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其書】
瞭解瞭佛教的產生和精神,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去瞭解重要的佛經瞭。在中國的佛學中,有一部經典非常重要,就是《六祖壇經》。這部經書讓很多人找到瞭解決痛苦的方法,也讓很多的誤會和恩怨消逝,這是怎樣一部奇書呢?
《六祖壇經》是中國佛教禪宗的典籍,也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為《壇經》。前面我們已經說瞭禪宗的“五祖”,加上惠能法師,就是“六祖”。惠能是佛學的傳播者,他有很多精辟的解釋,讓人能夠體會到佛的含義,所以他的弟子法海就將這些言語集錄成集。這部書在宋遼時期就成為佛學中的經書瞭。
在《壇經》中,記載瞭惠能法師一生得法傳宗的事跡,還有他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他說每一個人都能成佛,“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瞭成佛”。如何成佛呢?就要“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就是在任何環境下內心安寧;無相就是不為各種假象所迷惑;無住就是不要停留於經書上。惠能提出瞭“頓悟說”,認為人可以在一念之間成佛,但是這種頓悟不是靈光一閃,而是經過長時間的參悟佛經,有瞭深厚的佛學思想後,才能有這種頓悟的機會。《壇經》中的思想,對禪宗的發展起重要作用。中國佛教中被尊稱為“經”的著作,隻有這一部。
【壇經妙語】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瞭成佛。
佛的內在是一顆清凈的心靈,隻要心靈清凈,就能悟到佛。
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
人有南北的差別,南方人和北方人不一樣;但是佛沒有南北的差別,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
要想學得高深的佛法,就要重視基礎,不要因為初學就感到迷惑無望。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壇經故事】
佛分南北
南北朝時,佛教禪宗第五祖弘忍大師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有五百餘人去聽講,其中大弟子神秀最有威望,被推為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想要在眾多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就出瞭一個題目。
弘忍對徒弟們說:“大傢比做詩吧,誰做得好誰就來當我的繼承人。”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自己積極做詩,違背瞭佛傢無為而作的意境,所以他就半夜起來,在院墻上寫瞭一首詩: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詩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地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修行來提高自己的覺悟。第二天早上,大傢看到這首詩的時候,都交口稱贊,但是師傅弘忍沒有做任何評價。
這首詩被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惠能禪師聽到瞭,惠能不識字,就請人帶他去看墻上的詩,聽完之後,慧能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埃”然後說出自己的理解,請人寫在神秀的詩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的詩很契合禪宗頓悟的理念,他看到世上本來就是空的,心也是空的,既然如此,任何事物從心中過,都不會留下痕跡,幹嗎還要“時時勤拂拭”呢?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能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之人。
弘忍看到新做的詩之後,非常高興,就在慧能的頭上打瞭三下走瞭。慧能理解瞭弘忍的意思,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瞭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給他講解瞭《金剛經》,並傳瞭衣缽給他。為瞭防止神秀不服,弘忍讓慧能連夜逃走。於是慧能就連夜遠走南方,在福建莆田的少林寺創立瞭南宗。而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瞭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