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濟鄉裡

明末的時候,桐城地方有一個張老員外,心存慈善,喜歡施舍。有一年,遇到荒收,米價上漲,一些狡猾奸詐的商人,看到這個情形,反而把米糧囤積起來,不肯出售,於是,老百姓們沒有米吃,就起瞭大恐慌。政府官員向朝廷報告這個災情,卻一直沒有得到朝廷的回復和撥糧。

張老員外看到這個情形,很是憂急。於是,他把傢裡的存米半價出售,為的是讓老百姓們有米吃。大傢聽到這個消息,當然是快樂得不得瞭。但是,張老員外又想到一般貧苦的人,沒有錢買米,仍然在挨餓,所以,他又辦瞭一個施粥廠,受施的人隔天領餐券,統計瞭人數,煮著大量的粥,按照餐券發送,一日三餐,每餐白粥一大碗,咸菜一小碟,許多人空著肚子來,吃得飽飽的回去,大傢都稱頌張老員外是個活菩薩。而員外卻很謙虛地說:“荒年米價比較貴,半價出售是為瞭怕奸商乘機賺錢,害得大傢沒有米吃,至於施粥的費用也不多,隻要大傢都有飯吃,我就覺得很安慰瞭。”

張老員外不斷地將米半價出售,又持續地施粥給窮人,傢裡的錢也漸漸地用完瞭,但是,荒收的現象不可能馬上平復,因此做善事當然不能半途中止,老員外心裡十分焦急,他想:“我這時候如果把救濟的事業停止瞭,一般貧民就會有餓死的可能,那我當初的救濟不就等於白費瞭嗎?救人必須救到底,現在我還有一部分傢產,我應該把這些產業變賣瞭,繼續救濟鄉裡才是啊!”想定瞭主意,張老員外就去和夫人商量,他的夫人也是十分賢德的,聽瞭他的話,非常贊成,並且說:“積存產業給子孫,如果不是積德,萬一子孫不成才、沒出息,就算是金山銀山也會用盡,如果積德給子孫,雖然沒有留傢產給他們,但是將來如果子孫好,還是會富裕起來的!田地房屋,就由你作主變賣,我也有許多珠寶首飾也一起賣瞭吧!”員外聽瞭,一直稱贊夫人。於是,兩人賣瞭值錢的東西,繼續做善事,直到饑荒的現象消除瞭,他們才停止。

老員外過世後,到瞭第五代子孫張英,做到瞭宰相的位置,張英的兒子張廷玉,也繼續著父親的職位,以後的子孫,一代代都有官職,傢中也都有產業,這些都是員外救濟鄉人所積的德。

智慧小語:歷史是一面鏡子,因為好心,才能讓世代的子孫享受祖先的福份,一代代都發達過好日子。好的教導是以仁心、善行以身作則,父母所積累的德行才是留給孩子可靠的財富。

《古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