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十義:道義不分年代

【十義簡說】

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今天,如果有人出賣瞭朋友,或者是拋棄瞭傢庭,都是為人所不齒的,都要受到譴責。不論在哪個朝代,中國人都講求做人的原則,而且除瞭小部分的觀點因歷史條件而改變之外,絕大部分的道德禮儀思想是一樣的。道義,始終是倫理中的核心。一個明道義的人,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而且他在任何時代都會得到尊重。

古人非常註重道義,並且將它總結成十條,以教育孩子。《三字經》中就有“此十義,人所同”。那麼,什麼是十義呢?概括起來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婦從、兄友、弟恭、朋誼、友信、君敬、臣忠這十種美德。

當父親的要慈愛,做兒子的要孝順,做丈夫的要以和為貴,做妻子的要遵從婦道,做兄長的要友善,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長,做朋友要重情義,做夥伴要講信用,做君王的要禮賢下士,做臣子的要忠貞不罰

“義”是象形文字,繁體的“義”是羊上我下,羊是善弱的代表,我是人的代表,把弱小的放在上面,就是要以己為武器捍衛他人,這才是正義之士。義是高尚的道德,而十義是古代社會認為最需要遵守的十種道德。

【古今變化】

按照今天的觀點來說,中國沒有君臣瞭,所以“君敬”、“臣忠”這兩義不存在瞭,但是在工作中還存在上下級,上級自重,下級忠誠,依然是被認可的道德觀。在古代的“十義”當中,變化最大的就是“婦從”這一點。

古代婦女要遵守“三從四德”,也就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和四種要求:

第一是品德,能正身立本;

第二是相貌,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

第三是言語,與人交談要會隨意附義,能理解別人所言,並知道自己該言與不該言的語句;

第四是治傢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

“三從”完全讓婦女屈從於男性,這是不平的,到現代已經不再提倡,而四德對女性來說,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所以今天看來,這十義的大部分還是應該為人們所共同遵守的。

【十義故事】

兄則友,弟則恭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這是蘇軾的名作,描寫瞭人生的無常,但是這首詩的名字叫做《和子由澠池懷舊》,是他寫給弟弟子由的詩。

中國歷史上描寫愛情的作品很多,描寫父愛母愛的也不計其數,但是描寫兩兄弟感情的很少,曹氏兄弟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樣令人感傷的句子,似乎兄弟之間的感情很難歌頌,但是蘇軾和蘇轍是一個例外。

蘇軾隻有一個弟弟,就是蘇轍。他們兩人相差不多,一起讀書,一起考試,自從做官之後就聚少離多,於是他們經常互通書信,留下瞭很多文壇佳作。

蘇轍曾說:“轍幼從子瞻(蘇軾)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手腳之愛,平生一人。幼而無師,受業先君。兄敏我愚,賴以有聞。寒暑相從,逮壯而分。”蘇軾的性格開朗活潑,有什麼話也經常直接說出來,從不怕得罪人;而蘇轍個人沉穩,不喜歡多言,他常常擔心哥哥會因為說錯話而遭殃,因此恭恭敬敬地請哥哥蘇東坡要小心,而蘇東坡也很願意接受弟弟的勸導,雖然他自己做不到,但也很欣慰弟弟一心為自己擔憂。

因為官場上很難見面,蘇軾有一次一連六年沒有見到弟弟,在中秋之夜,他因為思念弟弟而寫瞭《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在“烏臺詩案”中,哥哥蘇東坡身處險境,蘇轍願意以自己的官爵為長兄蘇軾贖罪,結果被貶為筠州監酒。後來蘇軾第三次被貶,居於儋州,位於海南,而蘇轍也因為受哥哥牽連而被貶雷州。東坡居海南,子由居雷州,正是一南一北隔海相望,但是蘇轍對哥哥的敬重和關愛沒有改變。

中國歷史上能有蘇東坡這樣一個全面、偉大的文人,弟弟蘇轍的關愛和感情上的支持功不可沒。他們這一對文壇兄弟,真正做到瞭十義中的“兄友弟恭”。

《國學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