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傢其派】
我們常說的上火、中邪、八字,來自我們的陰陽五行概念。太極的平衡原理、日本動漫中的“驅魔師”,都與我們的“陰陽”觀念有關。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這兩種概念在更久遠的年代就已經產生瞭,他們都是對世界的一種認知和解構。
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融合成一種新的觀念,就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轉移”為基礎的宇宙觀。也產生瞭陰陽傢,提倡陰陽五行的學說,並用它來解釋社會人事。這個派別,源於上古社會的執掌天文歷數的官員,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傢”。
陰陽傢將中國視為“九州”,並且認同儒傢的觀念。他們關註自然、山川、植被,對我國的地理和天文、氣候的研究有很大的貢獻。代表人物有公檮生、公孫發、南公等人,但以鄒衍最為著名。
隨著時代的發展,陰陽傢的學說漸漸和神鬼迷信混為一談,其實在戰國時並非如此,也並不裝神弄鬼。陰陽五行的概念,對後來中醫、天文、地理、聲律的發展,都有積極的貢獻,直到今天還運用於中醫當中。
【陰陽傢名句】
五德終始。
解讀:一國的興亡不是國君一人說瞭算,而自有相生相克的規律;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木、火、土、金、水五行代表這種德,也就是五德。因為五行相克,五德也就相互挾制。這個理論一出,許多國君都有所顧忌,紛紛邀請鄒衍來講學,對他十分敬重。
鄒衍的五德說,到今天可以理解為一個人應該性格平衡,太火暴不好,太懦弱也不好。隻有各種品德都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多面體,人才更加有彈性和靈性。
大九州、小九州。
解說:中國是大九州的一部分,在它之外還有另外八個同樣大的地方;而中國神州大地上,又可以分為小九州,也就是九個地方。
今天周遊世界已經不是什麼幻想瞭,隻要有足夠的資金和時間,幾乎可以到地球的任何角落。但是在古代,交通不發達,沒有媒體,交流上也存在障礙,通常人們認為中國就是整個世界、整個天下瞭。但是鄒衍卻能認識到中國隻是世界的一部分,對自然和世界充滿瞭敬畏,這種思想也是很超前的。不夠,人們至今無法理解,鄒衍沒有到過國外,是怎樣得出大九州的結論的。
生、長、收、藏。
解說:生命就是一個產生、成長、收獲、儲藏的過程。這是陰陽傢對生命的看法,其實不管是人還是一花一木,無不是經歷瞭這樣一個過程,生生死死。這就是大自然的智慧。
【陰陽傢故事】
鄒衍吹律
在鄒衍生活的時代,北方的燕國屢遭外族的侵略,十分疲弱。昭王即位後,勵精圖治,招募天下賢士共同謀國,鄒衍欣然前往。聽說鄒衍要來,昭王親自為他打掃臺階,擦凈竹席,在黃金臺上拜他為師,並建瞭別墅請他居住,隨時向他請教。
在鄒衍、樂毅等名士的輔助下,燕國的國力日強。昭王覺得是施展實力的時機瞭,便派樂毅南下攻齊,連克七十城,報瞭昔日之仇;又派秦開帶領軍隊向東北擴張。鄒衍為瞭給昭王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常到燕國各地去考察。
這年春天,他來到漁陽郡。漁陽就是今天的北京密雲,回暖得很慢,寒氣太盛所以草木不長,百姓的生活很苦。鄒衍上瞭郡城南邊不遠的一座小山上,吹起瞭律管,三天三夜之後,漁陽的小山便飄來暖風,陽光明媚,冰消雪化,樹綠花開。整個漁陽在鄒衍的旋律中回暖瞭,農民趕緊下地耕種。
據說,鄒衍吹律的那年莊稼長得特別好,五谷豐收。鄒衍還從別處找來更好的莊傢品種,教農民識別和耕作。從此,漁陽老百姓的日子漸漸好起來。離開漁陽之後,百姓為瞭紀念鄒衍,便把他吹律管的小山定名為黍谷山;山上建瞭祠,叫鄒夫子祠,“子”是表示敬重的意思,如孔子、老子、韓非子等;祠堂前立瞭碑,上寫“鄒衍吹律舊地”;在祠前栽瞭兩棵名貴的銀杏樹,到今天已兩千多年瞭,依然枝繁葉茂;又將鄒夫子教農民識別良種的地方稱為“別谷院”。“黍谷先春”就是來自這個典故。
到瞭唐朝,大詩人李白曾寫過一首詩叫《鄒衍谷》,稱贊鄒衍愛民之心:“鄒子一吹律管,能回天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