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尚書》:美德照耀歷史長空

【尚書其書】

關於歷史,我們有好多疑問,但這一切需要有歷史資料才能回答。《尚書》是一部將上古歷史文件和古代事跡匯編在一起的書,其中保存瞭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書》也被文學史傢稱為是我國最早的散文總集,和《詩經》的文體並列。但其中的散文,絕大部分是當時官府處理國傢大事的公務文書,也有對美德的褒揚稱頌等。

【尚書名句】

德惟治,否德亂。

解讀:推行德政,天下就會安定,沒有瞭道德,社會就會大亂。道德是一切生活的基礎,如果一個國傢的道德淪喪瞭,這個國傢就沒有希望瞭。

書之論事,昭如日月。

解讀:書中所記載的故事,歷代偉人的功績,如同日月一樣明亮,人所共見。這是子夏在讀完書之後的感慨,前人的功勞都記載在書中,他們的偉大我們不能忘懷。從優秀的讀本中發現偉大之處,並用來提高自己,我們的成長才能越來越穩健,越來越有力量。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解讀:太陽和月亮的光芒,日復一日永不變化。今天著名的復旦大學,它的名字就出自《尚書》中的這句。以每天都充滿希望的日出,寄寓著興學救國的宏大理想。

無恥過作非。

解讀:不要因為犯瞭過錯感到羞恥,就文過飾非,加以掩飾。犯錯誤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犯瞭錯誤,還不願意面對和改正,這樣隻會錯失糾正的機會。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解讀:不在細節上註意,就會敗壞大的品德。細節是體現品德的亮點,如果忽視瞭細節,那些美好的德行也就像是誇誇其談瞭。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解讀:知道道理不難,難的是把它落實到行動上。很多人都是明白事理的,但是真正做到的人總是很少,所以才會有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無稽之言勿聽,毋詢之謀勿庸。

解讀:毫無根據的話不要聽,沒有咨詢過別人的計劃不要使用。我們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不要去聽流言飛語,但是要善於向別人請教。

好問則裕,自用則校

解讀:謙虛好問的人就會氣度寬宏,自以為是就會氣量狹校善於向別人學習,不僅可增加知識,也會讓我們的氣量更大,更能接納別人的不同看法,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團體中。

滿招損,謙受益。

解讀:驕傲自滿就會吃虧,謙虛好學才能受益。雖然這個道理我們都明白,但是“行之惟艱”,怎樣讓自己變成一個“謙謙君子”,其實就在於我們對自己的看法。要知道,我們永遠也不能變得完美,隻能更接近完美。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解讀:喜歡玩弄別人的人,品德會因之受損;沉溺於某一種癖好的人,志向也會受損。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對青年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尚書故事】

今古文之爭

漢景帝時,魯恭王為瞭擴建自己的宮殿,去拆毀孔子的舊宅,在墻壁裡得“古文”經傳數十篇,其中有《書》。這些經傳都是用“古文”寫的;所謂“古文”,其實隻是晚周民間別體字。那時恭王肅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並且將這些書都交還孔子的後人——孔安國。安國加以整理,發現其中的《書》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這稱為《古文尚書》。武帝時,安國將這部書獻上去。因為語言和字體的兩重困難,一時竟無人能通讀這部書,所以便一直壓在皇傢圖書館裡。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先後領校皇傢藏書。劉向開始用《古文尚書》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脫簡及異文各若幹。哀帝時,劉歆想將《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及《古文尚書》這些所謂的“古文”經典立博士。當時的五經博士不以為然,劉歆寫瞭長信和他們爭辯。這便是後來所謂的今古之爭。

尚書的九德

有一次,皋陶對大禹說:“誠信地實行德政,就會謀略英明,人民團結。”大禹於是問如何去做到誠信。

皋陶說:“問得好。謹慎自身,思慮深遠。依次與九族親戚敦厚,使眾賢臣勉力輔佐,由近及遠,其道理就在這裡。”

禹聽完拜謝道:“說得對埃”

皋陶又說:“還要知人善任,還要使民眾安居樂業。”

大禹嘆氣說:“唉!連帝堯也為這些而犯難,知人就是明哲,能任用賢人,安定民心就是慈愛,百姓就會懷念他。如果做到瞭明哲又受人愛戴,就不會擔兜,也不會流放三苗,也不會畏懼花言巧語,善於偽裝的奸邪之人瞭。”

皋陶說:“是啊,行為有九種美德,說到某人有美德,必定要將其行事一件件列出來。”

大禹問什麼是九德。

皋陶說:“寬宏而有威嚴,柔和而有主見,老實謹善而嚴肅莊重,多才而不傲慢,和順而剛毅,耿直而溫和,簡約而剛正,剛強而求實,勇敢而有道義。能夠擁有這些美德,並堅持一貫,就無憂瞭啊!”

《國學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