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幹凈 方可讀書

心地幹凈,方可讀書學古。不然,見一善行,竊以濟私;聞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齎盜糧矣。

心地幹凈:心性潔白無疵。心地是心田,在心中藏有善惡種籽,隨緣滋長,朱子有“自古聖賢皆以心地為本”的說法。

竊以濟私:偷偷用來滿足自己的私欲。

假以覆短:借佳句名言掩飾自己的過失。

藉寇兵而齎盜糧:李斯《諫逐客書》中有“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兵,武器。齎,付與。

隻有心地純潔的人,才可以讀聖賢書,學古人的道德文章,如果看到一些善行好事就偷偷用來滿足自己的私欲,聽到一句名言佳句就私下用來掩飾自己的過失,這就等於是資助武器給敵人,接濟糧食給強盜。

一個心地純潔品德高尚的人精於學問,更註重志向。隻有志向遠大之士,才能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北宋著名史學傢司馬光,在傢中獨自收藏有上萬卷文史方面的書籍,這些書籍他每天早晚都要檢索翻閱,然而數十年來,全都一新如同從未被手翻閱過似的。司馬光對自己的門徒們說:“商人們收藏的是金銀財產,而對於我們這樣的人來講,就隻有書籍,應當萬分珍惜。比如我吧,每年都要將書籍曬一曬,以防生蟲發黴。每次閱讀前,都要先檢查一下書桌是否清潔,還要墊上褥子。然後才將書籍放在上面翻閱。每當讀完一頁,我都小心翼翼地,先用右手拇指托著書面的邊沿,然後用食指夾著書頁輕輕翻過。但是,我看你們翻書,總是毫不介意地兩個手指抓起來翻。我覺得,你們珍惜自己的錢財勝過瞭珍惜書籍。對於這樣的人,他的志向也就可想而知瞭。”

《莊子·寓言》中有段莊子與惠子的對話,說孔子勵志做學問的事:

莊子對惠子說:“孔子活瞭六十歲而六十年來隨年歲變化與日俱新,當初所肯定的,最終又做瞭否定,不知道現今所認為是對的不就是五十九歲時所認為是不對的。”惠子說:“孔子勤於勵志用心學習。”莊子說:“孔子勵志用心的精神已經大為減退,你不必再妄自評說。孔子說過:‘稟受才智於自然,回復靈性以全身。’如今發出的聲音合於樂律,說出的話語合於法度。如果將利與義同時陳列於人們的面前,進而分辨好惡與是非,這僅僅隻能使人口服罷瞭。要使人們能夠內心誠服,而且不敢有絲毫違逆,還得確立天下的定規。”

可見做學問不能僅僅以一個“勤”字瞭得,還必須“稟受才智於自然,回復靈性以全身”才行。

《菜根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