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五禮:天人和諧的誠心

【五禮由來】

我們是一個講究禮節的國傢,對禮的重視從古代的五經之一《周禮》就可以看出來。禮不僅是一套規范,更是在日常生活細節中所體現出來的莊重和美的思想。古代的貴族要學習五禮,才能算作是有教養的人。五禮就是本節的話題。

“禮儀之邦”、“食禮之國”是常用來形容中國的詞匯。我們懂禮、習禮、守禮、重禮的歷史,源遠流長。根據歷史典籍的記載,最初的禮儀來自人們的飲食生活,叫做“食禮”。最早出現的食禮,來自遠古的祭神儀式。先民把黍米和豬肉放在燒石上烤炙,獻給神明享用,在地上鑿坑當做酒樽,用雙手掬捧著給神明獻飲,還用茅草紮成長槌敲擊土鼓,表達對鬼神的敬畏和祭祀。

食禮是人與神鬼的溝通,後來逐漸擴展出人與人的交際,這樣就演變出瞭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這“先秦五禮”,奠定瞭古代禮制的形勢。

為瞭使禮儀更好地發揮“經國傢、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的作用,周公提出瞭“明德”、“敬德”的主張,通過制定禮儀和相關的音樂規范,對皇傢和諸侯的禮宴制定一套具體的規定。周公的這套禮樂,維持瞭周王朝四百年的統治,但是後來禮崩樂壞,社會陷入瞭混亂。

周公之後五百年,出現瞭孔子、孟子、荀子,他們對周禮繼續加以規范,並且補充瞭仁、義、禮、法等內涵,食禮成瞭人與人的倫理關系,“以禮定分”,才能保障社會的安定和正常。經過這三位思想傢的整理,最後形成瞭《周禮》、《儀禮》、《禮記》三部經典著作,禮思想成瞭社會的核心與靈魂。

“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無禮則不寧”,這種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準則和筵席、餐飲上的禮尚往來,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成為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演變成各種合理的飲食禮儀與禮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五禮內容】

現在所說的五禮,指的是古代的五種禮制,即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

吉禮:吉禮是五禮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是對天地、人鬼的祭祀典禮。祭祀的對象包括天地神名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雨師,社稷、五帝、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祭先王、先祖等。因為人們相信祭祀祖先神明可以得到保佑,如果天降災禍則是神明發怒瞭,所以這種吉禮是關系到國傢安危的大事情,古人慎之又慎。

嘉禮:嘉禮是關於人際關系、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嘉禮包括生活的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之禮、脤膰之禮、賀慶之禮。這種禮儀是對日常生活的規范,越到後來越詳細,而對女性的“三從四德”,則是宋代人的發明,之前不特別要求婦女。

賓禮:賓禮是接待賓客、使者的儀禮,主要是外交方面的。

軍禮:軍禮是帶兵和打仗的禮節。古人大戰是約定好時間地點的,也會通報自己的主將姓名,交戰前相互問候、按時到達、講信用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到瞭春秋以後,有人說“春秋無義戰”,那時候禮崩樂壞瞭,人們就不講信用、使用欺詐的手段瞭。

演奏軍樂也是軍禮中的內容,還有士兵的穿著,臨行時的祈福活動、回來以後處理傷病和陣亡士兵的後事,這些都有要求。

兇禮:兇禮是哀憫、吊唁之禮。古人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五谷歉收或者疾病流行,以吊禮哀災禍,以襘禮哀圍敗,以恤禮哀暴動和寇亂。

《國學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