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

【原文】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大小戴註禮記迷聖言禮樂備

【註釋】

周公:姓姬,名旦,為周文王的第四子。

周禮:周公所寫的書。

治體:治理國傢的大體。

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

大小戴:大戴為戴德,小戴為戴聖。

備:完善無缺。

【語譯】

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公,著作《周禮》,將當時輔證的六官 ——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以及治理國傢得體制都詳細記載、保留於《周禮》這書內。

漢朝的帶德和戴聖兩位學者,都曾為《禮記》寫過註釋,以闡述的先聖和先賢的言論主張,使得後代的典章缺席和禮樂規范有所遵循而完備。

【故事】

禮儀廉恥是國傢很重要的四個綱紀,排在第一位的是禮。至聖先生曾說過:

“不學禮,就不能立身在這個世界上。”

可見“禮”對我們個人人格的修養是多麼重要。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個兒子,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繼位,周公負起瞭輔佐的責任。

他在輔佐成王時,廣招賢才,對有才能的賢士相當禮遇。有時候,他正在用餐,如果有賢士來拜見,他會立即將口中的食物吐掉,整理好自己的儀容後,跑出來接見他們。

就是因為周公如此禮賢下士,才會有這麼多的賢才之士來幫助他,一起把國傢治理的即富強又安樂。

之後,周公又根據當時的需要,把官制分為六種,並且按著每一種官位,寫成一篇有關職務和有關條文來,這本書就是“周禮”。

後人讀這些經典,除瞭學習書中的精神外,也要身體力行才是。

《三字經》