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解讀】 有善心一定要讓別人知道,不是真正的善心.有惡心怕別人知道,這就是大惡
這是提出瞭衡量善惡的兩條標準——欲人見、恐人知,一非真善,一是大惡,很有見地。一個人真正的做好事,是無須自己多張揚的。而惡不敢聲張,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已成大惡,二是日漸將釀成無藥可救的大惡。佛傢說善惡皆由心生。衡量一個人的道德操守,不是看他在人前作瞭什麼,而是看他一個人的時候是怎麼樣怎麼作。
【27】
見色而起婬心,報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解讀】 見到美色而起婬心,報應就會在妻子女兒身上.藏匿怨心而暗箭傷人,禍患就會延及到子孫
【28】
傢門和順,雖饔(yong)飧(sun)不繼,亦有馀歡;
國課早完,即囊(nang)橐(tuo)無馀,自得至樂。
【解讀】 如果傢中人人關系融洽,即使是吃不上飯,也有高興的事情.不欠國傢的租稅,即使口袋裡面沒有什麼錢,也自得其樂
傢道富厚,傢庭關系往往容易和順;傢境貧苦,傢庭關系往往比較緊張。朱柏廬則提出瞭和順治貧的方法:一傢人隻要生活得和和睦睦,開開心心,即使上頓不接下頓,也會有傢庭的歡樂,有天倫之樂。俗話說:“傢和萬事興。”傢和瞭,苦一點也算不瞭什麼。
“國課”是指百姓應當上繳給國傢的租稅。早完成國傢的錢糧課賦,不欠租稅,沒有瞭思想負擔,即使口袋裡沒有盈餘,身無分文,自己也能自得其樂。這句話的要旨是告訴我們人人為要建設營造一個和順歡樂的傢庭出力;同時更不能忘記我們的大傢——國傢,時時處處為國傢著想,國傢在先,要有為國傢服務的爭先意識,幸福感。
【29】
讀書志在聖賢,徒非科第;
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傢。
【解讀】 讀書是以學習聖賢為志向的,不是僅僅為瞭科舉考試.作官的時候心裡要有國君和國傢,哪裡僅僅計較自己的傢庭
這是說一個人讀書的目的,在於使自己成為一個具備聖賢之心的高尚的人。
古人強調一個“聖人”,應當做到“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做官一定要為百姓、為國傢著想。這是朱柏廬先生提出的做人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做聖賢,存君國。
【30】
守分安命,順時聽天;
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解讀】 守住做人的本分安於命運,順從時令聽從天意如果做人是這樣的話,可以說很完美瞭。
通篇《朱子傢訓》,充滿瞭樸素的、淡泊名利的人生觀。熟讀朱子傢訓,謹遵朱先生的教誨,你可能得不到榮華富貴,你卻可以得到內心的安寧和平靜的生活。
【作者簡介】
《朱子傢訓》亦稱《朱柏廬治傢格言》,簡稱《治傢格言》。作者朱用純,字致一,自號柏廬(昆山現有柏廬小學),江蘇省昆山縣人,生於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學者。
朱用純始終末入仕,康熙年間有人要推薦他參加朝廷博學鴻詞科的考試,固辭乃免。其一生研究程朱理學,主張知行並進,其著作有《刪補易經蒙引》、《四書講義》、《愧訥集》、和《大學中庸講義》等,其中以506字的《朱子傢訓》最有影響,三百年來膾炙人口,傢喻戶曉。《朱子傢訓》以“修身”、“齊傢”為宗旨,集儒傢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義博大精深。今天讀來,依然是朗朗上口,感悟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