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少年時勤奮好學,17歲便因知識淵博而聞名魯國。到瞭晚年,孔子喜歡閱讀《易經》,但因其意義難懂,他一遍看不懂,就再再翻閱、反復學習,直至弄通為止。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幹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隻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子花瞭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瞭一遍,基本上瞭解瞭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瞭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瞭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瞭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瞭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瞭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瞭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最後,孔子把對《易經》的研究心得,寫成瞭十篇文章,取名《十翼》。後人將《十翼》附在《易經》後面,作為《易經》的補充。
即使讀到瞭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瞭。”
智慧小語:孔子有一句名言:“學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意思是說:學習一樣東西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感到學習它有樂趣。正因為孔子能夠這樣勤奮讀書、刻苦專心,才能成為一代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