、說“蕊珠”,都是譽指仙人居住的地方。

【原文】 伊蒲饌可以齋僧。 青精飯亦堪供佛。 香積廚,僧傢所饌;玉麟脯,仙子所餐。 佛圖澄顯神通,咒蓮生缽;葛仙翁作戲術,吐飯成蜂。 達摩一葦渡江,欒巴噀酒滅火。 吳猛揮扇,畫江成路;麻姑撒米,遍地丹砂。 導引胎息,道士之修持;飛錫坐禪,僧人之行止。 僧傢禮拜曰和南,道傢禮拜曰稽首。

【註釋】 (16)伊蒲饌:在傢修行的男性佛教徒吃的飯,是用伊蘭、菖蒲做的。 (17)青精飯:用南燭葉煎汁浸米,煮飯,顏色為青色。道傢認為經常服用可以養顏延壽。 (18)香積廚:佛傢指僧寺的食廚。取香義。省作“香廚”。 (19)仙麟脯:指仙傢食用的用麒麟制成的幹肉。 (20)佛圖澄:天竺僧人,相傳西晉末年來中國。《晉書·佛圖澄傳》中記載佛圖澄曾用缽裝水,燒香念動咒語,使缽中生出蓮花。 (21)葛仙翁:葛玄,三國吳方士,字孝先,號仙翁,晉葛洪之從祖父。相傳能夠念動咒語將從口中噴出的飯變成蜜蜂,再張口,蜜蜂又飛入口中變成飯。 (22)達摩:菩提達摩。中國佛教禪宗創始人。傳為天竺香至王第三子。有傳說達摩過金陵的時候與梁武帝話不投機,想回江北,但沒有船隻,於是便用一根蘆葦渡過江。 (23)欒巴噀酒滅火:噀,噴。欒巴,後漢魏郡內黃人(今河南內黃西北),還有說法為蜀郡(今成都)人,字書元。傳說他通曉道術,漢桓帝賜酒給他,欒巴竟然不飲而向西南噴去,有人告他對皇帝不敬,皇帝召其問之,他說:“成都有火災,故噴酒滅火。”派人查證,成都果然報告發生火災。 (24)吳猛:晉代道士,相傳曾用扇子在江上畫出一條路,自己走過去,然後路就消失瞭。 (25)麻姑: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仙。 (26)飛錫掛錫:佛傢語。錫是僧人的錫杖,上面有環,是僧侶隨身帶的物品。僧人遠遊持錫杖,投宿時不以杖著地,必掛起,故稱“掛錫”。 (27)導引:也作“道引”。古代中國一種強身除病的養生方法, (28)胎息:練氣功時一種功力較深的呼吸方法,也是古代中國養生方法之一,就像胎兒在母親的腹中一樣,能夠不用嘴和鼻子呼吸。 (29)和南:梵語音譯,也作“婆南”。為僧人合掌問禮,即“稽首”、“敬禮”。《僧史略》:“若西域相見則合掌,雲和南。” (30)稽首:道士向行人舉一手行禮。

【譯文】 在傢修行的男性佛教徒的食物可以施舍給僧人;用南燭葉煎汁浸米做成的飯,也可以供養神佛。 香積廚是僧傢所必備的齋廚,仙麟脯是神仙所吃的熟食。天竺僧人佛圖澄顯神通,焚香念咒語使缽中生出蓮花;三國道士葛仙翁作法術,張口吐飯能變成蜜蜂。 天竺僧人達摩可以腳踩一根蘆葦渡江,後漢人欒巴則能用嘴噴酒滅掉遠在成都的火災。 晉代道士吳猛可以用羽扇劃開江水變成路;神話中的麻姑則能把米扔在地上變成珍珠。“飛錫”、“掛錫”,是說僧人的出遊和停留;“導引”、“胎息”,是說道士的修身養性的方法。 和尚雙手合十行禮叫做“和南”;道士舉一手向人行禮叫做“稽首”。

【原文】 曰圓寂,曰荼毗,悲淄流之已故;曰仙遊,曰屍解,悼羽士之雲亡。 女巫男覡,自古攸分;男僧女尼,從來有別。 羽客黃冠,皆稱道士;上人比丘,並美僧人。 檀越檀那,僧傢稱施主;燒丹煉汞,道士學神仙。 和尚自謙,謂之空桑子;道士誦經,謂之步虛聲。

