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其人】
中國文人的典范是誰?屈原,過於悲情;陶淵明,過於出世;李白,過於浪漫;杜甫,過於沉鬱;白居易,過於樸實;歐陽修,過於學術;柳永,過於風流……數來數去,唯有蘇東坡,他既有天才的詩情,又有常人的愛憎,關心著黎明百姓的生活,又從不以扭轉乾坤之人自居;他不是如魚得水的政客,在官場上也屢遭陷害;但他也不是超脫塵世的神仙,人間的酸甜苦辣讓他流連。蘇東坡不僅是一流的詩人、詞人、書法傢、思想傢、畫傢,更是世上難得活得真實、活得有滋有味的名士。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號稱為“三蘇”,並列於“唐宋八大傢”中。蘇軾曾經少年得志,與弟弟蘇轍同榜高中進士,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稱贊,也得到當朝皇帝的賞識。但進入仕途後,由於卷入新舊黨爭的激烈漩渦中,他的一生也就註定不再平靜,他是中國士大夫文人中遭貶低最多的一個。
蘇東坡先是被朝中小人誣陷,由堂堂知州突然被逮捕入獄,成瞭階下囚。出獄後貶官黃州,官職卑微,薪水很少。以後輾轉數處,都不得意。六年後,舊黨上臺,突然奉詔進京,在短短的二十多天內,居然連升數級,差一點就要拜相瞭。然而哲宗親政時,又將他貶到廣東的惠州,海南島的儋州,蘇東坡以六十餘歲的高齡過著生活上“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日啖薯芋”的貧窮生活,幼子夭亡,最能理解體貼他的侍妾也病死。在儋州,他度過瞭他人生的最後幾年,直到六十六歲時遇赦北歸,卻死在路途之中。在死後的七十年裡,他卻不斷獲得賜封殊榮,謚曰“文忠”,又特贈太師。
縱觀蘇軾的一生,可以說是歷盡艱辛、大起大落。然而他的一生又是樂觀的一生,積極進取的一生,面對現實的一生,也是超脫現實的一生。
【才華橫溢的蘇軾】
說蘇軾才華橫溢,一點也不為過,歷史上,能像他這樣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史學、文論、醫藥、飲食等各方面都卓有建樹的人,環視華夏史海,極為少見。
蘇軾的文學成就極高,他的詩、詞和散文至今都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最珍貴的財富之一。
他的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代表瞭宋詩的典型風貌與最高成就;他的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開創瞭中國詞壇豪放派的先河;他的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傢散文中最優美動人、自然流暢的。
他的作品中既有描繪自然景致的“水光瀲灩晴方好”,又有心靈抒發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既有哀婉淒涼的“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又有波瀾壯闊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他的作品中不僅有他對社會人生的獨特理解,對江山勝景的欣賞,還有對生活情趣的品味,而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美的享受,同時又能得到思想哲理的啟迪與文學修養的教益。
不僅在文學上造詣深厚,在書法繪畫上,他也表現不凡。雖然沒有受過系統的繪畫訓練,但憑借著厚實的書法功底,他竟能“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而這無不與其心境、才情有著密不可分關系。
書法方面,蘇軾在《論書》中表達瞭自己的觀點:“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成為書也。”這種對書法的與眾不同的審美意識既深刻又形象。
蘇軾將書法與繪畫、詩詞構成瞭一個統一的整體,其書境、畫境、詩境無不體現著他的人格及心境。
【蘇東坡的樂觀】
在惠州,他自寬自解道:“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他還說假如自己本就是當地的一個秀才,如果屢試不中,那不也要在這窮鄉僻壤過一生嗎?
貶謫到海南島上,這是當時人們心目中最遠的“天涯海角”,親友們都擔心他年邁蒼蒼難得生還,他卻唱道:“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優哉遊哉,聊復爾耳。”蘇軾視人生如棋局。辱、窮通、得失,又何必計較?身處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種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達觀胸懷,又始終不放棄對人生的熱愛。對美好事物追求的態度,就是蘇軾的人格魅力所在。
“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試問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他用黑色幽默的口吻自我解嘲,卻道盡瞭自己坎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