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其人】
歷史上的官員大都是讀書人出身,我國有著古老的教育史,戰國時候的荀子,是我國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大學校長”。
《史記》中記載荀子50歲的時候遊學於齊,在那裡辦瞭中國最早的學術機構“稷下學宮”,擔任主要領導,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校長。後來到瞭楚國,春申君封他為蘭陵令,春申君退位後,荀子也退休瞭。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荀子重視學習,倡導終身學習。學習不是天才的專利,專心致志的人,即使頭腦不是很聰明,也能達到很高的境界;相反,即使是天才,假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不能獲得真正的成就。
孔子提出瞭“仁”,孟子提出瞭“義”,荀子就在兩人的基礎上提出瞭“禮”。今天的《荀子》一書,大部分內容都是荀子自己的著作,也有一些是門人增加的。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瞭解荀子的思想。
【荀子名句】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解讀:學習是永遠不能停止的。青色顏料,是從藍草裡提取的,可是青色顏料比藍草要鮮艷多瞭;冰,是水凍成的,但是冰比水可要冷多瞭。荀子善於從生活中發現學問,他看到什麼,就能聯想到其中的道理,並鞭策自己要積極學習新知識,他是最早提出“終身學習”的人。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解讀:刻幾下,歇一歇,這樣下去,就是一塊朽木也刻不斷;可是要是不停地刻下去,就是金石也可以被刻空。一個人如果有瞭恒心和毅力,看起來很困難的事也能成功;反之,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也辦不成。螃蟹有尖利的鉗子,但沒有恒心,淺嘗輒止;蚯蚓柔軟無骨,但卻能用身軀挖出一個大洞。這之間的差距,不是能力上的,而是意志上的。
學雜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解讀:盲目地學習一些雜亂的傳說,空洞地死記那些《詩》、《書》的條文,對實際毫無用處,學一輩子,也不過是一個鄙陋的腐儒而已。行,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學的目的是為瞭行,也就是實踐。否則的話,從耳朵裡進去,又從嘴裡出來,這種知識有什麼用處呢?
我國古代讀書人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隻會讀死書死讀書,過於迷信書本,對於需要動手去做的事情,需要動腳去跑的地方,不屑一顧,養成瞭這樣的習慣,那麼到瞭解決實際問題上,就會束手無策。荀子這幾句話正好是療治學而不行的良藥。
欲觀千歲,則數今日。
解讀:要知道千年以前的事情,先要瞭解眼前的事情。有很好的生活常識積累,古人生活的很多疑惑也會解決,沒有生活常識僅憑空想,做出來的學問是不可信的。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
解答:人主的本職是選用賢人,臣子的本職是處理職責事務。君臣各有分工,每個人隻要把自己分內的事情辦好就足夠瞭,越俎代庖,得不償失。
塗之人可以為禹。
解讀:普通人也可以稱為大禹那樣的聖人,這和“人人皆可以為堯舜”是一樣的,隻要普通人修身明德,也能成為瞭不起的人物。
故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解讀:君子博學,而且每天反省自查,就能聰明有智慧,行為沒有過錯瞭。懂得及時反省,就能避免今後犯更大的錯誤,就像電梯要經常檢修,才能安全運行。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解讀:路雖然近,不走的話也不能到達;事雖然小,不做的話也不能完成。行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光說不做的人,什麼也幹不成。
悍戇(音狀)好鬥,似勇而非。
解讀:身體強壯但是呆頭呆腦,隻知道與別人打鬥,這樣的人看起來很勇敢,其實不是。真正的勇敢,不是在力氣上勝過別人,而是在修為、智慧上能夠感染別人。
【荀子故事】
集市之遊
相傳,荀子活瞭98歲,是一個長壽的學者。他曾到學術風氣很好的齊國講學、遊歷。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的主講。
荀子住在稷下學宮的時候,閑暇時經常出去逛街。臨淄是一個大都市,繁華熱鬧,一條街上有各種作坊,叫做百工之廛(音纏),也就是今天的市常荀子信步走到一傢染坊前,隻見染匠正在那裡卸車,車上裝的是一包包的草,就問道:“這是什麼東西呢?”
染匠看到荀子的一襲青衫,說道:“老先生,這就是我們用的蓼(音瞭)藍,你身上穿的衣服就是用它染成的。”
荀子抓瞭一把放在手裡,摸瞭摸,又看瞭看手指,說:“可我的手上並沒染上色埃”
染匠笑著說:“天下哪裡有能直接做染料的草呢?我們得先把它熬成汁,凝結後就叫靛(音店)青,才能染佈,靛青比藍草要鮮艷得多。”
荀子點點頭,又踱到旁邊的木匠作坊,看木匠正在用墨鬥畫線。隻見匠人把染上墨水的線從墨鬥裡咕嚕咕嚕地抽出來,繃在木板表面,輕輕一彈,一道筆直的墨線就出現在木板上,旁邊的匠人按線把木板劈開。荀子指著地上的一段彎木頭問匠人說:“這是做什麼用的呢?”
木匠說:“這就是組成輪子的‘牙’,你看,每一塊‘牙’都有確定的弧度,幾塊這樣的‘牙’合在一起,正好拼成一個完整的車輪。”
荀子問道:“這木材,天生就是這樣彎曲的嗎?”
木匠笑著說:“老先生,這怎麼可能呢?這些木材原本都是直的啊,運來之後,要先按尺寸鋸成段,然後用火烤,邊烤邊彎它,然後按圖樣固定住,幾天之後,它就不會再彈起來瞭。老先生,天下哪裡有生來就適合做車輪的木材呢?都得需要我們木匠把它彎成合適的形狀埃”
“集市一日遊”給荀子的感觸很深,從此他更加註意從生活中學習,向別人請教瞭。
“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說得就是這個意思。
荀子說孔子
《荀子·宥(音又)坐》中記載瞭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到魯國桓公廟參觀,見廟堂上立著一個奇怪的器物,這個器物肚子大,底部尖,斜著放在架子上。孔子就問守廟人:“這是什麼東西,為什麼要如此陳放呢?”守廟人告訴他說:“這是‘宥坐之器’。是君主放在座位邊上用來提醒自己的。”
孔子仔細觀察瞭一會兒那個器物,說:“這大概就是早已聞名的欹(音氣)器吧。”弟子問道:“老師,什麼是欹器呢?”孔子就說:“你們給它灌上水,自然就會明白。”
弟子們就拿著瓢給欹器灌水,隻見開始的時候,欹器裡面是空的,它斜著立在架子上。當裡面盛瞭一半水的時候,欹器就自己慢慢正瞭過來,繼續灌水,欹器又開始傾斜,等到水裝滿瞭,隻見欹器嘩啦一聲,翻瞭個底朝天,裡面的水全流瞭出來。
孔子嘆氣說道:“唉,哪有滿而不傾倒的呢?”旁邊的弟子子路說:“請問滿的時候有辦法保持住嗎?”孔子曰:“如果一個人聰明睿智,就用愚來保持;一個人功蓋天下,就用謙讓來保持;一個人勇力過人,就用退讓來保持,一個人富有四海,就用謙虛來保持。”
荀子很稱贊孔子好學的精神,因此專門記下來告訴後人,也要學習這種虛心好學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