【註釋】 (31)圓寂:佛傢語。稱僧尼之死為“圓寂”。 (32)荼毗:梵語音譯,佛傢用語,意思是焚燒的意思。佛教僧尼死後,將屍體火化就是“荼毗”。 (33)巫、覡:古代稱女巫為巫,男巫為覡,都是裝神弄鬼的人。 (34)攸分:有區別。 (35)羽客:道士能飛升成仙,因此用“羽客”、“羽人”來稱呼道士。還有說法認為源於南唐道士譚峭。譚峭被唐王賜號“金門羽客”。 (36)黃冠:道士戴的束發之冠。用金屬或木頭制成,顏色多為黃色,所以稱“黃冠”。也是道士的別稱。唐代李淳風的父親做道士時,號“黃冠子”。上人:佛教中指智慧德行很高可為僧眾之師的高僧。南朝以後則多作為僧人的尊稱。 (37)比丘:佛傢稱在傢修行的男僧是和尚。按照佛教典章,少年出傢,初受戒,稱作沙彌;到二十歲,再受具足戒,才能成為比丘。 (38)檀越檀那:梵語音譯,都是施主的意思。 (39)施主:佛教對向寺院施舍財物的世俗信徒的尊稱。 (40)燒丹煉汞:道教道術之一。原指將朱砂等藥物放於爐火中燒煉,以制“長生不老”的丹藥。後來又有內外丹之分。把人體當做爐鼎,用靜功和心法修煉精、氣、神的是內丹。 (41)空桑子:《列子》雲,有莘氏女采藥,在空桑中得到一個嬰兒,由庖人養大,取名伊。後來,有莘氏女嫁商湯,伊作陪嫁之臣隨往。後來被湯用為相,所以稱伊尹。僧人用此表示自謙,取其沒有父母之意。 (42)步虛聲:道士誦經的聲音,仿效空中傳來的神仙聲音。

【譯文】 說“圓寂”、說“荼毗”,都是指和尚的死;說“羽化”、說“屍解”,都是指道士的死。 女道士叫做“巫”,男道士叫做“覡”,從古時候就這樣劃分;男僧人稱作“僧”,女僧人稱作“尼”,也是從來就有這樣的區別。 “羽客”、“黃冠”,都是道士的譽稱;“上人”、“比丘”,是對和尚的贊美。“檀越”、“檀那”是佛傢稱呼施主;外煉金丹,內修精氣的道士,想做長生不老的神仙。 和尚謙稱自己,說自己無父無母,像有莘氏女采藥,在空桑中撿到的嬰兒,所以稱為“空桑子”;道士念經,仿效神仙的聲音,所以稱之為“步虛聲”。

【原文】 菩者普也,薩者濟也,尊稱神祇,故有菩薩之號;水行惟龍,陸行惟象,負荷佛法,故有龍象之稱。 儒傢謂之世,釋傢謂之劫,道傢謂之塵,言俗緣之未脫;儒雲致一,釋雲三昧,道雲貞一,知奧義之無窮。 達摩死後,手攜隻履西歸;王喬朝君,舄化雙鳧下降。 辟谷絕粒,仙傢能服氣煉形;不滅不生,釋氏惟明心見性。 梁高僧談經入妙,可使巖石點頭,天花飛墜;張虛靖煉丹既成,能令龍虎降伏,雞犬俱升。

【註釋】 (43)神祗:天地神靈的總稱,在天是神,在地則為祗。 (44)菩薩:原為釋迦牟尼修行還未成佛時候的稱號,後來泛指所崇拜的神像為菩薩。 (45)龍象:佛教用語。龍象是大力之象,用來比做諸羅漢中修行勇猛且有最大力者。後用來指高僧。 (46)世、劫、塵:《楞嚴經》記載:三十年為一世,五百年為一劫,千年為一塵。 (47)俗緣之未脫:還沒有擺脫世俗的人事關系,不能得道成仙。 (48)精一:精心一意,《書·大禹謨》:“惟精惟一。” (49)三昧:梵語音譯,佛教語,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 (50)貞一:專一,守一,是道傢所謂的保持本性,自然無為。 (51)達摩死後:菩提達摩在少林圓寂後,被葬在熊耳山定林寺,相傳北魏使者宋雲出使西域回來,在蔥嶺看見達摩提著一隻鞋子走過來,說是到西天去。 (52)王喬:漢朝人,曾擔任縣令,相傳可以把兩隻鞋子變成野鴨子。 (53)舄:古代一種有復底的鞋。鳧:野鴨。 (54)辟谷:也稱“斷谷”、“絕谷”,就是不吃五谷,中國古代的一種修養方法。 (55)不滅不生:也作“不生不滅”。佛傢則指超脫生死的境界。 (56)頑石點頭:相傳南朝梁高僧道生法師在蘇州講佛法,在講到《涅槃經》提到萬物都有佛性的時候,石頭都點頭。 (57)天花墜地:相傳梁武帝時,雲光法師在天龍寺講經,感動瞭上天,寶花紛紛從天上降下。 (58)張虛靖:東漢張天師張道陵的七世孫,《列仙傳》載,張虛靖遍遊名山,學長生不老之術。龍降虎伏,煉丹升天後,雞犬吃瞭剩下的藥也得以升天瞭。 (59)龍虎並伏:道傢用龍虎比喻心火腎水,抑制嗔怒情欲,使心火下降,腎水滋潤。

