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董仲舒:待價而沽的“推銷傢”

【董仲舒其人】

今天的好萊塢群星璀璨,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挑出自己的偶像和向往的角色,這些光彩照人的明星背後,其實有一種更加強大有力的人,他是他們的“操盤手”,也是他們的後盾和包裝人,隻有在這種人的包裝下,明星才能在舞臺、熒幕上與眾不同。董仲舒,可以說是漢代儒學的經紀人,他一手將儒學推到瞭最高峰。

漢武帝十七歲登基,大權都在皇後和權臣的手中。等到他殺瞭叔叔劉安,平安地成為皇帝之後,需要有力的思想支持,才能把握住大漢的江山。於是他下詔征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是積極的應詔者,他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瞭“天人感應”、“大一統”、“罷黜百傢,獨尊儒術”這些主張,他還把儒傢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漢武帝采納瞭董仲舒的建議,從此,儒傢成為正統。

董仲舒出生在河北,他生逢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在政治穩定、思想寬舒自如、被焚毀的書籍版本迭出的社會背景下,董仲舒走上仕學之路。仲舒自幼在儒傢、法傢盛行的河北成長,能夠一人精通多種經學,算是一個鶴立雞群,形若天淵的“通才”、“鴻儒”。

但是武帝的奶奶竇太後喜歡黃老之術,也就是道傢思想,曾經有兩位儒生建議武帝不要再向太後稟報朝政之事,就被太後處死瞭。那時候儒傢是被壓抑的。等到竇太後死後,儒傢才開始活動起來,而董仲舒的《舉賢良對策》,更是將儒傢的思想推到瞭最高峰。

漢武帝與董仲舒三問三答,董仲舒的回答都有理有據、引經據典,文采飛揚,令漢武帝深深佩服。董仲舒以儒傢思想為基礎,引入陰陽五行理論,建成新的思想體系。他建議統一學術,統一思想,直截瞭當地提出瞭“大一統”的政治思想,成為歷代維護帝王統治的一套思想標準。

【董仲舒名言】

治亂興廢在於己。

解讀:個人決定著社會的安穩與否、興亡與否。

天不變,道亦不變。

解讀:天是不變的,道也是不變的。這裡的道指的是規律和道理。

【董仲舒故事】

韜光養晦

漢高祖曾起用儒士叔孫通制定朝儀,但是沒有大興儒教。到瞭文景之時,有一些名士碩儒,但是他們也都是專門研究一個領域的專傢。如專《詩》的有博士轅固生、韓嬰,《書》博士有張生、歐陽,《春秋》有胡毋生、董仲舒。他們那時候還沒有受到重用。加之竇太後好黃老,她曾問《詩》博士轅固生《老子》之書,轅固生一時口快就說《老子》是淺俗的“傢人之言”,竇太後非常生氣,大罵儒傢的五經為“司空城旦書”,也就是刑徒之書,並讓轅固生和野豬徒手決鬥,幸好有景帝給他的一柄利劍,才免於橫死。

這時的博士看在眼裡,懼在心上,根本不敢奢望儒業大興,有的竟辭掉瞭博士之職,逃之夭夭。轅固生外調清河太守,韓嬰出任常山太傅,胡毋生以年老為由告老歸傢,居教鄉裡。

這時候,董仲舒采取韜光養晦的策略,在政治上毫無建樹。他廣招門徒,私相傳授,培養瞭一批推行儒學的人才。《史記》說董仲舒弟子優秀的就“以百數”,大史學傢司馬遷也曾師從董仲舒。

除瞭壯大自己的隊伍,董仲舒謹慎地觀察著時局,並且潛心研究百傢學說,特別是一直占統治地位的黃老之學。他要構建一個前所未有、兼容諸子百傢的新儒學,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推出這一套可以辯倒黃老之學的新思想,一鳴驚人。結果,新皇帝漢武帝果然欣賞他的口才和膽識,儒術成瞭眾學說之首。

識時務者為俊傑,董仲舒的成功,就在於他待價而沽,應時而出。

《國學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