【譯文】 “菩”就是普遍的意思,“薩”則是救助的意思,因此天地神靈有菩薩的美譽;在水中行走,龍的力量最大,在陸地上行走,象的力氣最大,因此精通佛法的高僧有“龍象”的稱號。 儒傢稱的“世”,佛傢稱之為“劫”,道傢稱之為“塵”,這都是說還沒有擺脫世俗的人事牽連;儒傢說“精一”,佛傢說“三昧”,道傢說“貞一”,這都是說深奧的道理無窮無盡。 達摩死後,有人看見他手提一隻鞋從東方歸向西天;後漢王喬朝見皇帝,不用車馬,站在由鞋變成的兩隻野鴨身上從天空中降落。 “辟谷絕粒”,神仙不吃五谷,能夠用吐納之法修煉身體;“不滅不生”,釋迦牟尼能內心悟道,超脫生死的境界。 梁朝的高僧道生法師講經,絕妙處能夠使頑石點頭,雲光法師說法能夠使上天感動,天上的寶花紛紛降落;張虛靖煉丹成仙後,能夠降龍伏虎,平素養的雞犬都跟著他升天瞭。

【原文】 藏世界於一粟,佛力何其大;貯乾坤於一壺,道法何其玄。 妄誕之言,載鬼一車;高明之傢,鬼瞰其室。 無鬼論,作於晉之阮瞻;搜神記,撰於晉之幹寶。 顏之淵、卜子夏,死為地下修文郎;韓擒虎、寇萊公,歿作陰司閻羅王。 至若土谷之神曰社稷,幹旱之鬼曰旱魃。 魑魅魍魎,山川之祟;神荼鬱壘,守禦之神。 仕途偃蹇,路鬼不免揶揄;心地光明,吉神自為呵護。

【註釋】 (60)藏世界於一粟:釋普濟《五燈會元》:“一粒粟中藏世界。”貯乾坤於一壺:後漢方士費長房,曾經看見一老翁賣藥,掛著一個壺,晚上就在壺中休息,費長房覺得很奇怪,於是拜見老翁,第二天與老翁一同入壺,見裡面樓臺壯麗,驚奇道“此別一乾坤也”。於是便隨老翁入山學道。 (61)載鬼一車:把無當做有,言語很是奇怪。 (62)鬼瞰其室:揚雄《解嘲》:“高明之傢,鬼瞰其室。”瞰,窺伺。 (63)《無鬼論》:晉人阮瞻持無鬼論。 (64)《搜神記》:志怪小說集,東晉幹寶撰。 (65)幹寶:字令升,河南新蔡人。 (66)顏子淵、卜子夏:顏子淵,即顏回,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卜子夏,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晉國人,另一說法是衛國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學生。 (67)韓擒虎:隋代大將,字子通,文武雙全。 (68)寇萊公:北宋政治傢寇準,字平仲,被封萊國公,所以稱寇萊公。 (69)旱魃:古代傳說中能引起旱災的怪物。 (70)魑魅魍魎:指各種各樣的鬼怪,現在多用來比喻各種各樣的壞人。 (71)祟:鬼怪禍害人。 (72)神荼鬱壘:兩個神仙的名字,相傳能夠制伏惡鬼,於是後人都把它當做門神,畫像極醜且兇惡。 (73)啖:吃。 (74)仕途偃蹇:仕途不順利。晉代羅友曾對桓溫抱怨說:“在來的路上連鬼都揶揄,他隻是為別人做官送行,沒有別人送他去做官。”桓溫於是推薦羅友作襄陽太守。 (75)揶揄:戲弄,辱弄。《東觀漢記·王霸傳》:“世人皆大笑,舉手揶揄之。” (76)心地:佛教語。佛教認為三界唯心,心像滋生萬物的大地,能隨緣生出一切,所以稱“心地”。

【譯文】 能把整個世界藏在一粒米中,佛傢的法力是何等的強大;把整個乾坤貯藏在一把壺裡,道傢的法術又是多麼的玄妙。 無稽之談就好像說裝瞭一車鬼魂;富貴人傢,鬼都要偷窺他的傢室。 《無鬼論》是晉朝阮瞻所寫;《搜神記》是東晉幹寶所撰。孔子的徒弟顏子淵、卜子商,死瞭以後在陰間做瞭修文郎;隋朝大將韓擒虎、北宋丞相寇萊公,死後在地府做閻羅王。 至於說到土神和谷神,就叫做“社稷”;使人間幹旱的鬼叫做“旱魃”。 “魑魅”、“魍魎”都是山川中危害人類的精怪;“神荼”、“鬱壘”都是吃鬼的門神。 官路困頓不通,連鬼神都要對其拍手戲弄;心地光明磊落,吉神自然呵護庇佑。

《幼學瓊林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